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必去之处:如何像专家一样探索敦煌莫高窟?
2015/10/23 三联生活周刊

每年的11月至来年4月,莫高窟进入到淡季旅行模式。这段时间的票价减半,门票涵盖的洞窟数量增加,另外还有10个格外精美的特级洞窟允许额外购票参观。虽然天气渐冷,但此时前往,还有秋景可赏,是个不错的时机。
观看莫高窟的前提是告诉自己不要有太大野心。即使是淡季,洞窟数量以及每个洞窟能够停留的时间仍然有严格限制,这是出自文物保护的需要。游客进入洞窟带来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二氧化碳的超标都是文物保护的不利因素。如果将今天的实物对比伯希和1908念拍摄的文物照片,或者1940年代留下的文物影像,就会发现那些精美的洞窟壁画已经悄然发生退化。能在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彻底消失之前,得以看到它依然美丽的面貌,便已经应该心存感激。

从去年9月开始,出于缓解洞窟接待压力的考虑,参观莫高窟采取数字游览与洞窟参观相结合的方式。游客会先前往新建成的数字展示中心观看《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两部影片。两部片子皆制作精良,前者是关于莫高窟营建的历史,后者则运用球幕电影的技术带领观众漫游七大特色洞窟。即使来之前未作任何功课,40分钟观影下来,也会对基本的背景知识了然于心。接下来再乘坐大巴前往莫高窟。在这里,游客会被分成20人左右一组的团队由莫高窟的专业讲解员带着进洞观赏。常年开放的洞窟有60个,一共有12条路线。旺季每条路线上有8个洞窟、淡季增加到10个洞窟。每条路线上有4个洞窟是一定会去到的,它们分别是96窟——莫高窟的象征“九层楼”,其中有35.5米高的大佛;同为大像窟、有26米高佛像的130窟;有释迦牟尼涅槃塑像的148窟;以及发现有大量经书和文献资料的“藏经洞”17窟。
淡季时间,你可以根据对剩余洞窟的偏好来选择跟随合适的参观团队,也可以在参观结束后另外申请参观特窟。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洞窟必须有讲解员来陪同——他们会随身携带钥匙,进洞窟时开门,出洞窟时锁门。除了声名远播的“飞天”和“反弹琵琶”的形象,还能在其他洞窟里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借着不久前去莫高窟采访的机会,我记录了一些常规“敦煌印象”之外的观察,它们或许可以成为你的观看选择。
* * *
1.北凉275窟
最有异域风情的洞窟
在完全漆黑的洞窟里,借用一支冷光手电的光来观看塑像与壁画,是一种奇特的感受。佛陀、菩萨、人物、故事、场景……它们从沉睡中渐次苏醒,让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各种美妙的图案所包裹,置身于一个完满安乐的佛国世界。当我走进275窟,用手电光欣赏完洞窟的一切,除了赞叹外也还有疑问:为什么洞窟的整体感觉如此与众不同?

