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究竟出口了多少石油?
2015/12/7 三联生活周刊

     俄罗斯政府公布的惊人数字可信吗?

    

     比拉尔·埃尔多安

     11月25日,即俄罗斯空军苏-24型攻击机在土耳其—叙利亚边境被击落后第二天,多名俄罗斯政治家在社交网络上指称:长期以来,土耳其政府一直默许“伊斯兰国”通过跨境石油管道非法向外出口石油,总量达每日60万吨(约420万桶)之巨。这一走私网络的控制者之一,便是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埃尔多安的次子比拉尔·埃尔多安。尽管这一数字在几天后被“修正”为6万吨(42万桶),但俄官方始终宣称掌握了小埃尔多安参与“黑油”贸易的证据,并在12月3日公布了航拍获得的非法运油车队集结于土叙边境的照片。12月5日,俄国防部代表伊戈里·科纳申科夫少将证实:俄空军已经开始对“黑油”运输网络进行空袭,并在前一天炸毁了40辆油罐车。

    

    

     俄罗斯展示了IS运送石油车队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的照片

     在KGL9268号航班被恐怖袭击炸毁、世界舆论对莫斯科多抱同情的背景下,普京将矛头指向安卡拉当局和正义与发展党(AKP)领导人,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但俄方在“黑油”出口的确切数字上几次变更口径,又使人对其掌握证据的可靠程度怀有疑问。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一是“伊斯兰国”开采及输出石油的总量是否像俄方所称的那般巨大;二是自21世纪初以来,土耳其在莫斯科的能源和政治布局中究竟占有何种位置。

    

     巴格达迪

     自2010年组建“财务指导委员会”以来,巴格达迪及其党羽已经基本实现了“伊斯兰国”政权的收支平衡;其中石油出口因其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市场需求,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财政支柱。《华尔街时报》2014年夏天的一项分析推测,截至到当年8月底,“伊斯兰国”每天从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东部走私出境的原油约为7万桶(约1万吨),买家主要来自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和库尔德斯坦。按重质原油每桶26~35美元的市场价计算,日均收入应在200万美元左右。由于过去一年内“伊斯兰国”治下的油田开采设施并未经历大规模扩充和升级,反而在美、法、俄等国的轮番空袭下有所折损,俄方公布的数字无论是“60万吨”还是“6万吨”都相当荒谬。

     不妨从更细致的层面探究“伊斯兰国”确切的石油产能。截止到2015年初,“伊斯兰国”武装大致控制了2011年内战全面爆发之前叙利亚60%的石油开采设备以及伊拉克10%的采油设备,包括能源重镇摩苏尔以及拜伊吉以西原属叙利亚国家石油公司(SPC)的油田,但在整个中东的能源版图中份额并不大。以叙利亚为例,截止到21世纪初,全国原油的最高产量从未超过日均50万桶(约7.1万吨),且由于大部分油田已进入成熟期,产量正在缓慢下滑。从2004年到2010年,康菲、壳牌、道达尔等国际能源巨头出于效费比考虑,相继退出了叙利亚市场;而包括叙利亚石油公司、幼发拉底石油公司在内的本地企业由于设备老化,产能在2011年之前已经缩水了30%。换言之,内战爆发时叙利亚全国的原油产量,满打满算都不会超过日均35万桶(约5万吨);即使其中60%的产能为“伊斯兰国”所控制,也不过日均20万桶的规模。而美国国务院“全球打击伊斯兰国联盟”总统特使布雷特·麦格克在今年7月曾公开披露:在叙利亚政府军、温和派反政府武装、西库尔德斯坦武装以及美军空袭的共同作用下,“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境内控制区的原油产能已下降到日均3.5万桶(约5000吨),仅合战前的1/10。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本身的军事行动,故可供出口的份额不会超过日均3万桶。

    

