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 | 明星和他们的时代
2016/1/12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办了20年,是娱乐圈风云变幻的20年。2003年,我们讨论红得发紫的周杰伦;2004年,剖析520万唱片销量的“刀郎现象”;在还没有“周一见”的2013年,我们采访了卓伟,用一整个封面故事讲述国产八卦的制造者……我们讲述娱乐圈的光怪陆离,记录那些光环背后的明星偶像和每一件足以改变大众娱乐方式和趣味的事,但更希望借助这些批判性的视角和有距离的观察,提出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反思。
一个一个偶像
都不外如此
沉迷过的偶像
一个个消失
——王菲《开到荼靡》

第339期(2010年8月16日)

选 秀
娱乐时代的幸运儿
2005年,人们茶余饭后间聊得最多的就是“超女”。一时间,中性风兴起,黑框眼镜开始流行,连很多不怎么会英语的50、60后也单曲循环地播放《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人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在那一年有了寄托。更重要的是,“超女”开启了电视娱乐的新模式,甚至也改变了原有的音乐产业模式。

第339期(2005年6月13日)
在2005年6月推出《超级女声:诸众的狂欢》之后三个月,冠军选出来了,我们又以李宇春为封面做了一期杂志。

第353期(2005年9月19日)
在封面故事里,主笔王小峰写道:“她(李宇春)把所有艺人10年的过程在极短的时间都做到了,怎么维持这个比较关键,再重新起来,这是个难点,没有节目去做陪衬,要有更加打动人的作品才行。”十年过去了,李宇春仍站在娱乐圈的风口浪尖,她也成为评委,开始主导他人的选秀之路,她足够努力,也足够幸运。

2012年,当”超女“、”快男“的劲头有些过气时,”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这时, 我们关注的已不仅仅是”选秀“本身,而是电视娱乐产业背后的操作模式,推出了这一期《舞台的诱惑:”中国好声音“的商业模板分析》。

第708期(2012年11月5日)
在大众看腻了“路人甲成为偶像”的节目之后,窥探真实的明星世界成了更大的趣味。于是,明星真人秀、明星技艺比赛火了。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我们谈论的信息将自己包装成别人眼中聪明的、风趣的、理想的样子,“我是歌手”、李健无疑是2015年的“超级社交货币”。

第830期(2015年4月6日)

春 晚
年年岁岁有今朝
20多年来,春节晚会像一个不停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
“它从一个茶座式的晚会变成央视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从一个简单的娱乐活动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它的游戏规则随着春节晚会被越来越重视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悄悄地改变;它的欢乐、祥和、团圆的背后承载起越来越多团聚人气、狂欢上进的使命;它当初自然、简朴但却真正能给人带来欢笑的节目被今天豪华、盛大的场面营造下的欢乐气氛所取代。”

2003年、2010年、2011年的“春晚封面”
2010年,央视春晚6.5亿元的收入,几乎囊括了愿意在这个时间段上付钱的最有实力的买家。这意味着,继文化垄断、演艺资源垄断、收视垄断之后,它又成功地完成了在销售环节的垄断,于是有了《春晚的利润神话》这期封面。
而无论春晚能圈到多少金钱,“娱乐性”才是老百姓最看重的,“自然兴奋与强迫兴奋是两码事”。2011年,我们说了一声:“别闹了,春晚。”

巨 星
让偶像从神坛上走下来
在800多期杂志里,两次登上封面的人不多,并不是每一个艺人都能被当做一个时代的偶像来加以缅怀。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我们都做过两次,每一次间隔十年。他们足够分量,留下的作品和故事也足以让人谈论多年,他们在港台文化盛行的那些年给大陆观众以流行文化的启蒙,每一次的讨论总能掀起波澜。


邓丽君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她的奇特之处在于,两岸特殊的政治背景发展出的不同文化轨迹在一个特定时空错位中让两个异面轨迹交汇在一起,于是她成为那个年代许许多多人的一道独特的佳肴,在争议中完成了对内地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她最终失去了回到祖国大陆的机会,这片拥有她最多听众的地方,这片留下过她歌声的地方,没有留下她的足迹,成了她毕生的遗憾。
——摘自第335期《何日君再来:邓丽君十周年祭》


“当你见到天上星星,可有想起我?可会记起当年我的脸,曾为你,笑得更比星星多。当你忆起当年往事,你又会如何?可会轻轻凄然叹喟,怀念我,在你心中照耀过……”黄霑这首词曲简单的粤语歌《明星》,是张国荣生前最喜欢的。在我们采访的他众多生前好友眼中,张国荣“举手投足都是一个明星”,他也用一种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生态度,定义了一个巨星时代。
——摘自第727期《为什么怀念张国荣?》


单从五官上来看,梅艳芳其实并不算十分靓丽,她曾自嘲自己长得丑,才花心思做千变女郎。但她身上似乎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她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她在舞台上激情四射的表演、缠绵哀怨的倾诉,以及精心塑造出的各种多姿多彩形象,更在于在远离舞台的真实生活中,她是一位真性情的女人——敢爱、敢恨、敢怒、敢言。
——摘自第272期《梅艳芳1963-2003,昨日艳丽已尽放》

我们关注明星,更关注有明星引发出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004年,当《十面埋伏》上映时,充满“张氏”风格的电影语言支配和主宰了人民的娱乐权。张艺谋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艺术霸权。

第297期(2004年7月26日)
在《无极》遭到一阵阵热议时,陈凯歌的时代也停留在《霸王别姬》,一去不返。

第374期(2006年3月6日)
当中国电影进入亿元级的大片时代,中国电影集体以古装姿态冲向国际,电影早已不再是电影本身。

第404期(2006年10月16日)
到了2015年,“大IP”、“票补”、“电商联合发行”、“票房对赌”、“票房体量”……这些奇怪且费解的名词正在改变中国电影业态,有关电影票房的讨论又迎来了新的浪潮。

第860期(2015年11月2日)
这些年来,我们谈论的大众文化现象一直周旋在电视、产品和观众之间,大众的审美趣味并没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改变的只是视觉和形式上的。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明星、音乐、电影一代代层出不穷,注定都是娱乐产业链里的消费品,而这个产业究竟如何运转,人气和资本如何打造出一个文化现象,明星何以成为明星……这些问题才是构成大众娱乐生态更本质的问题。
读 者 互 动
聊聊这些年来你的偶像,留言给我们。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