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诸侯魏惠王:错失人才与霸业
2015/12/17 三联生活周刊

     魏惠王在用人方面只学到了爷爷的皮毛,错失商鞅、孙膑并使其落入秦、齐两大劲敌之手,似乎早就给魏国的中衰打下伏笔。

    

     魏惠王 插图:老牛

     前335年,魏惠王迎见了名重当时的孟子。5年前马陵之战的惨败历历在目,丧师10万,大将庞涓自杀,就连太子申也被齐军俘虏。更糟糕的是,魏军随后遭秦、赵、齐联手攻击,大将公子卬被自己当年弃用的中庶子卫鞅诱捕,河西之地尽丧于秦。三家分晋之后第一强国的余晖渐落,魏惠王痛定思痛,决心“卑辞厚币以礼贤者”,孟夫子正是在这时来到魏国的。

     尽管礼贤养士并非强国奥秘,但对魏惠王来说更像家国传统,爷爷魏文侯开辟了强国之道与济济朝堂的文武之才: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历任相国,西门豹为邺县令,命乐羊攻取中山,吴起镇守西河,开启系列改革,与此同时,礼贤下士,延用卜子夏、田子方(子贡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等受人尊重的儒师。《资治通鉴·周纪》记载了一个故事,魏惠王的父亲还在当太子时,有次在路上碰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没想到对方却不回礼,生气的太子问道:“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直言以对:当然是贫贱的人更有资格自高自大,言语不和大不了纳履而去,又有何损?太子马上受教致歉。后世史家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中也称:“魏文以大夫僭国,礼贤下士,以收人望,游士依以发迹,实开战国养士之风,于先秦学术兴衰,关系綦重。”

     不待孟子拂去风尘,魏惠王马上问之以利,遂引来对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一番高论。可想而知,在列国兼并征伐剧烈、魏国急谋重振国威的当时,如此迂阔之论如何能吸引魏惠王呢?或许,更关键的问题在于,魏惠王问错了人,无论是亚圣孟子、阴阳大家邹衍还是名家辩士淳于髡都非能帮他解决问题的王霸纵横之才,如钱穆所言,魏文侯当年对儒士的礼敬更多出于收拢人望,为他打下富国强兵基础的人则是法家李悝与兵家吴起。

     在列强攻伐走向一统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历史留给魏国的机会不多。打开战国初年的地图,魏国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韩,北有赵国,位于兵家所谓“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极端凶险。魏国的幸运只是在于占了先机,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强大之时,比几乎开始于同一时期的齐国任用邹忌改革、韩国任用申不害改革、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至少早了好几十年时间。前369年,经过与弟弟缓的一番争夺,魏惠王即位,而他得以成功即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围攻魏军的韩、赵两军意见发生分歧,韩军夜半撤退所致。值得警惕的是,传统友好、联合扩张的“三晋”自此生怨,列国强大,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这一切都考验着夹缝之中的魏国与即位不久的魏惠王。

     继续变革与迁都大梁

     魏文侯时期,成为后世变法范本的李悝变法着眼于“富国强兵”。经济方面,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打破井田制的束缚,鼓励国民开垦荒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此外,推行“平籴法”,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以抑制粮价波动与商业投机。政治方面,李悝主张破除旧制,论功行赏,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其统治地位,李悝编纂了中国首部系统法典——《法经》。几十年后,商鞅由魏入秦,帮助秦孝公变法,正是带着这部《法经》而去的。

    

     李悝

     变法有成后,李悝建议魏文侯主动出击,扩张地盘,目标正是西方的秦国,推举的作战将领则是一代兵家吴起。吴起训练了5万多的精锐之师——“魏武卒”,历经大小64战,夺取秦国河西500多里土地,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80年。

     又经过魏武王此后20多年的经营,魏国已然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然而,魏惠王在即位之初即不得不面对与韩、赵两国的战争,不用说,还有宿敌秦国。前364年,秦军石门一战,大破魏军,斩首6万,取得秦国历史上的首次大胜。两年之后,三晋因为利益冲突爆发大战,就在相国公叔痤大败韩赵联军不久,秦军乘机攻打魏国少梁,大败魏军,公叔痤本人也成了俘虏。