莫高窟第275窟西壁交脚弥勒 吴健摄影
275窟为特窟,属于莫高窟营造年代最早的“北凉三窟”之一。此时佛教刚刚传入不久,还保存有大量西域佛教艺术的特点。像是洞窟中心弥勒菩萨的交脚坐式、头上的三面宝冠以及手持净瓶的姿势都是典型的西域传来的造像样式。弥勒菩萨背后的浮塑锦制三角靠背同样也见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和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当中。弥勒菩萨的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的方法塑出的衣纹线上,可以看到清晰刻线,这种在突起的衣纹线上施阴刻线的手法常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印度犍陀罗雕刻。
同样是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敦煌壁画一开始就用“凹凸晕染法”来塑造人物。这种方法是“染低不染高”,即用笔晕染出面部诸如眼窝和鼻翼处凹下的线条,也包括躯干上的肌肉线条,来形成一种立体的效果。用来晕染的颜料是铅丹和白调和而成的土红色,时间一久便产生氧化,因此人物就形成一种特别的“小字脸”或者“e字脸”,而身上晕染的线条也变色发黑形成一个个分割躯体的圆圈,给人一种稚拙、粗犷的错觉,这都是岁月为壁画带来的“第二面貌”。有意思的是275洞窟在宋代时曾经过重修,在洞窟中部靠里的部位建了一堵隔墙。上世纪90年代时隔墙被拆除,下面露出了北凉时代的壁画《快目王本生故事》。它的晕染效果没发生变化,依然保持原状。
2.北魏257窟
长卷式构图的开端
257窟属于中心柱形制的洞窟。在洞窟西壁的墙上,就是那幅著名的故事画《鹿王本生故事》。中心石柱前设有围栏。为了观看方便,现在在洞窟北壁上挂了一幅临摹作品。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这幅画中汲取灵感,制作了动画片《九色鹿》。它成为国产动画片的经典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敦煌壁画风格的动画片作品。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鹿王本生故事 吴健摄影
不要以为熟悉《九色鹿》的情节就能看懂这幅《鹿王本生故事》。这幅画采用的是很特殊的从两头向中间的叙事顺序。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九色鹿拯救溺人,溺人感恩发誓而去;另一条是王后梦见九色鹿而要求国王捕杀,国王张榜,溺人见利忘义引国王入森林。两条线索汇聚到中间,便是故事的高潮: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忘恩负义,最后溺人恶有恶报浑身长疮。
为什么是这样奇特的绘制方法?这幅作品正处于故事画从“异时同图”到“长卷式构图”的过渡阶段。“异时同图”指的是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汇聚在同一个画面之中,属于外来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表现方法尽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是在敦煌的壁画里并不多见。中国汉代以来的画像往往采用横长画面构图,在祠堂或墓室的画像砖、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很多例证,传为顾恺之所绘制的《洛神赋图》就是著名的长卷。敦煌故事画在北魏以后转向长卷风格,无疑是为了适应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
《鹿王本生故事》更像是一幅“异时同图”作品的长卷版本。而同样出现在257窟南壁的《沙弥受戒自杀》则是标准的长卷式构图。长卷当中拆分出一个个单独的场景,分别是小沙弥受戒、被比丘遣去化缘,少女心生爱慕,沙弥自杀、少女惊异的画面。到了北周时期,长卷故事画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像是290窟的佛传故事,在长达六卷的画卷中一共绘制了87个情节,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至看破红尘出家并最终成佛的过程。这样的鸿篇巨制在古代绘画中非常罕见。
3.北魏259窟
佛陀的隐秘微笑
259洞窟里最奇妙的要属一尊禅定佛像。洞窟北壁有上下两层佛龛,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交脚菩萨和思惟菩萨,下层为券形龛,有结跏趺座、倚座和禅定像各一身。塑像大多都有残损,唯有这尊禅定像保存完好。初看这尊佛像并无特别之处,反而觉得当时是下午天光渐暗,佛像面部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直到讲解员将冷光手电分成不同档来调节,便看到佛像嘴角的笑容在阴影的作用下愈来愈绽放。仿佛感受到一个禅修者坐禅达到一定境界时,内心逐渐生出的一种喜悦感受。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东侧禅定佛像?
能有如此传神的佛教诞生,大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摆脱不了关系。北魏一度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工匠也好像通过这样一尊塑像,来寄托希望。只要内心保持宁静,太平盛世不久也就会降临了。
4.西魏285窟
中西共存之美
285洞窟不属于开放洞窟之列,但在莫高窟附近的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里有一模一样的复制洞窟可以观看,绝不应该错过。

