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的三重解读
2016/1/18 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要如何解读一座建筑?

     最好的方式,是聆听它与土地的对话。故宫的红墙被历史冲刷褪色,但皇城厚土依旧在,一砖一瓦间不怒自威;布达拉宫的白雪堆积千年,但经筒依旧常转,雪域性灵在经纶壁画里吐纳呼吸。

     一读:古今之默契

    

    

     中国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建造者因地制宜,让建筑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信使。承接了人的思想和自然的气韵,建筑升华为精神的载体,拥有了恒久的生命力。

     颐和园其依托万寿山和昆明湖,在整体建造过程中,因山就势,循水绘景,从造园艺术到实际建筑都体现出了东方园林所特有的神韵。

     颐和园充分遵循自然脉络,一草一木一亭皆蕴藏了和谐统一的哲学。时过境迁,颐和园的建造者早已化作历史尘埃,但它的建造思想后继有人。在数千年后的今天,一座青灰色的庭院诞生在与颐和园隔桥相望的土地上。这便是中赫置地旗下的万柳书院。

    

    万柳书院中赫人的建筑理念是达根知地,即“建筑要像从土地中长出来一样”。还有什么比书院气质更合适这里?中赫人将土地的风骨一语道破。

     作为海淀万柳区最后一块生活用地,这里皇家三山五园环绕,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在侧,人文底蕴得天独厚。为设计与这片土地气质相符的建筑形态,中赫置地在整个筑造过程中,不容瑕疵,不断推翻与创新。经过了30多轮的论证、调整,规划方案才初具雏形。在确定建筑的主色调时,中赫置地正是从“达根知地”的角度出发,力求体现有东方意象的元素之外,亦不忘城市气质与自身气质的结合。

     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色彩。一提起北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前门、鼓楼、胡同里的四合院……而这些存在于现实或回忆里的建筑,总少不了那一抹青灰色。

     这是北京的色彩,和谐、宁静;这也是北京的气质,内敛、谦虚、宽容。“心中已得山林气,门外何妨市井喧”。淡然,让灰墙大院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深藏在内心的一种情结。而今,颐和园旁14栋5-7层的灰砖建筑,悄然伫立在灰墙院落之中。质朴、厚重,这便是万柳书院呈献给北京的印象。万柳书院那一道标志性的灰色砖墙,构筑了这片土地全新故事的一段篇章。

     见微知著。中赫置地追求的,正是“使建筑适合于环境,要注意到气候,地位和四周的自然风光,创造出一个自由统一的整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再读:工艺之奥秘

    

    

    提起故宫,大多数人的印象都会是“红墙黄瓦”、“中国皇室建筑代表”,但故宫投射出的建筑细节,却鲜为人所关注。实际上,皇家建筑工艺技术,包含着繁复而细致的奥秘。故宫故宫的一块砖,以斧子、刨子、磨头、扁子、刀具等反复砍制打磨,最后以尺度量,每一块砖的尺寸都要精确到毫米。

    故宫大殿的屋顶,都不是一根斜直线,而是一根向下凹、有弧度的曲线。这条曲线由几条折线所组成,形成缓急不同的坡度。这是为了下雨排水而设计的,“吐水疾而流远”。

    万柳书院好的建筑是灵魂相通的。作为业内外公认的现代顶豪典范,从材质到工艺,万柳书院对细节的精致考量同样随处可见。

     为了实现自然和谐的美感,万柳书院室内石材的拼接须在房间过渡处巧妙呈现,对齐方式绝非随意铺就;在家具材质的衔接工艺上亦施以极高的精细度,并以凹进暗藏式收口代替墙体与地面衔接处高高的踢脚线;部分户型的起居空间,以弧形曲线而非直线条的软性空间隔断造型,使视觉感官更为温馨柔和......

     万柳书院的每一扇门、一扇窗、一块砖都经过严格选材设计,一个亮眼的细节是,万柳书院窗户中的玻璃、密封条和框架均来自不同厂家的专门定制,每一个元素都找最好的生产商,三家合作设计,最终生成了万柳书院私家定制独一无二的窗。万柳书院门窗的隔声等级达到三级,气密性达到七级,整体隔音效果达到了剧院级标准。

     一个为万人之上的皇帝而设,一个为天下有识之士而作,虽古今有别,维度有异,但同样的“用心至极”,都是为了雕琢出不为时光湮没的传世臻品。

     >>>>

     三读:生活之本真

    

    

    相传,初到颐和园时,慈禧非常喜欢里面的江南风景,但是相对日久,心中渐觉单调乏味。应该再建些什么样的景观才能增加点乐趣呢?

     就在慈禧心下烦闷之时,老天却不合时宜地下起雨来。侍候一旁的李莲英立马为慈禧撑起伞,而此时慈禧的表情却由阴转晴了,她说道:“雨伞真好,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致。”

     于是,不久之后,这位“女皇帝”的奇想,变成了联结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雕梁画栋的走廊。颐和园长廊的诞生原来是来源于慈禧的“用户体验”。

     长廊长廊的魅力,不仅仅源于它的艺术感,和精妙的空间布局,更来自于它读懂了游者的心,

    长廊不仅营造了最佳的游览氛围,更让游者从对风景的单一观赏回归到游览本身的探索意趣当中。

    万柳书院在中赫看来,这个理念延伸到住宅的空间营造同样有意义。

     让居住回归生活本真,居者需要的是温馨精致的家,是理性的居住空间,是家人的健康,是亲情间的参与与互动——“不讲风格,只讲生活”,这质朴的想法,就是中赫的空间营造理念。于细节处见真章。

     利用居室中的墙体位置,尽可能设置隐藏式收纳空间,内置可拆卸隔板,灵活置物;局部大胆采用内嵌式玲珑顶灯代替传统的悬挂灯具,使立体空间感更为通透毫无赘感;中央新风及空调出风口采用无边框款式,精致美观毫无违和感。沐浴间的地面采用四周环形溢水槽,隐藏式地漏,兼顾功能与美观,即使每一处地漏的安装位置都极尽考究……

     这处处细节,源于中赫置地“以生活角度诠释产品价值”的理念。

    

    “建筑的本质是居住,是让我们居住得更加舒适。中赫置地要做的,恰恰是在现实中努力设计和建造‘人的建筑’。而不是让建筑成为‘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