一杯莎士比亚书店的咖啡
2015/10/14 三联生活周刊

     书店也可以制造自己的传奇。

    

     位于巴黎拉丁区的莎士比亚书店

     10月份开始,莎士比亚书店要供应咖啡了。

     这是从父亲老惠特曼手里接过衣钵后,现年34岁的西尔维亚·惠特曼(Slyvia Whitman)对这家全世界最著名独立书店做出的又一改动。只是一个看上去很小的改变,却让许多人欣喜,毕竟直到21世纪,书店才安装了第一部电话,并用现代化收银台代替了“塞着一摞毛票的抽屉”。

     与这些微小的与时代共进的变动相对的,是书店自1951年开张以来从未变过的传统:为年轻作家提供短期住宿。当然也不是白住的。脾性怪异的老惠特曼立下规矩,寄住者每天在书店工作两小时,另外,也须得看完一本书。当年创办这家书店后,剩下的钱只够在书架之间安一张床,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坚持把床让给远来的读书人。80年代,老惠特曼在写给《巴黎杂志》(The Paris Magazine)编辑的信中,就统计了出入书店的人有几百万之多。他将这些来到他店里有文学志向却又不名一文的寄宿者们称为“tumbleweed”,随风飘滚的种子,有机会便发芽却从不扎根,居无定所并自由流浪。60余年来书店共接待过3万多名这样的“风滚草”们,其中包括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艾伦·金斯堡(Allan Ginseberge)和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等声名赫赫之辈。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书店所在的布街(Rue de la Bcherie),跟前儿就是塞纳河。店面在一幢17世纪旧楼里,楼梯狭窄,不过二层的窗户视野良好,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看得清楚,再往上就是老惠特曼后来自己的公寓——这倒是比当年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小姐初办的莎士比亚书店要宽敞许多。后者在1919至1942年经营期间,可以称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这个著名符号的前传式渊源。

     西尔维亚·毕奇出生在美国,父亲是一位神职人员,常因教会委派而驻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堂。14岁时,毕奇小姐曾随其父来到巴黎。4年后,一家又回到普林斯顿,正是在这期间,西尔维亚有了一个书店的模糊构想。为了探讨这份“未来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她还曾到纽约与知名出版人本·许布希(Ben W.Huebsch)有过交流。等她再次只身来到“一战”后的巴黎时,已有30岁,对法国文学兴趣正浓,随身携带一个开书店的热血宏愿。最初的想法是“在纽约开设法文书店”,但对年轻的西尔维亚·毕奇而言,纽约的成本显然过高,便转而变成了“在巴黎开设英文书店”,用她本人的话说,“定居成为巴黎人实在是很诱人的事”。至于资金来源,则是她母亲的积蓄。

    

     西尔维亚·毕奇在莎士比亚书店

     彼时,她的好友艾德里安·莫里耶小姐(Adrenne Monnier)的小书店已经在巴黎剧院(rue d’Odeon)七号开张了4年多,大战期间都未倒闭.在她的鼓励与协助下,西尔维亚·毕奇风风火火地张罗起来,正如“Shakespeare and Company”这个名字所展示的那样,她的确盼望能托莎士比亚一点福,“比尔(威廉的昵称)老头的书可以很畅销”。

     从一开始,书店里就辟出一块“借阅区”,对法国人和住在左岸的那些邻居而言,“英美当代作家的书籍就像奢侈品一样买不起”,结果也如店主预期,图书馆的业务相当不错。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回忆他第一次走进这家书店的时候心里很胆怯,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但是这个“和气、愉快、关心人,喜欢说笑话,也爱闲聊”的店主,却让他填办了借书卡,没有交押金就让他“想借几本就借几本”。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很快,书店的名字就传开了,所以除了图书馆功能,许多人还把“剧院街12号”作为个人通讯地址,一时间,收发邮件又成了书店的另一项业务。“二战”前的巴黎是旧欧洲的文化首都,这家书店更像是吸铁石,周遭聚集了英美现代主义的新锐。后世当然对在这个历史时机下迅速成长的会馆式据点向往不已,冠以诸多封号,但彼时彼刻,对西尔维亚而言,它更多是一个“大家庭”,借书人虽然名大才大,大部分却贫穷,因此书店中冬日的火炉和跳蚤市场所淘的舒适沙发,颇为这些有志气的成员们提供了一处场所。

     爱尔兰人乔伊斯在这个场所的势力范围显然更大,不只作为会员并以之为通讯地址,他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也安置到了这里。在西尔维亚·毕奇眼中,其他作家是一类,而乔伊斯是单独的一类。后者被店主称为“最显赫的一个”,所受到的崇拜显然与众不同,这点从她在回忆录中细致记录与乔伊斯的许多交往细节可以看出来。“能够听乔伊斯亲口诉说他多年来的创作状况,实在令人很感动。”西尔维亚·毕奇又时常在对话中用“忧郁的耶稣”指代他,一如“男神”的旧时版本。所以,当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英国的出版抗争失败,而美国又四次扣押正在连载该书的《小评论》(Little Review)后,莎士比亚书店迎来了它所谓名垂千古的时机——让伟大的《尤利西斯》面世。

