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值多少钱”:那些分享经验的人
2016/1/6 三联生活周刊

     与其说这种O2O的经验分享模式来自互联网时代,不如说这是一种传统求教模式的资源重新配置。以往人们会辗转托朋友找到一个懂行的人,吃个饭、聊一聊,从而获得相关经验,但因为社交圈有限,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行家的不确定性很大,见面效率也很低。现在有经验的人被会聚在同一个平台之上,通过搜索和付费,你就可以约见能帮助到自己的人。

     经验的价值

     师北宸在“在行”上的一节写作课售价999元,时间约为一小时。这堂课的题目叫作“如何通过写作打造个人品牌”,授课目标人群是在一定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家,或者公司的创业者,通过写作培训,可以让他们获得个人职业品牌影响力或让自己的创业项目声名鹊起。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这个话题听着着实有吸引力。

     近千元的课时费并不便宜。从他5月份开课起,三个月内这个话题就被约见了20多次,当然,一开始的学费没这么贵,从头两单100块钱的“破冰价”,逐渐涨到300元、600元,直到现在,他为了平衡工作时间,设置了每周限约两人的门槛,这个题目仍然保持着供不应求的状态。

     无论是传授写作方法还是塑造个人品牌的技能,传统的观念里都是不太可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任务,学员之所以乐此不疲,期待的是师北宸吐露自己在这个话题上丰富而成功的经验。

    

     师北宸(右)在和约见的学员聊写作(王之涟摄)

     他是一个从未接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作者。2008年毕业于电子商务专业,之后进入“译言”做用户运营和商务推广,工作两年多之后辞职,闲了大半年,读了很多国外互联网行业的书籍,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动态,再杀回北京时就开始尝试写互联网科技的文章,很快成为网易科技、《纽约时报》中文网和《彭博商业周刊》等媒体的互联网专栏作家,后来又担任凤凰网科技频道的主编。当初他自己也觉得诚惶诚恐。“我何德何能啊,才写了半年而已,就得到一线媒体的肯定。可能因为当时真正了解互联网行业的人几乎都在一线做事儿,而传统媒体的文章又往往聚焦在宏观产业层面上,我写的大多都是国外的新产品和互联网公司动态,整天在推特上看一帮极客分享好的东西,自己也脑洞大开了。”

     3月份“在行”正式上线时就曾邀请他成为行家,本想开一个关于如何成为专栏作家的课程,但他觉得这个职业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开课并不合适。现实中,他本人也没一直吊在这棵树上,去年下半年去了一家大型职业社交网站做公关经理,后来逐渐想明白了,可以开一个题目,将写作和打造个人品牌挂起钩来,这样既发挥了他自己的职场经验,从适用性来说,辐射的人群范围也更大。

     除了一个小时的写作课程外,他又开了2999元的四次写作培训课。原以为这个价格太高了,没想到刚一上线,一个小时内就收到三个学员的约见请求,一个是创业者,一个是公关公司的总监,还有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节课普及写作方法,师北宸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推荐书籍,教他们如何做笔记、如何选择话题等等,从第二节课开始,他会针对学员的文章做辅导,“每次一篇1000字的文章,写好给我批改,反复几次,直到满意为止”。

     师北宸很认真地对待这些学员,约见之前,让对方发个人介绍、约见的目的和困惑,希望获得哪些帮助。“刚开始的几次会讲很多话,生怕别人听不懂,也担心问题的方向不在自己手里。现在更多是让学员来主动提问,这说明我自信了,可以给每个学员讲有针对性的不同内容。”这对学员的要求就更高了,有时候学员没做太多准备,对他的讲述只是好奇,没太多反馈,虽然一个小时很快过去,钱也挣到了,但他还是觉得沮丧。“我是希望来挣口碑的,希望每个学员能在课后给我一个中肯的评价。有些人的评价特别好玩,平时写不出1000字的文章,但给我的好评能写一千多字。”

