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 |想把我唱给你听
2016/1/9 三联生活周刊

     20年,我们与读者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

     一路前行,感谢一路相随,彼此鼓舞。在每个熬夜写稿的深夜,每辆颠簸不止的长途车上,在每个艰难的新闻现场,在每个采访被拒绝的瞬间,在每个想要放弃的时刻——我们都能感受到你们的力量。我们并非是为自己工作,而是在为身后的几十万、上百万人服务。这让我们总是充满信心、勇气和荣光。我们愿用最好的作品每周与读者会面。也许我们从未谋面,但我们已相知许久。整理这些微博的回复,我们看到语句后最真诚的笑脸。我们会用更加努力,回报您的厚爱。

    

     @晓余: 之前一直是散买。两年前,开始订阅。今年,小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让我推荐杂志给他,我推荐三联,他让我给他一个看的理由,我挑选出宫崎峻、IT、电影、旅行、童书等不同主题的杂志17本打包寄给他。儿子很高兴,说正是他想要的。远隔千里,因为三联,我和我的小孩在一个平台上看世界。

     @小北王: 那会儿生活费不富裕,三联印刷虽然精美但价格更带感,店主是个中年眼睛男,少言寡语,只要不明抢基本不动地。我每次是买一袋苹果脯,比三联便宜很多,边吃边看,吃完基本也看差不离了,店主从来不言语。来年生活费多点,每次可以豪气的买走看,买的果脯也升级成外面裹巧克力的那种。

     @jfkdlsajkfjkj: 手里若有一本《三联生活周刊》,周围会变安静,时间会变慢。一群有意思有学识的人做了一本很有看头的杂志,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老主编朱伟写过如何欣赏古典乐的连载,那行文太美好了,我都想把那几页撕下来吞到肚子里去。

     @不能空腹吃香蕉:从2006年父母开始订阅三联生活周刊直到现在,一月一期的三联已经占满了我家的一整个书柜。我们在年初看新事物在年尾看这一年的三联点评总结这一年的生活方式态度与各地吃食。我总是先看朱德庸的漫画,妈妈总是看谢九的经济点评,爸爸总在看好消息坏消息与时政新闻图片。三联已经是我们家生活的一部分。

     @Jessica在努力成长啊:从大学起最爱看的杂志就是《三联生活周刊》,印象最深的是讲胡适那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有一本杂志专注于学术和思想,能坚持引领倡导一种有格调和品质的生活方式,能在速度失控的世界中坚守一份沉着自信的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虽然之前投简历想去三联工作而最终石沉大海,但我还是爱这本杂志。

     @文艺复兴的天空:读三联已经有几年。文章角度和尺度拿捏的刚刚好,既不标榜精英也刻意迎合风气!以前读得杂志很杂但几年有几本渐渐长久放在我的电子阅览器里,而三联周刊和三联新知已经成为翘楚!

     @momiflower:大学时每周都在宿舍楼下的小报刊亭买。最开心的就是晚上在小床的灯光下读崭新一期的三联,书页的气味现在还记得。有次导师让我们做主题分享,我就选了介绍三联,为了准备材料,我在图书馆看了所有期的三联,写了长长的演讲稿。现在想起三联,画面都是那时洒在图书馆长桌上的阳光微尘。

     @王吉士:复读那年,学校对面有一家书店。店主是一只如苍灰虾米般的老人,总是坐在的躺椅上晒太阳。有时我会翻过院墙,坐在他身旁,陪着他晒太阳,听他讲故事。老头儿很和善,亲切的给我讲故事。有次他给我说起“香木”,谈起三联的一期,应该阅后所想,他给又我讲了故事,故事淡忘了,只记得他嘴里念叨的三联。

     @不喝鸡汤呼唤爱:初见三联,因专业老师影响。老师家厚厚的三联堆成的书山成了一种别样的风景。此后我便成为三联的忠实读者,此刊关于实事政治的解读,对新闻事件关键人物的采访让我受益。作为学习新闻的媒体人,里面的观点总能被我引用,思考。一种观察,一种成长,另一种情怀就是三联吧。

     @希玫03:2006年大二,在学校的阅览室看到了第一本《三联生活周刊》。透过它,我认识了拥有自由灵魂的王小波,读到了他写给李银河的最美的诗句“作梦也想不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大爱!