莫高窟第285窟洞窟形制 吴健摄影
莫高窟的洞窟壁画,铺天盖地般存在于洞窟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对于大多数洞窟,环视四周的壁画便已经足够,在285洞窟里一定有必要抬头观看它的方形覆斗形天井穹顶。
穹顶中央是巨大的莲花图案,四角以饕餮纹相间。东披上房画伏羲、女娲,皆是人首蛇胸饰日月轮,持规矩墨斗当空飞舞。下画二力士擎摩尼宝珠以及开明、飞廉和飞天等。与之相对的西坡,上段画二飞天和二雷神,雷神手持连鼓,奋臂旋转作打击状。下段中央画巨大的莲花,两侧有飞廉、飞天和乘鸾仙人。飞廉头似鹿,背有翼,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风神。南披上画摩尼宝珠和二飞天,下画持节仙人、开明、朱雀等神兽。北披上段画飞天和莲花,中、下段画祥鸟瑞兽与霹电、飞天。穹顶下缘一周画山林禅修图。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得眼林故事 吴健摄影
即使不能够将穹顶上所画形象逐一认全,也可以感受到它中西搭配的图案选择以及画风。那种通过波浪形线条营造的飘逸动感的状态,让整个穹顶美妙得仿佛正在旋转一样。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的“云气”,就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在更早的石窟绘画中都不曾见到。
除了穹顶,该洞窟还有许多可以辨识清楚的来自西方以及中原的元素。比如佛龛北侧画有摩醯首罗天,三面六臂骑青牛。下画四臂鸠摩罗天,手持莲蕾、枪戟等法器,还有毗那夜迦象鼻人身,手持葡萄和三钴杵。这些都是印度教诸神。而285洞窟的佛、人物和菩萨看上去都造型修长,衣饰繁多。有南朝画家陆探微笔下人物“秀骨清像”的特点,又能看出魏晋时代士人崇尚的“褒衣博带”的服饰风尚。根据洞窟题记,这些都有可能是北魏晚期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时,一并带过去的中原风格。如此中西风格分明并存的洞窟可看作进入隋唐之前的一个转折点。之后中西风格水乳交融,变得难分你我。
5.初唐217窟
山水画中的失传技法
作为隋唐经变画的背景,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有了表现和发展。初唐217窟为特窟,它的西侧墙壁绘制的是《法化经变》。其中包括的一小方《化城喻品》的故事绘画最为出色。《化成喻品》是讲导师带领众生前往成佛之地,但道途险恶,行人会疲倦会退却,导师便于途中变出一幻化城郭,让众生休息,一旦众生生养休憩,便又将城郭幻化,令众生了解一切均为梦幻泡影、海市蜃楼。法华经中将这段路途说得艰险劳苦旷绝无人,而图中描绘则是青山叠翠,细水蜿蜒。行旅们穿行在山水之间,头戴帷帽的妇女,西域式城郭,这构成一幅田园诗般得山水画。

莫高窟第217窟西侧墙壁化城喻品
它的技法正是画史上所记载的“青绿山水”。唐代以画青绿山水著称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并没有画作存留,但在217洞窟中却能够看到画史所描述的青绿山水的特点:注重以线描勾勒,施以明亮色彩。事实上,由于莫高窟保存有10个世纪都不间断的美术作品,不少中原地区经过朝代更迭、连年战乱而失传了的风格画法在莫高窟都可以找到实例。
6.初唐220窟
活灵活现维摩诘
220窟的壁画是在1944年从宋代重绘的泥壁中剥落出来的,因此色彩金碧辉煌,灿烂如新,也被定级为特窟。石窟东壁门两侧画有维摩诘和文殊菩萨进行辩论的场景。这是进入隋唐后反复出现的一种经变画题材。常书鸿就认为,在莫高窟所有的50多幅《维摩变》中,这幅作品的水平最为高超。

莫高窟第220窟东壁北侧维摩诘经变之文殊菩萨
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他有妻子儿女,也资财无量,提倡“出世与入世不二,有为与无为不二,工作与修行不二,自利与利他不二”的修行思想,很受到大众欢迎。一次诈病在家,佛陀派了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去探望,两位便论说佛法,互斗机锋。维摩诘的听众里有外国人的形象,文殊菩萨的听众则是汉族国王及其大臣。帝王形象普通民间画工难以观瞻,它和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帝王形象非常相似。由此可知,阎立本所做的《历代帝王图》和反映使节朝贡的《职贡图》都为敦煌画工所见。