     他的认真态度并不仅仅是因为要对得起学员的学费,他自己在这个平台上也玩得很High。“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不赚钱的,所以我现在不能靠它来生存,但我也不想熄灭自己写作的热情,现在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动力。”师北宸告诉本刊,和学员聊写作,也成了他了解读者反馈的一个新窗口,“以前有些人你一辈子也无法了解,现在通过‘在行’你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探索哪些话题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比如长期的写作私教课是否可行,未来我是不是还可以靠写作来生存。”课程标价也让他觉得有趣。“你的标签现在是被市场认可了的,以后我的同事或者朋友再想找我聊写作,他们也会觉得慎重一点,我是能创造价值的,自觉地闲聊成分就少了,聊天会变得更有效率。”

     “在行”是一个O2O经验咨询平台。当你遇到个人的困惑时,可以在上面找到有相关经验的行家,通过一对一的见面交谈,由他帮你出谋划策或解决问题。

     刘常青是一个地产行业从业人,他在“在行”上开话题教人如何识破买房陷阱,还能亲自陪同学员去看房、砍价、签合同,话题特别实用。我旁听了他跟一名学员的买房投资建议课,从北京未来的热点区域讲起,逐个分析未来政策导向和投资年限,以及选择二手楼盘所要看中的指标和与地产中介谈判时的策略等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学员和我都觉得吸收了不少干货,但等学员走后,他才悄悄告诉我,这样的学员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人选。“如果每堂课都是扫盲,一对一的谈话意义就不大了,我希望能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刘常青以前也是地产中介,朋友让他在简介里委婉地包装一下,但他觉得实话实说反而更好。“总归会认为我有一线经验,更值得信赖。”刘常青以前是饭店厨师,2006年在北京租房,看不懂合同陷阱,给中介交了几千块房租后被房东撵了出来。这让他特别生气,一怒之下决定打进中介内部,看看究竟如何,结果干了一年就受不了了。“从入职培训时开始洗脑,只有按照公司的要求去做才能赚钱,吃差价、收买卖双方的钱、低价进高价卖等等,如果你不这么做就会遭到排挤,一开始还有良知的中介,到后来也会很快沦陷。”他后来自己开了家中介公司,希望能做得清廉,但一旦破坏了游戏规则,就不断有人打上门来,让他生意没得做。去年他理清了思路,准备站在买房的立场上做地产服务。“房地产交易里面,吃亏的总是买方,我想帮助买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把二手房交易市场变成一个真正协商的市场,而不是卖方和中介说了算。”他开了家小公司,以中低端的买房和租房为切入口,但每天都会被琐事烦死。“我的租房咨询服务是全免费的,这样别人不会珍惜,一旦有了新想法,半夜也会打电话给我,三天两头地变,搞得我很疲惫。”

     后来他知道了“在行”这个平台,顿时感觉到通过有偿的经验分享可以让彼此更尊重对方,而且这个平台会聚的大多是职场上的中高端人群,一下子给他现实中难以打开的窘境破了局。“从上到下的发展肯定更加容易,以前是苦于没有这样的突破口。”他把“在行”当成新事业起步的流量入口,渴望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口碑和品牌,也因此特别希望能切实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赚几百块的咨询费而已。有学员约他一起去看房,他通过多年中介的经验,比较房子的优缺点,把这些作为砍价的砝码。也尝试着和中介合作,由中介提供房源信息,一旦他介绍的学员看中了这里的房子,会以极低的中介服务价格为学员省钱。在这个过程中,学员遇到的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也同样丰富了他自己的经验。

     贩售盈余认知的“淘宝”店

     在“在行”上能找到门类各异的话题和行家,最受欢迎的有两类,一类与职场和创业相关,另一类是生活型话题,比如教你化妆做发型、如何整理收纳、怎样说话、制定你的合理膳食结构等等。“在行”的创始人姬十三告诉本刊,这种新的分享模式的核心是一种“虚拟品”,“和个体结合度最高的一类分享,顾客既要看你提供的内容是否有用,又要看你这位行家本人是否有能力”。

    

     姬十三

     果壳COO姚笛是“在行”上最受欢迎的行家之一,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见过109人。“在行”是果壳网旗下的产品,姚笛作为第一批入住的行家,能享受到很多初期使用者的社交红利,3个月内他成交了20单,这时大概摸清了“在行”的玩法,把自己当成一个淘宝店铺来做策略经营。