     @一只不食人间烟火的猪:大学才开始看,应该是一个午后,吃完饭总喜欢在图书馆的期刊室溜达,三联是少有的看了就不舍放下的杂志,就好似遇到了正当合适的情郎,惊觉哪有如此契合的人啊!之后便成为死忠粉,后来也去了实习。最喜欢的记者啊,其实大家各有风格,很难说的。不过三表哥是肯定很喜欢的,有力度的嬉笑怒骂。

     @性感胖多: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二十年是生命长河中的惊鸿一瞥,确实在我订阅以来屡有回响。难以忘却的哲学与文学专栏,生活气息铺面的散文,年货专题,红酒专题,茶叶专题······这是有质感生活的畅想曲呀!

     @照烧蛋卷饭: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一见钟情不仅适用于人,于杂志也一样。已忘记何年何月何日知晓三联,却应了那句“与你相遇好幸运,遇见了你是生命最好的事情”。

     @海中的泡泡裙:与三联生活周刊相识于十年前,那时我刚上高中,学习压力特别大,一周里最大的期待就是周六去校阅览室看书。记得有一期主题是陈庚大将,我一进阅览室就被封面吸引过来,从下午一点一直看到暮色降临,厚厚的一本杂志内容特别多,简直就像在享用美味大餐,连晚饭都忘记了吃。。。

     @动静之龙:大学的时候,一开始注重文史类书籍,后两年开始看杂志,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此后每到图书馆必首看《三联》。毕业之后,颠沛流离,但没忘记看书的岁月,一直想着“明年上班了之后一定要订一套全年的”。杂志中我的最爱,再接再厉!并且,今年我也马上要去上班了,哈哈哈哈!

     @天天畅畅天天畅:在报刊亭偶然发现的,觉得三联不像其他,内容一下子扑过来,猝不及防,她是各种挑逗,循循善诱,引导人去了解更多。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耶鲁大学,卓越灵魂和精神摇篮那一期。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可能在物质生活之外确实是存在一种文艺的生活,它温和优雅、理性纯粹、漂亮迷人。

     @Tina_郭郭:在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尝试给经常阅读的报纸投稿时,编辑告诉我,文字虽美却显得很飘。她告诉我,应该阅读《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杂志。于是,我与《三联生活周刊》开始结缘,并慢慢地变成了这本杂志的粉丝。在写作时也变得贴近生活了。我也很喜欢杂志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开拓了我的视野。

     @阿拉雷是熊猫:十年前,我在学校食堂门口的旧书摊看到一本没有封皮的杂志,翻过了好几页的汽车广告,我本想离开,但是目录列表吸引了我,社会,经济,文化,专栏,超越了我一直看的一些杂志内容。三联生活周刊陪伴我走过了精神富足的十年。阅读三联,我变了,有自己的想法,原则,还有情怀。

     @SmALlSunVeniCe-:别的什么话都不会说反正学生狗 存钱吃土几个月 什么都省了就买三联的钱没省

     @特立独行的燕子小李:2014年开始看的三联,当时因为封面吸引了我,临近高三还缠着我妈给我订了一年,很喜欢每一期对于全球趣事和句子的收集,图片什么的都超级喜欢,总觉得就像一个全球的电视一样,不过当然最喜欢年末的年货周刊!跟我妈看得想立马出去旅游!

     @笑看风云的女汉子:之前一个人在天津滨海新区上班,没有班车交通也不方便,平日住在公司宿舍,最大的爱好就是到泰达图书馆一楼去翻阅期刊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就摆在最外面第一排,从头到尾读一遍~看看人物访谈,读读微型小说……,等看完了图书馆也差不多关门了,直接回宿舍睡觉,想想刚才读的内容,美哉!

