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写在林森浩案即将尘埃落定之际
2015/12/10 三联生活周刊

    

     昨天,林森浩的死刑复核结果终于传来,预料之中,也在预料之外,最高法还是没有给他生的机会。从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里,仿佛执行期不远,因为通知其父“11日前赶来上海,否则后果自负”。他的二审律师之一唐志坚在微信中寥寥给我回了两个字:无奈。

     今年6月,此案进入死刑复核阶段,却一度波澜再起。林父为了有所转机,而提出换律师要求,冀望再拉鬼门关前的儿子一把。新闻炒得沸沸扬扬之际,我见了原二审的两位律师唐志坚和斯伟江,其背后错综复杂的角力、舆论的压迫、人情的牵连,都让这个案子充满了戏剧性。

     当时,案件虽然进入复核阶段,但是律师提出的种种疑点一直没有得到法院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矛盾焦点在于,公诉方一直没有提供N2(二甲基亚硝胺)的质谱图,这也是证明致死原因是否就是N2的核心证据。所以,“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人”,在质谱图缺位的情况下,他们认为林的投毒行为不是致死黄洋的主因。这也是林父在复核阶段一直紧咬不放的。

    

     唐志坚

     唐律师给我还原了他介入案件后的点点滴滴,他当时还乐观地认为,复核阶段越长,生还可能性;而另一位代理律师斯伟江则相对悲观,他告诉我:一,不可能发回重审;二,此案已到了盖棺论定的地步,再翻案的话对舆论也是挑战。当时他亲口说了一句:“复核阶段还有变数的,目前来说也就是念斌了。”我当时也尝试采访林父,但他一直关机,侧面了解到他在北京委托另一位律师入局。当我拨通了林森浩叔叔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在外地打工,长久跟林父无联系了,我只好让其向林父转达,上海两位律师希望可以再协力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放弃收集证据。

     在我报道之后的几个月里,一直没有新消息传来。我间而在微信里问唐志坚,他告诉我,今年年内应该会出结果,但他仍然认为,拖延愈久,愈说明法院也在争取回旋空间。如今事情没有新意,我私下揣测他其实心里早有数,这么讲也许只是对我作为记者的托辞。

    

     2015年1月8日,林森浩的辩护律师斯伟江在法院外接受记者采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从唐律师那里知道,今年五月之后,林森浩看起了《复活》,也时而跟唐志坚提起自己往年的“幼稚”。他在两位律师眼里性格太直,情智太低,处世不成熟,用斯伟江的话来说,“缺少人文滋养”。事发之前,他看过的人文书籍屈指三本,《红楼梦》,《围城》和《论语》。在理科的世界里,当时那个26岁的情绪并不稳健、人格也不平衡的学生并不知如何在世俗世界里处理好人际关系,他认为的“玩笑”、恶作剧,夺去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而他也即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事后,北京有位女电影导演专程来上海找我,试图为她的一部校园电影汲取灵感,她一坐下来就问我,“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玩笑’牵扯到一个人的生命?”那位出身计算机系的女导演,坚定地告诉我,她觉得她身边曾经有无数的林森浩,在他们冰冷的理性世界里,只有编程语言的0和1的区别。她打消了我的惊讶,却勾起我另一丝警觉,她说:“我觉得我有很多同学都很有可能因一步之差变成林森浩。”这是她为何对这个题材充满兴趣。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林森浩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图为林森浩的父亲(中)难过不语

     聊罢,我们开始相信,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情的感知,也许是一条需上下求索的漫长道路。在案件背后,家属、律师、同学所体现的人情纠葛、情义之重,不知是否能给看守所中的他上一课《情感教育》。林家上下五个子女,母亲务农、没有文化,出事后父亲形单影只地奔波于京沪间,又始终得不到黄家的宽恕,而高墙之内传来不止一封的林森浩亲笔信,拒绝更换律师。一墙之隔,肝肠寸断。

     在接到法院最后通知后,林父没有马上来上海,而是直接去到北京最高院求延缓执行;而唐志坚与林森浩的叔叔也一路赶去自贡黄洋家中,恳求其父母最后能出面陈情。目前,两路人马还各在拉锯中。斯伟江曾经告诉我,自己在退出辩护之际曾对林森浩说,要做好一切心理准备,“身体可以死亡,但灵魂可以不灭。”林森浩当时是平静的,他看了很多书,精神世界如脱胎换骨,并展望过如果自己可以不死……但是按照新闻,12月8号,最高法的裁定书是直接下达到被执行人手中的,谁也无法知道他当时是否已看轻生死,但是能超越生死的,也许是在那一刻灵魂是否已得到救赎。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