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仙台
2015/10/19 三联生活周刊

     1936年的今天,鲁迅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在鲁迅诞辰130周年的时候,本刊曾刊发封面报道《从“弱国子民”到精神战士》。鲁迅的青春时代,以不断的“逃离”和“走异路”为开端。去南京而“逃离”绍兴,去日本而“逃离”中国,去仙台又“逃离”了中国人。然而在解剖课的幻灯片上,他再度与身体强壮而精神麻木的中国人相遇。于是他返回了东京,开始了自己的文学运动。在日本的7年中,青年鲁迅最终完成了一次蜕变。今天,我们节选并编发此文,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9周年。

    

     鲁迅

     仙台不大,从城东的仙台站到城西的青叶山只有2.5公里左右,徒步40分钟就可以横穿城市。1602年,大名伊达政宗依托青叶山修建了青叶城,是为仙台之始。现在,仙台有两座伊达政宗的雕像,而鲁迅也有两座雕像,此外还有一座纪念碑。鲁迅之于仙台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仙台博物馆不仅陈列了他的雕像和纪念碑,还有专门的宣传页介绍。

     仙台博物馆的鲁迅之碑,建于1960年,中日邦交还未恢复。碑身用宫城县稻井出产的玄昌石筑成,高4.5米、宽2米、重10吨,由前东北大学工学部教授饭田须贺斯负责设计,仿汉碑样式,上端中尖,下有碑座,全形如短剑指天。碑石上部为直径1米的圆形浮雕,仙台本地的雕刻家翁朝盛雕像,中部由郭沫若手书“鲁迅之碑”4个大字,下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内田道夫撰写的碑文,由稻井名工白银茂雕字。浮雕采用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11天照的侧面半身像,那时的鲁迅面容清瘦,手指夹着香烟,从容笑谈。

    

     仙台博物馆的鲁迅之碑

     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不仅因为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相片,同时又要突出他抽烟的习惯。在《藤野先生》的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便是在仙台读书的时候。根据许多同学回忆,也说他沉默寡言,有空就不停地吸着“百合”牌香烟,像是在思索什么问题。

     1904年,鲁迅选择了仙台医专去学医。他在后来的《呐喊·自序》中解释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按照这个说法,鲁迅去仙台学医有三个原因:第一,学成后可以救治病人;第二,战争时可当军医;第三,宣传科学,改造国人的信仰。那么实际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仙台医专

     根据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体系,鲁迅在弘文学院学习两年后,按规定具有了中学毕业资格,如果继续求学,有两条出路:一是经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再进入帝国大学;二是直接进入各类专门及实业学校。1904年,全日本还只有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这两所高等学府,在校学生总数5256人,也就是说,两校合计每年招收只有约千余人。鉴于这样的情况,从日本文部省到高等学校自身,对中国留学生进入高等学校都持慎重的态度。鲁迅如要进大学深造,须先进高等学校学习3年。对中国学生而言,进入高等学校,不仅要参加考试,而且要有中国驻日公使的推荐信。鲁迅如果想要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采矿冶金学科,继续他在南京所学的矿物专业,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鲁迅可选的就是进入专门实业学校了。

     弘文学院的日本教员江口曾建议鲁迅去医学专门学校,当时全国公立与私立的医学专门学校共有10所。公立学校中,离东京比较近的是千叶县的金泽医专,而鲁迅却选择了更远的仙台医专。仙台在东京的东北,属宫城县,路程约400公里。今天只需要花上1万日元,搭乘新干线,一个半小时就能到仙台。而当年鲁迅坐车则花了12个小时。鲁迅为何舍近求远?

    

     鲁迅

     鲁迅留学仙台时的同班同学半泽正二郎早就怀有疑问:“至于为什么来仙台,并且选择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那是难以理解的问题。当时,东京先设第一高等学校,而后仙台才设立第二高等学校;陆军师团,东京是第一师团,仙台是第二师团。”

     鲁迅的同学沈瓞民在1961年的一篇回忆文章中给予了解答:“后来鲁迅决定学医,想进一个没有中国留学生的医专,王立才告诉鲁迅,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地处偏僻,无一中国留学生,鲁迅便决定去仙台。”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也说:“本来在千叶和金泽地方,也都设立有医学专门学校,但是他却特地挑选了远在日本东北的仙台医专,这也是有理由的。因为他在东京看厌了那些‘富士山’们,不愿意和他们为伍,只有仙台医专因为比千叶、金泽路远天冷,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

    