莫高窟第220窟东壁南侧维摩诘经变之维摩诘
唐代是个重视造型的时代。根据对阎立本的记载,当时皇帝在进行接见国外使节的重大活动时,都会叫画师在旁边画出情景,就好像今天的摄影一样。《职贡图》就是这样诞生的。因此宫廷画师都担负着纪实重任,要求具有很强的写生能力。李嗣真在《画后品》称赞阎立本“象人之妙,号为中兴”,说的是他写实手法的高超。敦煌的画工们便学习了阎立本的本领。220窟中的维摩诘展现出一名睿智长者正在高谈阔论的状态,他的对手文殊菩萨则神色安稳,仿佛早已洞察到维摩诘的全部心思。他们面前,大臣们对雍容华贵的帝王前呼后拥;各国王子们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些神情各异的人物与早期洞窟中有些异国风情的西域人物相比,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凹凸晕染的技法,而是以线描为主,配合色彩。对于面部细微表情和神态,主要以线的轻重变化来表现。
7.盛唐172窟
两幅“较劲”的经变画
隋唐时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经变画,每走进一窟,都觉得缤纷丰富,异彩纷呈。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唐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因为特别也就脱颖而出。洞窟南北两面墙壁上画的都是同样的题材,细看却是各有不同:南壁以俯瞰的表现方法,描绘了阿弥陀佛、观音以及众位菩萨;又以俯视、仰视和平视的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台两侧和上方楼阁。如来身后大殿,廊柱近大远小,屋檐上宽下窄,说明了画工已经能够运用简单的透视原理。而北壁则是宫殿鳞次栉比,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着重表现建筑物的宏伟。这组经变画也许还说明了一个创作动机——当时是南北两壁各有一位工匠来创作,他们用对同一题材的阐释来较量技艺的高超。

莫高窟第172窟东壁北侧山水 吴健摄影
隋唐时期故事画衰落而经变画兴起。究其原因,还是经变题材更能受到大众的欢迎,适应佛教本土化的需要,佛教起源国家印度并没有这样的经变作品。经变画的意思是用图像的方式来演绎佛经。佛传和本生故事画是鼓励苦修,但讲求实际的人却希望能够有一种便捷实惠的修行方式。于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净土宗就应运而生。它影响最大的典籍包括“三经一论”:《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以及《无量寿经论》。《无量寿经》中提出“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受佛,愿生其国”,也可以往生净土。直到今天,人们便以口称“阿弥陀佛”作为逢凶化吉的感叹词。

莫高窟第17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
净土经变画要体现西方净土世界的完满美好,所以画匠都极尽才能和巧思。净土变中通常都有较大的净水池,大规模的宫殿楼阁立于水池之上,人物像众多,常常人数达到十几人甚至上百人。由近至远,从地面到空中,有主有次,表现如此纷繁的人物,都体现着画者的功力。
8.五代61窟
“解码”五台山图
位于山西境内的五台山由于海拔较高,即使在盛夏也很凉爽,这些特点与佛经记载的文殊菩萨所居住的清凉山十分相似,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信徒们就把五台山和文殊菩萨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种种传说。这就使得五台山的佛教寺院越来越兴盛。到了唐代,高宗专门派使臣会颐去五台山检验佛迹,会颐命随行人员画出了《五台山图小帐》带回,这都使得五台山图和五台山信仰在全国流行开来。

莫高窟第61窟西壁五台山图
五台山图在敦煌壁画中也屡次出现,至61窟达到了最高表现。61窟主要就是为了供奉文殊菩萨,因此也称作“文殊堂”。西壁配合文殊菩萨像画有巨幅五台山地图,全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详细描绘了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和社会风情。画者要将五台山中五座山峰上下前后左右著名的寺庙、古塔等建筑物用立体图像呈现图中,便用了多点鸟瞰的制图方法。五台山图不仅有艺术特色,还具有地图功能。
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领考察队频频走出北京,实地考察了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可是,他们一直期望发现的一千年前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却从未出现过。梁思成偶然看到了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这幅五台山图中一座叫做“大佛光之寺”的庙宇引起了他们注意。据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而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正是在这张壁画的指引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立即前往五台山,终于发现了现存的第一个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
除此之外,五台山图上的诸多的建筑和人物也携带了丰富的信息。比如,它就为中国古代和朝鲜半岛相互往来提供了证据。图中画了一座“新罗王塔”,根据考证是为了反映新罗国王子慈藏大师,曾在五台山出家、修行并建造此塔的历史;图中一行五人的“新罗送供使”,他们是代表信奉佛教的新罗国王,前往五台山给文殊菩萨进奉供品的使者;另外一行三人的“高丽王使”,显然是代表高丽王来五台山巡礼。
(感谢敦煌研究院供图,感谢敦煌研究院许强和李璐对本文的帮助。本文另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