     此时,魏国国都在安邑,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可以与河内交通,一旦有战争,形势危急。因此在前361年,魏惠王决定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因此,后来他也被称作梁惠王。迁都之后,魏惠王兴修水利,开发川泽,开凿运河,将黄河之水通过圃田泽,引到大梁城外灌溉,同时派大将龙贾在大梁以西修筑长城,以防秦国进攻中原。

     此前,三晋领土犬牙交错,魏国国土尤其分散,魏惠王通过与韩国交换土地,取得轵道交通要道,控制了通过太行山的交通线,更将在中原的大片土地连在一起,从而占据了有利形势。

     应该说,在梁惠王即位的前十来年时间里,经历上述一系列改革以及与秦、赵、韩三国互有胜负的多轮战争,魏国国力不断上升,达到了强盛之巅。前356年,在魏国压力下,鲁共侯、宋桓侯、卫成侯、韩昭侯都入魏朝见魏惠王。与此同时,各国之间拉拢与国的活动空前活跃,各国国君频繁会见结盟。耐人寻味的是,也是在这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齐、韩、楚相继变法,列国图强,大国之战即将开启,用不了多久,魏惠王就开始为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懊悔不已。

     错失商鞅:最大的错误

     经历了前362年与秦军的那场大败,惨遭俘虏的公叔痤虽然后来被释回国,但他一直郁郁寡欢,很快病入膏肓,在一年后去世。

     魏惠王对公叔痤很器重,在他病重之际,特地赶去探望,并询问后事:“你的病万一有什么不测,寡人的社稷怎么办?”公叔痤推举年轻的中庶子卫鞅接替自己。魏惠王听后默不作声,公叔痤明白了他的心意,于是请魏惠王屏退左右,然后说:大王,如果不任用卫鞅,就一定把他杀了,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看了眼病危的公叔痤,只好答应他。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大约心里过意不去,又把卫鞅叫来,将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告诉了他,然后抱歉地说:“我这是先君后臣,先公后私,你赶快跑吧!”没有想到,卫鞅却淡然以对:“大王既然不听主公的话用我,又怎会听您的话来杀我呢?”

     果然,魏惠王不但没杀他,还对身边的人说:“以公叔痤的贤能,竟然让我把国事交给卫鞅,岂不是太荒唐了?”然而,历史很快证明荒唐的不是公叔痤,而是魏惠王。

    

     商鞅

     公叔痤死后,卫鞅料知自己在魏难受重用,便离魏去秦。在那里,刚登大位的秦孝公即发布了“求贤令”,四处招揽各国人才。此后的故事人所共知,少好刑名之学、熟习三晋变法之道的卫鞅,最终以富国强兵之术打动孝公,先后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以其封地得名的商鞅而留名史册。

     尽管师法李悝,但商鞅的变法更为彻底。他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智慧与血腥。商鞅一面用军功取代血统,在鼓励军民奋勇杀敌的同时,加强国君权力,削弱贵族权势,一面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和连坐法,将全国变成了一座监狱和军营。这种能最大限度调动国家财富与资源、兵民合一的新制度,事实上为秦国最终在兼并战争中的取胜奠定了基础。

     秦国的国力很快强盛起来,历代国君东进拓疆的梦想再次被提上日程。东进的首要障碍正是魏国,商鞅对秦孝公说:“秦与之魏,譬如人之有腹心患,非魏并秦,秦即并魏。”况且,三晋之间战事不断,对秦国来说,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

     前354年,魏军围困赵都邯郸,被围魏救赵的齐军大破于桂陵。得到机会的秦军趁机东进,元里一战,斩首魏军7000,并攻取少梁。两年后,商鞅率军攻入河东,夺取魏国旧都安邑。次年又攻陷魏国重镇固阳。

     商鞅对魏国的伤害不仅于此。经历桂陵之战与对秦一系列挫败后的魏国依然强盛,《战国策·齐策》的记录中,苏秦对齐闵王说:“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面对魏惠王来势汹汹的合纵之兵,商鞅出使到魏,劝说魏惠王除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以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称王,然后再图齐楚。好大喜功、早有称王之心的魏惠王竟然听取了商鞅的连横之策,如此一来,秦国成功地“祸水东引”,将魏国的进攻重心转为齐、楚。

     秦国接下来所做的,仍然是伺机出动,不断东进蚕食魏国领土。前342年,马陵一役,齐军大破魏军,秦军乘机攻打魏国。前340年,商鞅利用与魏军将领公子卬的交情,将其诱捕,随即大破魏军。

