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上哪儿去了?”——与孩子的哲学对话
2015/11/13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转载自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哲学的本质是思考。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一种概念的游戏。就我所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拒绝与孩子玩这种游戏的家长和教师会使自己智力贫乏,与儿童的关系疏远,并且使儿童独立的知识探究精神受到打击。

     ——美国儿童哲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

    

     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

     厄休拉(3岁4个月)说:“我肚子痛。”妈妈说:“你躺下睡着了,痛就会消失的。”厄休拉问:“痛会上哪儿去了呢?”

     早餐时,全家进行了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父亲詹姆斯对儿子母亲抱怨“大惊小怪的人们制订出关于早起等等的东西”。儿子丹尼斯(6岁1个月)慢条斯理但不无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

     哲学可能真的是由困惑所激发而产生的。但要说明这一点,并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的话,就会十分错误地认为哲学必然是非常严肃的东西。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

    

     在我教的“哲学与幼童”课程里,我要求我的学生要做一定次数的“实验”。他们要给幼童读一篇故事,然后以非常轻松的方式,和幼童讨论从这故事中能够联想起的哲学论点。前面我们提到过那个对苹果是否活着感到困惑的大卫,他的姐姐在史密斯学院校园里向6—7岁的孩子读了米尔恩(A.A.Milne)所著《小熊温尼》(Winnie—the—Pooh)一书的部分内容。她想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留意故事中引起孩子们发笑的每一个地方,然后再回到这些重点上向孩子们提问。

     有一段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大笑,内容讲的是小猪皮杰的祖父说他有两个名字,为的是“防丢掉一个”。我的学生问孩子们,如果他们也有两个名字,多取一个的原因是不是也怕弄丢。

     “不,你不可能弄丢自己的名字。”除了亚当,每个孩子都这么说。

     “如果你把名字忘了,怎么办呢?”亚当问。他想到名字要是弄丢了,那可能就是忘记了。

     “就算是这样,”詹尼弗回答说,显然对于亚当的想法感到很生气,“那你也可以问问你的兄弟嘛!”

     亚当不以为然。“可要是他也忘了,怎么办呢?”亚当淘气地坚持着。

     “那么,好吧……”詹尼弗的反应是陷入了沉思。在她的笔记本里,我的这个学生评论道:

     “这个幼童(亚当)的思想进入了游戏的可能性领域——儿童哲学,看来他对自己的提问感到莫大的欢快。”

     孩子的哲学问题

     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正的莴苣种子?

     让我们一起思考以下这段发生在幼儿园的孩子们播完莴苣种子之后的对话:

     埃迪:……我们怎么知道这是真正的莴苣种子?

     老师:袋子上写的是“莴苣”。

     埃迪:万一它其实是番茄种子呢?

     老师:喔,你看了袋子上的图片,担心种下去的可能是和莴苣摆在一块儿的番茄,是不是?其实那张图片只是一盘沙拉,是莴苣长好之后再做成的。

     华伦:他们也许认为这些是莴苣种子,可是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

     厄尔:也许这些种子和别的种子看起来一模一样。

     老师:你们认为他们会搞错吗?

     丽莎:如果这些不是莴苣种子就拿回商店去换。

     蒂安娜:这种子又不是商店里的人装的。

     埃迪:应该把它们拿回去还给园丁。

     蒂安娜:说不定袋子上印的字搞错了,或者是装的人把种子弄混了。

     埃迪:说不定他们同时装不同的种子,结果弄错了,装成别的桌子上的种子了。

     华利:应该说是装成花园另一区的种子了,番茄园的。

     华伦:所以,万一它们不是莴苣,就有可能是番茄。

     埃迪的问题其实涉及如何证明知识的正确性。其他的孩子很快就加入讨论,他们愉快地思考各种不同的可能,试图找出正当的理由,以使我们可以确信那些是真正的莴苣种子。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对知识的确定性提出怀疑。

     ……

    

     现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哲学问题或所做的哲学议论,很多读者都有兴趣去给予哲理性的答复。但是应该怎么做呢?是否需要接受一定的哲学培训呢?

     和孩子做哲学(dophilosophy),或者和其他人谈哲学,简单地说就是思考某一特定事件所产生的困惑和概念性问题,看看是否能消除这种困惑或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这些困惑和问题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有时候则得不到解答。有时候,这样的思考让人更加明了的仅仅是,原来我们对某事某物是这样可怕地不了解。

     专业哲学家为了解决哲学问题发展了诸多方法。事实上,使用特定方法是很有用的。然而,哲学家变得太执着于他们的方法,反而看不到问题和困惑所在了。因此,能够娴熟运用特殊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有可能是一个优势,也有可能是一种妨碍。