     鲁迅

     也许去仙台,对于青年鲁迅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学习医学,同时也是为了逃离中国留日群体。而后者似乎更重要。“鲁迅后来说的是事实,但不是真实。”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教授尾崎文昭告诉我,“那是十几年后写《呐喊·自序》时的心态,但未必是当时的真实理由。”

     与其他有留日经历的作家如郭沫若、郁达夫等不同,鲁迅回顾日本生活的作品很少,只有《呐喊·自序》、《藤野先生》等几篇。他似乎在回避着什么。

     而检索鲁迅有限的学生生活的文字,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总是负面的,除了头顶的“富士山”,在写于1926年《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一文中还“刻薄”了留学生的“胃”。他这样写道:“现在的留学生是多多,多多了,但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关起门来炖牛肉吃的,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那时我想:炖牛肉吃,在中国就可以,何必路远迢迢,跑到外国来呢?”

     鲁迅不仅看不惯他们的辫子,看不惯他们跳舞,对炖牛肉也有意见。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内心深处对于弱国子民的屈辱感。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董炳月的分析:“鲁迅从留日初期开始就面临着国家认同的内在矛盾。民族主义精神在他这里未能与现实生活中对国民的认识统一起来。相反,二者构成了某种程度的对立——热爱祖国却厌恶某些同胞,国家与国民因此无法获得同一性。这种厌恶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离开东京前往尚无清国留学生的仙台。于是去仙台留学本身成为鲁迅逃避同胞的一种形式。”

    

     仙台鲁迅故居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他来到仙台是物以稀为贵:“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这个监狱旁的旅店就在东北大学正门外,片平町原8丁目52番地,是一座二层的木板房。临街也有一块用玄昌石立的纪念碑,写着“鲁迅故居迹”5个字,同样是郭沫若的手笔。鲁迅当年的房东叫做佐藤东喜志,是旧仙台藩的下级武士。鲁迅刚来时住在二楼,楼下短期租给从外地来探监的犯人的家属。不过院子却很大,灌木丛生,枫叶如丹,还有3株高耸云霄的榉树,老干攀满了藤萝。房子后面是悬崖,下面是蜿蜒曲折的广濑川,卵石纵横,浅水见底。对岸是青叶山,如同一座彩色大屏风,深秋的风在河谷中掠过,顾盼之间,风景确实很美。

     现在的屋主叫做竹中正雄,门牌也换作了片平町1丁目11号。对面也不是监狱,而是放送大学的校园。鲁迅后来搬到了宫川信哉经营的旅店,土樋町158号。不过这里早已拆掉了。

     * * *

     鲁迅怀着有些叛逆的心情来到了仙台,他想躲开同胞。但实际上,他也不是这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个人叫施霖,字雨若,浙江省仁和人。1902年官费留学日本,当初在弘文学院学习,1903年进正则学院。1904年转学到仙台第二高等学校二部工科,学工兵火药,是进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仙台二高和仙台医专就在一个院子里。

    

     鲁迅(前)和仙台另一名中国学生施霖的合影(摄于日本仙台)

     当地的《东北新闻报》对他们俩的到来曾经做过报道:“清国绍兴府会稽县周土付人(二二)入医学专门学校,同省杭州府仁和县人施霖(二四)入第二高等学校第二年,寄宿在平丁54番地田中力屋方。”其中把周树人的名字误写为“周土付人”。鲁迅和施霖还同住过宫川宅,不过他在此后的文章中从来没有提起过施霖。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并不是很顺利。他在《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谈到了日本学生对他的歧视。周作人的《鲁迅的青年时代》书中,有一张鲁迅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分数单——解剖:59.3;生理:63.3;德语:60;化学:60.3;组织:72.7;伦理:83;物理:60;平均:65.5。在142人中列第68名。

     可是,就是这样的考试成绩,已经引起了一些胸怀狭窄的、有民族优越感的日本学生的忌妒,他们无中生有地说是因为藤野先生透露了题目。于是借故检查鲁迅的笔记,吞吞吐吐地对他说些冷言冷语,还写匿名信骂他。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解剖课的藤野先生给了鲁迅关怀,帮他改笔记,并消灭了流言。鲁迅去世后,日本记者曾找到藤野先生了解当时的情况,藤野先生说:“周君来时,尽管日清战争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那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尾奴’,说中国人的坏话,所以同学中间似乎也有这样的家伙,给周君白眼,有意排挤他。”(《谨忆周树人君》)

    

     鲁迅离开仙台时,藤野先生以照片相赠,并在背后题写“惜别”