     魏惠王这时才连连叹息,自己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至于是后悔没有用他还是杀他,就不得而知了。

     秦国的高明在于,每次蚕食之后依然有更好的说辞与谋略,因为很快,张仪即将登台。同时,魏惠王也悲哀地发现,由于实力的缩减,魏国的回旋余地正变得越来越小。

     再失孙膑:震撼国本的失败

     如果说没有听信公叔痤的话,错失商鞅,使魏国的宿敌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之首,那么偏信庞涓,使孙膑最终逃往齐国,则让魏惠王体验到了震撼国本的惨败。

     庞涓与公子卬、龙贾,均为魏惠王即位不久后亲自选拔的青年将领。魏惠王对庞涓的将才一直非常激赏,将他与当年的吴起相比。而就在前362年,老将公叔痤被秦军大败之后,庞涓的精锐之师被调到河西前线,一度攻破秦都栎阳,重夺河西,逼迫秦孝公迁回秦旧都雍。

    

     孙膑

     也正因此,魏惠王对庞涓极为信任,当庞涓后来因为嫉贤妒能,诬陷前来投效魏国的师兄孙膑私通齐国时,魏惠王完全不明就里。孙膑被逮捕下狱后,庞涓又假意向魏惠王求情,免去孙膑的死罪,而对其施以残酷的膑刑和黥刑。明白遭受陷害的孙膑最终凭借装疯卖傻,自逃离齐国起,他与庞涓的较量,也是兼并之战中齐、魏的较量便已不可避免。

     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附庸卫国,魏遂率领宋、卫联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援,田忌、孙膑带领8万齐军在桂陵设伏,大败回师救援大梁的魏军,主将庞涓被擒。

     桂陵之战的失败,引来秦国和楚国趁机围攻,但魏军后来逐步扭转战局,最终攻陷邯郸,并在前352年与韩军联合,打败齐、宋、卫联军。这场战争,最终以魏国与诸国讲和告终,魏国虽然由此转衰,但实力损失并不大,庞涓被擒后,也被放回魏国,再度为将。

     真正让魏国受到震动的是13年之后的马陵之战,战争的对手仍是孙膑率领的齐军。前342年,魏国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国等魏韩两国各自疲倦之际,方于次年派兵救韩。面对太子申、庞涓率领的10万大军,孙膑用“减灶诱敌”之策,以骄敌军,最终诱骗庞涓轻骑兼程,进入孙膑设在马陵的伏击圈。在齐军万箭齐发之下,魏军主力被全歼,太子申被俘,主将庞涓羞愤自杀。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惨败后,魏国又遭到齐、秦、赵的三面围攻,接连兵败。前336年,无力抵抗的魏惠王不得不采纳相国惠施“变服折节而朝齐”的建议,使齐国停止进攻,并引起楚国对齐国的报复。

     此后,魏国国力严重衰退,已基本失去与天下争雄的实力,不得不在纵横术士的口舌间,摇摆于秦国与齐、楚诸强之间。

     “忽纵忽横”下的衰弱

     前332年,秦惠王派遣此前未受魏惠王重用的公孙衍(犀首)为将,大举攻魏,两年间攻取魏国上郡雕阴,俘虏大将龙贾,斩首8万。此后,魏惠王在对秦的战争中,接连丢失曲沃、焦、汾阴、皮氏等地,狼狈不堪。

     前328年,落魄的魏人张仪打动秦惠王,事以客卿。同年,秦惠王派公子华与张仪围攻魏国蒲阳。打下之后,张仪反而请秦王将其归还魏国,并送公子繇到魏国作为“质子”,以鼓动唇舌,推行其连横之策。比起这些小恩小惠,魏惠王的回报是惊人的,他将上郡15县连同少梁都献给了秦国,从此开始“以地事秦”的无奈之途。

     由于两人见解相悖,张仪入秦不久之后,公孙衍便离开秦国而成为魏将,开始联合别国,实行“合纵”之策以对抗秦国。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扩大合纵战线,但由于列国的内部矛盾,成效甚微。直到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讨伐秦国,进攻函谷关。一场大败之后,合纵之举便再也难成气候了。

     而在忽纵忽横的摇摆政策下,魏国已然彻底沦落为二流国家。前319年,带着曾有的雄心与诸多遗憾,魏惠王溘然长逝。94年之后,魏国灭亡。再过4年,秦国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67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