     ……

     要成功地和孩子一起做哲学,成人需要放下全部的戒备。要是孩子问的字我不会写,问的关于将华氏温度换算成摄氏温度的题我不会做,我会感到有些难堪。但是面对孩子关于说谎的提问,坦诚自己没有准备好去分析说谎的概念,面对“梦是什么”的问题,坦诚自己没有一个很好且有帮助的答案,我觉得不应该感到尴尬。相反,我们成人应该寻求孩子的帮助,一起努力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和孩子探讨哲学困惑时,成人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也会产生负面的妨碍,于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成人的语言能力远优于孩子,至少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更强。但是孩子以其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眼睛和耳朵,更能发现困惑和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孩子有着一定的自然举动和率真行为,这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成人和孩子各自发挥所长,作出一定贡献,因此对困惑的探究很容易成为一次真正的强强联合事业。很少会有其他什么事能让成人和孩子这样奇妙地相处。

     面对孩子,一些成人基于自身知识和经验上的优势,会无意识地产生傲慢感。当然,也有一些成人喜欢抓住机会顺势去探究一番,哪怕只是几分钟,但若不是孩子表现出兴趣和好奇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是全然想不到的。

     与儿童对话:从故事到哲学

     我第一次给圣玛丽小学的孩子上课时,我告诉了他们自己想和他们一起做的事。我读了一些故事,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他们一起讨论。第一个有趣的故事是《青蛙和蟾蜍——好伙伴》里的《恶龙与巨人》:

     青蛙和蟾蜍同看一本书。

     蟾蜍说:

     “这本书里的人物好勇敢哦。他们又打恶龙又打巨人的,一点也不怕。”

     青蛙说:

     “不知道我们俩勇敢不勇敢。”

     青蛙和蟾蜍一起站在镜子前面。

     “我们看起来是挺勇敢的嘛。”青蛙说。

     “是啊,可是我们真的勇敢吗?”蟾蜍问。

     受神话与传说中英雄行为的激发,青蛙与蟾蜍经历了一段冒险的旅行。虽然这个故事叫《恶龙与巨人》,但青蛙与蟾蜍并没有杀害任何恶龙,也没有遇见任何巨人,却遇上了一些致命的天敌。他们先是遇见一条刚出洞的蛇对他们说:“你们好呀,我的午餐。”就在青蛙与蟾蜍设法避免成为大蛇的盘中餐时,突然发生了山崩,差点活埋了他们。在死里逃生之后,天空又出现了老鹰的影子,青蛙与蟾蜍及时躲到岩石底下,再次捡回小命。

    

     每次青蛙与蟾蜍化险为夷之后,总是一边发抖一边称赞自己:“我们不怕!”最后他们回到蟾蜍的家,真正避开了所有危险时,蟾蜍跳上床用棉被紧紧盖住自己,青蛙则钻进衣橱关上门,他们一起躲了好一阵子。然后故事书上说他们“一起感受那勇敢的滋味”。

     洛贝尔这则可爱、奇妙的故事,借着其令人好气、好笑的幽默感,刺激我们去思考勇敢到底是什么。人可不可以看出别人是否勇敢?青蛙与蟾蜍照着镜子时,青蛙说他们“看起来”挺勇敢的(虽然他没有说明勇敢到底是什么样子),蟾蜍同意地回答:“是啊,可是我们真的勇敢吗?”

     人是否必须面对危险才能证明他的勇敢?那么,又得面对什么样的危险呢?是不是一定得是传统意义上的危险,才是测试勇敢的标准呢?如果说那个危险是不可避免的或是不值得冒险的行为呢?人可不可能在逃跑或躲藏起来的情况下,仍会被称为有勇气呢?有时候人坚守自己的岗位,会不会只是有勇无谋的表现呢?

     发抖呢?或者觉得害怕呢?它们会不会令人怀疑一个人的勇敢,甚至完全否定一个人的勇敢呢?或者事实上正好相反?对真正的勇敢而言,恐惧会不会是绝对必要的呢?

     在圣玛丽小学那个班上,《恶龙与巨人》这个故事大受欢迎。我提示故事里出现了一个“什么是勇敢”的问题,大家就如何做到勇敢进行了一点讨论,接着我要求孩子们告诉我一个勇敢的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文章节选自《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三联书店2015年10月刊行)。

    

    

     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

     《哲学与幼童》、《与儿童对话》、《童年哲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10月

     加雷斯·B·马修斯(Gareth B.Matthews,1929-2011) 美国当代哲学家,儿童哲学的开创者及先锋人物,与“儿童哲学之父”李普曼齐名。他既懂哲学,又懂孩子,潜心于儿童哲学的思考、写作和教学,常在国内外进行演讲,曾在澳大利亚、德国、日本、挪威、以色列等国家的小学主持哲学讨论课。强调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成人不应把孩子看作“未成年人”,而应平等待之,甚至视之为“成人之父”。这种理念有助于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保护他们的天真和好奇。著有儿童哲学三部曲——《哲学与幼童》、《与小孩对话》和《童年哲学》,已被翻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