     关于为何善待鲁迅,藤野先生这样说:“我在少年的时候,坂野先生教过我汉文,坂野先生是福井藩校出来的。他养成了我这样一种心情,就是既尊敬中国的先贤,也尊敬这些先贤的国家的人。这大概就是周先生对我感到特别亲切和感激的缘故吧。因此,周先生在他的小说里或跟朋友的谈话中,都把我称作恩师。我想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在仙台医专,这位藤野先生也不是位走运的人,受到了排斥和歧视。藤野先生的学历不高,毕业于爱知医学校,虽然身为教授,年薪却不过600元,在东京帝国大学或外国大学毕业的教授,年薪一般都在1400元以上。虽同样毕业于爱知医学校,但在哈莱尔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的教眼科学的田代讲师,其年薪也拿到了1000元,远远高于藤野。1915年,东北帝国大学医学专门部升级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后不久,因学历资格的原因,藤野先生就被学校解除了教职。鲁迅在文章中写他衣着寒酸而且因口音重而被学生嘲笑,这样的描述无疑带有同病相怜的意味。

    

     藤野先生

     在仙台,鲁迅虽然离开了中国人的环境,但他仍旧承受着弱国子民的屈辱。那时,正是日俄战争期间,这场在中国土地上展开的战争,对日本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当时日本国内看来,这不仅是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战争,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世界崛起的标志。这场战争让日本民众情绪亢奋。

     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教授吉田富夫告诉我,他统计,1904到1905年间,仙台市曾举行过5次市民祝捷大会,庆祝日军的胜利,其中有3次都是在鲁迅进入仙台医专后举行的,包括“祝贺攻克旅顺”、“祝贺攻克奉天”、“祝贺日本海海战大捷”。尤其是在得到了攻克旅顺的捷报后,仙台有1.5万余名市民参加祝捷大会。会场装点着国旗和彩旗,由乐队演奏了乐曲,并鸣放了烟花爆竹。当爱宕山山顶的焰火升起时,走上街头的市民们锣鼓喧天,高喊万岁。

     可以想见,当时鲁迅的耳边就是“万岁”的叫喊以及“拍手”与“喝彩”之声。100多年后,当我在日本寻访鲁迅的足迹时,日本电视中还在热播一部名为《坂上之云》的电视剧。这部由NHK拍摄的电视剧,以明治维新为背景,记录了日本的崛起之路,其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攻克203高地以及占领旅顺。

    

     1933年,爱尔兰剧作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访问中国,与鲁迅和蔡元培在上海合影

     最终,在细菌学的课堂上鲁迅再度与中国人相遇。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他在《藤野先生》中再度描绘了这个场景,只不过“砍头”变为“枪毙”。鲁迅以“幻灯片”事件解释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后来,仙台鲁迅调查委员会曾经找到了当时细菌课放映的那批幻灯片,虽然有很多关于日俄战争的内容,但没有鲁迅所说的“砍头”或“枪毙”。不过当时,本地的《河北新报》是刊登过类似的图片的,也许,鲁迅记录的是一个意向中的真实。

     此时再去看一下被鲁迅刻意回避的另一个中国留学生——施霖的命运。根据仙台鲁迅调查委员会渡边襄的考证,施霖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除了体操得满分,英语、代数、几何、图画全部不及格,第二学年的考试成绩依然如此。在鲁迅离开仙台的1906年,施霖的名字也从仙台二高的学生名册上消失了。

     施霖的存在,又在从另一个层面提示着鲁迅的屈辱——愚弱而体格健全的“示众的材料”。

    

     鲁迅

     就是说,在当时同一校园仅有的两位清国留学生中,鲁迅努力证明中国人的能力和尊严,而施霖却有意无意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低能——同时证明了日本学生“疑惑”的合理性。对于自尊心很强的青年鲁迅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

     鲁迅最终发现,他是无法逃脱身份的痛苦,也无法逃离自己的同胞。鲁迅后来把拜伦对雅典人的心情表达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是他那时对中国人的心情。鲁迅决定回到中国人中去,医学解决不了问题,他要“改变他们的精神”。

     于是在第二年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也即是1906年3月初,鲁迅通过清国公使提出了退学的申请。经和他要好的杉村宅郎的提议,有4名同学为他开了一个送别茶话会,5人还合影留念。在这张现存的照片里,戴着制帽的鲁迅拄着手杖,昂首挺胸地站在左侧稍稍偏开的地方。

     今天,在东北大学校园内还保存着鲁迅上课的阶梯教室,木板墙上涂着白色的油漆,上面铺以灰色的瓦顶。鲁迅就曾经坐在第三排的位子上。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