     基尔库克油田

     而在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虽然一向觊觎日均产量高达90万桶(近13万吨)的基尔库克油田,但该地区大部分居民是库尔德人,与巴格达的伊拉克政府以及“伊斯兰国”均视若仇讎。2014年6月“伊斯兰国”一度在伊拉克北部发动攻势,剑指基尔库克油田,但被库尔德人武装击退。从那时起至今,基尔库克省的大部分石油产能始终由西库尔德斯坦武装所控制。2014年11月,一度为“伊斯兰国”占据的炼油中心拜伊吉也被伊拉克政府军夺回。目前,“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境内仅占有摩苏尔周边的少量油田,日均产能不超过4万桶(约5700吨)。换言之,和2014年夏天相比,“伊斯兰国”的日均原油产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始终维持在7~7.5万桶的规模;除去自用外,有6万桶(约8500吨)可供出口,日均创汇不过150万美元,与俄方公布的数字相去甚远。即使以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12月2日公布的最“保守”数字——每昼夜运出20万桶(约2.86万吨)为准,也意味着“伊斯兰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原油产能增加了整整185%: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可信的数字。

     不仅如此,“黑油”向周边国家的出口,对象绝不止土耳其一家。出于成本考虑,包括黎巴嫩、西库尔德斯坦甚至叙利亚政府军在内的各方力量都不拒绝购买来自“伊斯兰国”的走私石油,遂使黎凡特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油”交易网络。逐利的运输商向“伊斯兰国”缴纳每车数百美元的过境税,以换取经公路网向外成批运油的权利,随后在各方交界地带化整为零,借助小型车辆、骡马乃至秘密挖掘的地下管道输出到对象国。土耳其商人固然从中获利甚多,但将这种商业色彩明显、性质暧昧的走私贸易直接和政府的“庇护”、“操纵”挂上钩,显然过于偏激。况且安卡拉当局至少在表面上一直致力于打击叙土边境的走私贸易,并破获了多起私设管道案。

     与其说莫斯科对埃尔多安的指控是出于飞机被击落的愤怒,倒不是说是2014年以降俄土政经关系复杂化的产物。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全面恶化,原计划于2015年开工、联通黑海油气田和巴尔干半岛的“南溪”天然气管线项目也宣告流产。为强化对俄罗斯至关重要的能源出口,并瓦解乌克兰的枢纽地位,普京决意借重土耳其,通过将后者建设为俄罗斯油气资源向东南欧出口的新走廊,来打破经济制裁。为此,莫斯科不仅在2014年12月宣布将出口到土耳其的天然气价格下调6%,还承诺到2023年为止,将两国双边贸易额从目前的200亿美元提高到23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俄土两国还宣布将合作建设跨越黑海、以土耳其—希腊边境为终端的新天然气管线项目“土耳其溪”,以替代流产的“南溪”,预期年输气量将高达630亿立方米。

    

     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输油管线

     但安卡拉并未因此就甘当莫斯科的小伙伴。在埃尔多安以及现任总理达武特奥卢的“新奥斯曼主义”蓝图中,土耳其不应成为任何一个大国的附庸,而是要积极建立在中近东的领导者地位。为此,在从俄罗斯获取能源红利的同时,安卡拉也在和中亚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乃至格鲁吉亚开展能源领域的合作,通过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BTC)输油管线向欧洲输送里海石油。2015年3月,土阿两国合建的跨安纳托利亚天然气管线项目正式开工,计划于2018年底建成,规划年输气量可达160亿立方米。一旦该管线落成,势必与俄罗斯踌躇满志的“土耳其溪”项目形成竞争,并弱化后者的地位。与此同时,土耳其还在努力争取新建以卡塔尔为起点的中近东天然气管线项目,以进一步强化在对欧能源输送中的走廊地位。而这恰恰和莫斯科的战略意图形成了冲突。

     对经济形势不佳的俄罗斯来说,向土耳其示好是为了确保黑海天然气成为东南欧能源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从而有效增加财政收入;但土耳其为了强化自身的枢纽地位,试图将里海和卡塔尔天然气这两大竞争者引入历来由“俄气”独占的欧洲市场,对莫斯科的潜在收益构成了巨大冲击。而在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背景下,普京断然不能放任安卡拉的“胆大妄为”。苏-24被击落事件只是俄罗斯对土政策全面转冷的契机,而以“黑油”事件为说辞、直接攻击埃尔多安本人以及正义与发展党内阁,则是要胁迫安卡拉放弃野心勃勃的新管线项目,重回莫斯科的怀抱。这也是近年来越发依赖能源出口以获取财政收入的俄罗斯唯一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