     姚笛目前的话题有两种,职场发展指南和创业团队管理,两类题目再针对不同人群细分成初、中、高级。尽管职场和创业的话题一直在“在行”上很热门,但最开始来约姚笛课程的人却有着巨大分野。“可能第一个月约见职场发展指南的学员有七八个,但创业团队管理的一个都没有,我后来想明白这个原因了,创业者都很骄傲,去年底我看过一个创业者分析报告,创业者普遍认为国家政策、税收问题、人才培养和成本管理都有漏洞,但从来不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们怎么会想向我请教团队管理的问题呢!”有一段时间他就把创业团队管理的题目停掉,专心做职场规划,又逐渐发现中级职场规划的人特别多。按照不同级别,课程的学费也逐次增加,但中级比初级和高级的求见者都多,说明中级职场上最容易出问题。姚笛开始留心收集学员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现在看到的课程描述他已经修改了六七遍。“中级话题的适用者有3年到7年职场经验,开始直接带领团队了,我把关于团队管理的话题细化,他们一看描述,对,这就是我想解决的问题,所以约的人就会特别多。”可实际上这只是他的一种策略,“描述只是包装,写的和真正聊的东西不一样,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会在见面时帮他找自身的毛病,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可我如果在描述里写是来给你挑毛病的,那还能有人约我吗?”

     给自己定价也是学问。姚笛给职场新人的报价最低,一个小时600元,每月只限一人,高级职场指南两个小时收2000元,中级创业团队管理每次收4000元,除去那些以高价噱头吸引学员或者彰显自己身份的行家外,姚笛这种普遍保持的价格算是“在行”里面相当高的了。

    

     果壳首席运营官姚笛

     在公测阶段,姚笛三档职场规划课程的定价是200-500元。没有评估行家身价的先例在前,怎么定价?曾有家投资公司就一话题向姚笛做过电话咨询,通过此事他了解到,传统咨询行业的报价在每小时1000元上下,他觉得“在行”最初的定价不应该超过这一标准。但几十元也不合适,行家和学员见面常约在咖啡馆,总不能连两杯咖啡钱都不够吧,所以合理的起步价格应该是几百元。再从100-1000元的价格里将不适合在平台上玩的人先过滤掉。“最合适的行家应该满足四点:能解决问题;有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别人;背景让人产生信任;乐于分享,不太在意今天的现金收益。那些著名企业高管和明星大V肯定无法满足第二点,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赚钱的也不符合第四点。从学员角度来说,认真的行家都希望遇到珍惜这次见面机会的学员,让学员并不轻松地参与进来,并且证明他们愿意把一部分钱投资到个人成长上来,付费能让他们更看重这个机会。”因此,他觉得200-400元是最合适的起步价。

     随着“在行”上同类话题的专家不断出现,姚笛开始提高自己的价格,一开始是每档各增加100元,通过价格来标定自己的服务质量。“服务类产品是特殊的,在服务没有发生时无法判断其质量,消费者有一个心理上的趋向,会认为价格贵的会更好些。如果一个人在职场上遇到了困难,需要找个合适的人帮他解决,如果三个行家分别报价200、300、400元,他更可能选择最高价的那个。”另一个让姚笛颇为得意的是他的差异化定价策略。他在自己的职场话题里设置了初、中、高级的组合,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全面专业的形象,同时因为这个系列里高端价格的存在,会让人产生其他价格的产品服务相对超值的印象,有时他还会出一些促销策略,比如在话题简介里说明,此话题将在几天后涨至1000元,推动学员尽快下单预约。随着约见人数和好评的不断增加,姚笛像淘宝皇冠店铺一样,产生了巨大的马太效应,尽管他的职场课程价格已经分别涨到了600、1200、2000元,远高于同类话题的行家,但想见他的仍有700多人。