    

     乔伊斯《尤利西斯》

     西尔维亚·毕奇在出版图书方面堪称毫无经验,但她对此项事业的热诚十分高涨,单是“为男神出版伟大著作”这几个字眼就足以令人充满干劲。出版了《尤利西斯》的莎士比亚书店一炮而红,乔伊斯当然也随着书的畅销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在出版领域,莎士比亚书店“干了一票大的”,之后再出手也只限于为乔伊斯,但其传奇般的名声在拒绝了慕名而来的哈里斯(Frank Harris)的《我的生活与爱情》以及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后,反而更为大噪。

     1941年,巴黎已经沦陷,处在德国军队的管控中。一位德国军官跑入书店,要买走西尔维亚·毕奇本来留给自己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Finnegans Wake),被拒绝后,他威胁说会把店里的书全充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西尔维亚·毕奇转移了所有的书,涂掉了店名。她的“莎士比亚”从此成为历史。

    

     乔伊斯《芬尼根守灵记》

     40年代后期,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和费林盖蒂(LawrenceFerlinghetti)在巴黎有过一场“独立书店史上的著名会谈”,二人对“拥有独立思考精神价值”的书店达成了某种共识,前者留在巴黎,盘算着开办一家免费提供英文书借阅服务之处,后者辗转回到旧金山,有了著名的“城市之光”。

     彼时,惠特曼年近四十,看上去是个任性的中年人,而少时曾随父亲到南京生活,20岁开始又历经徒步流浪冒险之旅。行万里路后的少年坚信“给予你所能给予的,只索取你需要的”。他与美国诗人惠特曼没有血缘关系,却以诗人的精神为灯塔,甚至致信友人说,觉得“有时候感受到某种亲缘”。当然,这不妨碍惠特曼仍然以一个怪异的美国人形象示人,最著名的段落便是他会在店中点燃自己的发梢,仅仅是因为这样处理剪发事宜更为高效。他坚称自己书店门楣上刻印的“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天使乔装改扮”出自叶芝,事实上却是摘自《圣经》。他交过一个爱斯基摩人女友,但书店以他第一个法国女友命名,对西尔维亚·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心神往之却未得相见,直到若干年后,后者来到他的书店,并表示要把“Shakespeare and Company”这一名称相赠。

    

     莎士比亚书店

     1964年,西尔维亚·毕奇过世,惠特曼将店名正式更改。老店除了留给惠特曼大量书籍,恐怕还有“黄金时代”遗留下来的精神血脉。莎士比亚书店仍是年轻作家的朝圣之地,而这种朝圣,延续到今天,是远游之人涌进书店,用同一种雀跃的音调问出同一个问题:请问《尤利西斯》在哪儿?两个时代聚积的文学声名,自然使得莎士比亚书店拥有众多慕名的游客——这大概让销量不成问题,却也是遭人诟病之处。巴黎《外出》(Time Out)手册曾用“只会坐享祖荫”指责书店经营者,游客太多以至于毫无文化可言。

     老惠特曼其实顽固于传统。他活了将近百岁,直到年近90高龄,才逐渐放手书店的管理,而在那之前的半个世纪中,书店样貌几乎维持在60年代,无视左邻右舍的店铺有的安了电视,有的挂了霓虹灯,是用“以不变应万变”在拒绝改变。

     但批评触发了西尔维亚·惠特曼小姐的变革念头。她重拾其父在20世纪80年代曾协助出版过三期的《巴黎杂志》,定期组织读书活动,建立书店网站,甚至还增设了网络购书业务。2003年,她又发起了名为“Festivalandco”的文学节,用音乐、戏剧等形式来联合文学。

    

     莎士比亚书店

     当然,老惠特曼所称“戴着书店面具的乌托邦”的核心传统没有变,“tumbleweed”们总是书店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说那些文化活动积酿了人气,那么这些“驻店作家”的写作乃是为文学史献力,尤其是那些还未成名,甚至没有出版过书的作家们。为书店工作、读完一本书的规矩仍在,现在甚至更为严苛——必须持续创作。如何看待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不只是多了一杯咖啡。一位正在写自己第二本小说的“风滚草”女孩在博客中写道:我最欣赏它的社区性,在提供有趣的人这件事上,书店就像山鲁佐德(《一千零一夜》中的讲述者),讲起故事来简直源源不断。还有25岁的英国人吉米,已经出版了一本诗集,也曾驻店,他说,这个书店让他在如今这个时代仍能“持续做梦,也继续写作”。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58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