     @老衲不逃禅了:不多说,期期看。如此纸媒,与老友无异。

     @落单的燕子:感觉第一次看三联是在大学图书馆,然后就深深的爱上了,每期必读,然后在火车上遇到了同样喜欢的人,那一顿热聊啊,三联弥漫了我整个大学的时光,回忆大学,它也成为了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1Namaste:第一次知道三联,是在初中的课本上看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了大学以后,有次在王小峰的新书签售会上,听到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谈他看三联已经有二十年了,当时惊讶的不行,那是一份怎样的杂志,能让一个人报以深情爱恋二十年。今天在书店第一次买杂志,想都没想就选了三联,没有为什么!

     @墨写年华Ann:今天才知道,原来我跟三联算得上是同龄人。第一次阅读三联是初三的暑假,上了大学以后阅读的习惯也大不如在中学时代,但始终不放下三联。伴我这么多年,承载了许多青春的甜蜜、苦涩的回忆和情怀,看见你呀,我的脑海里就想起青葱的岁月和那些可爱的人。感恩你的陪伴,更希望你越办越好,生日快乐!

     @夏荀非木:第一次购买《三联》,是那期“生活中的房子” 那时我是高二,这期杂志使我坚定学习建筑的决心从柯布西耶到赖特到妹岛和室,从包豪斯到塔里埃森到李子林住宅,现当代建筑的美感让我心旌摇荡。美丽、灵感、平和、惊异这些情感语汇,我感同身受。建筑中流淌的“有无虚实”等哲学美学观点荡涤着我的心灵。

     @Hilary宝贝儿:第一次听说三联是大学传播学研究老师推荐的。在老师推荐后,三年了,我想不仅是因为三联的内容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更是因为它可以以尖锐的视角去看待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话题。三联亦师亦友。我印象最深的是第830期,封面是李健,在那一期除了看见了不一样的李健,更是剖析了当今的真人秀节目。

     @Bridaaa:三联给了我很多向往中的旅游地哈哈哈,比如墨脱、普罗旺斯、印度、土耳其。尤其土耳其那一期的照片和故事,至今非常想再看一遍。感谢三联,无论是记事、旅游还是别的话题,感觉这本杂志不仅为我打开一个窗口,还把非常丰富的风景也呈现给我看。二十年快乐!

     @piggy798:没有想到第一次看三联生活周刊居然是1995年!现在想起来应当是最初的几期,大概算是试刊,内部发行的吧。一看就是我的茶,就一直订阅,最爱生活圆桌,还记得王小波的作品。它伴随我走过20年,从中国到大洋的彼岸,现在的我在看纽约客,看亚特兰大,还有我们中文的三联生活周刊,精神家园!

     @江山雪霽:就像三联的店名所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陪伴我度过青春期中最黑暗的时代。在极端的压抑和对未来的恐惧中,三联向我展示了更大更美的世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古典生活美学的专栏,无论是美食还是器物,无疑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清流。生活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新知,新知带来不一样的生命。

     @五星大眼:06年开始吧!有那么一段灰暗低落的日子,这本杂志就成了最好的陪伴,每周六早上买好杂志,一个人在一个小咖啡店用一上午就读完这一本杂志,那样一直延续了两年多,很喜欢那样的时光,通过这本杂志然后看到更多的书和世界,生活和心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这些年来每周雷打不动一直散买,每期不落。

     @忍冬六钱:和《三联生活周刊》结识,源于最初在资料中读到韬奋先生的《生活》周刊,旧《生活》无幸读到,然而新的《生活周刊》却用更摩登的方式,守护着那些记载中老《生活》的特质:永不失对大众生活的关切,永远思索,深入却力避高寡。由韬奋到《生活》,再到以后,正是我从懵懂中学生走到现在的思想良师。

     @新生太郎:十年侃侃,如同看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有关明朝的历史观颠覆了,收藏三联周刊,分类保存变成了习惯。三联周刊如同为我们补课,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认知世界的思维,细节成就视野!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需要贵族式的精神生活,读三联周刊是入门,获得新知信息,从现在开始!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