     面对面的意义

     师北宸在收到邀请三个月之后才选择加入“在行”,除了在找更适合的题目,也是因为意识到私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要从他健身说起,他已经坚持运动三年,保持每周一到两次的健身频率,但减肥目标始终无法达成,直到今年他请了一位私人健身教练,结果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就瘦身成功,减掉了20斤。在这个过程中,他总结了成功的经验:首先是教练纠正了那些平时很容易做错的动作,保证动作标准和运动安全,同时他也发现以前的运动强度简直不值一提,有私教在,单位时间的运动效率大大提升,另外教练在精神上的鼓励作用也非常大,这让他在容易松懈的时候能坚持下来,并且在设置目标和验收时予以督促和反馈,两个人一起练也增加了趣味性。

     对于“在行”,他认为是同样的道理,“解决的是个性化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答”。他设计的四节写作私教课就源于这样的初衷,通过监督和陪伴,让学员能够战胜写作拖延症,让写作能力提高这件事变得简单而且更有效率。比如一篇文章怎么确定话题?太大的话题没法写,太小的话题又怕写完没人看;确定话题之后,一开始可能因为想到一个令人激动的观点非常兴奋,写了两段话后发现,自己缺乏收集素材、选取素材的能力,导致写作无法持续等等。这些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而细碎,显然有一个在身边的老师帮你出谋划策,随时指导效果更佳。

     与其说这种O2O的经验分享模式来自互联网时代,不如说这是一种传统求教模式的资源重新配置。张淞亚是一个餐饮项目的创业者,“在行”上线不久后,他就成了第一批重度用户,半年多时间里,约见了40多位行家,花了2万元学费,最密集的时候,一周约了20多位,早中晚各见一人。张淞亚是一个经验不足的创业者,留学回国后进入一家央企做项目管理,一年之后受不了了,辞职出来创业。他的创业项目和自己的专业以及从业经历并不相关,这让他非常焦虑,把“在行”当成救命稻草,“每天晚上在页面上挨个翻,看到和‘创业’相关的话题就约一下试试”。他找专家聊如何写给投资人看的商业计划书、如何搭建自己的品牌,有时也约一些当行家的投资人,为自己的项目把脉,看看双方是否有合作的机会。除此之外,这个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也让他迅速地摸清了公司里的各类人群。“我找的专家很多都是各大企业里的部门管理者,即使他们讲得不好也没关系,至少让我知道以后我的公司招这个职位的人,应该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是话题之外的收获,必须是和对方面对面交流时才能感受到。”

    

     声乐老师黄珊莉(王之涟摄)

     还有些话题必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才能实现。黄珊莉是一名声乐老师,她在“在行”的话题设置很吸引人,一个叫作“不要轻易认为自己跟唱歌无缘”,另一个是“每个人都值得有一首压箱底的歌”。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一共约见了近90个学员,有些是来让她诊断是否真是五音不全的,有些希望能有一两首拿得出手的歌曲,公司应酬时不至于丢脸。

     在平台上谈融资、谈创业的人太多了,黄珊莉的课程显得与众不同。“没想那么多,当时就是看到它的口号:‘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当中很在行,就来吧!’我觉得人们对不会唱歌这件事妖魔化得厉害,但其实只有极少数人真的是‘五音不全’,我想把这个观念给板过来。”通过“在行”找到她的人各异:有些是40多岁的公司老总,平时一副威严,这时才会悄悄地承认自己唱歌不灵的小秘密,一张嘴“让我们荡起双桨”,庞大的身体发出的是稚嫩的童声;有些是搞技术的工科男,只对数字有概念,“哆来咪发唆”永远唱不到调上,换成“12345”自然就唱对了;还有只对图形有感觉的平面设计师,必须告诉他发声时的身体线条和力量支点在哪方能理解?黄珊莉原以为这些新学员和她手里的老学员只是职业上的差别,后来才发现有很多人不止学唱歌那么简单。“音乐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有些人学唱歌会感动到哭,唱歌跑调的人在心理上往往也是需要关怀的。”有双耳失聪的年轻女孩要跟她学唱歌,也有抑郁症患者通过唱歌纾解自己的情绪,还有离婚女士来排遣压力的,黄珊莉让她唱《风往北吹》,感情容易调动起来,唱得泪流满面,给情绪一个出口。“我就像一个医生,无论你外表多强势,在我这里你都是来展示自己弱点的。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