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看世界|这两个人改变了新一代中国大学生的命运
2016/1/18 三联生活周刊

    

     像我这样来自普通家庭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出国留学,和这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是很多人命运的转折点。我大学毕业后依靠一所美国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出国留学,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众所周知,在新中国成立的头40年里,大学毕业生要么考研,要么服从国家分配,很少有人有第三选择。这种现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了改变,普通家庭出身的大学毕业生终于有机会出国深造了。比如我自己所在的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86级,1990年毕业,3年后全班57个同学当中就有50人去了国外留学,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美国。

     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那股出国留学潮还仅局限在重点大学的理工科系,但到了90年代后期,就连普通大学的文科生也能出国了,留学变成了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在人生的早期走出国门,去异国他乡学习和生活,这件事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中国的面貌。

    

     几名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图自新华网)

     说到留学,我认为中国人的留学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清朝的改革家容闳选送第一批幼童留学美国,到1909年庚子赔款留学生事件达到高潮。这批官派留学生中出过胡适、竺可桢、赵元任、梅贻琦等不少名家,但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更多的普通青年打开了国门,这才有了后来的勤工俭学热,并从中诞生了周恩来、邓小平、蔡元培、钱学森、马寅初、梁实秋、徐志摩和钱钟书等等一大批改变中国历史的人物。

     第二阶段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到1980年告一段落。这段时期大陆留学生多半是公派到社会主义国家,去美国和西欧的极少。但这一阶段从台湾去美国的留学生特别多,为台湾的科教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些留学生对台湾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延续至今的保钓运动就是由在美国的台湾留学生发起的。

     1976年文革结束,第二年恢复高考,中国终于又有了大学生,其中肯定有想出国留学的,但那个时候美国的大学根本不了解中国学生的实力,托福和GRE考试也未被准许在中国举办,所以那段时间能够出国留学的人大都是美国教授来中国讲学时当面看中的人,几率非常低。

     李政道适时地出现了。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终身教授用他的影响力说服了一批美国顶尖大学和中方合作,于1979年开启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该计划由复旦大学负责实施,从中国各大研究院校推荐的学生当中通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保送到美国顶尖大学读研究生,所需费用由美国大学承担。

    

     李政道教授

     李政道之所以愿意做这件事,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一直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中国学生,提高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水平。我本人曾经在1986年代表北京市去上海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并获得了二等奖,李政道教授在复旦相辉堂的舞台上亲手为我颁发了奖状和奖牌,这件事至今记忆犹新。

     不过我因为个人兴趣的原因最终选择了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当年读生物同样有机会出国,因为生物专业也有和CUSPEA一样的计划,叫做“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CUSBEA),我们称之为卡斯比亚。

     卡斯比亚的发起人名叫吴瑞,同样是一位在学术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华人科学家。吴瑞的父亲吴宪是通过庚子赔款项目赴美留学的,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办了生物化学系,并担任了协和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系主任。吴瑞于1928年出生于北京,就读于著名的育英中学。1949年,20岁的吴瑞随家人移居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开始研究DNA测序技术,他发明的引物延伸测序法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DNA测序法的基础,完全有资格共享那个奖。

    

     在李政道的启发和帮助下,吴瑞主动承担起了卡斯比亚项目的美国牵头人。他联系了50多所顶尖美国大学,询问对方是否愿意根据他拟定的方案选拔中国留学生,并负担这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最终大多数大学接受了吴瑞的提议,卡斯比亚项目也于1981年正式启动。因为头几年的效果非常好,最终美方的接收学校增加到了70多所。

    

     该项目的中方协调人是北京大学生物系的顾孝诚教授,她负责中国学生的选拔工作。当时教育部已经有了一个公派项目,但考试机制完全是中国式的,只有笔试没有面试,而且考题全是中文的,答案也只要求用中文书写。吴瑞认为这个方法不能被美方认同,便向中国教育部等有关人士提出了另一套选拔方式,获得了后者的认可。从第一届开始,卡斯比亚选拔一律采用英文考题,成绩优秀者再由美国教授亲自飞到中国进行面试,保证选出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

    

     吴瑞和顾孝诚的唯一一张合影

     在我上大学期间,卡斯比亚是很多同学的目标。可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项目连同李政道的CUSPEA项目都在1989年结束了。当年还有一个“中美合作化学研究生项目”(CGP),1982年启动,1986年结束。合在一起的话,一共有915位、422位和242位学生分别通过了CUSPEA,卡斯比亚和CGP项目赴美留学,他们的人生轨迹全都被改变了。

    

     1982年第一届卡斯比亚赴美研究生合影

     我毕业于1990年,虽然没赶上卡斯比亚,但仍然可以说是这个项目的间接受益者,因为中国闭关锁国很多年,美国大学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不敢接受中国留学生。这3个项目让美国人知道了中国学生的实力,从此便开始大批量地为我们颁发奖学金。比如我们班最终去美国的这50人全都拿到了各种各样的资助,没有一个是自己家里掏的钱。那时候中国人比较穷,没几家掏得起,不像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这个实力了。

     这批自费留学生当中有很多人都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光是我知道的就有饶毅、袁钧瑛、王晓东和许田等等,他们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得诺贝尔级别的大奖。

     和我们这些自费留学生相比,CUSPEA、CGP和卡斯比亚有些特殊。由于这3个项目名义上属于国家公派,所以被选上的学生出国前都要集中在一起培训,突击进修英语和政治课。因为这个缘故,这批学生的私人关系都非常好,去了美国后很多人还一直保持联系,结成了一张很大的关系网。别小看这个网络,即使在美国的科研圈也是讲人情的,中国人因为语言等原因天生不善交际,这张关系网帮了很多人的大忙。

     也许是因为学物理的太喜欢单打独干,学化学的人数不够多,最终还是卡斯比亚的同学们联系得最紧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成了生活中的好朋友。2008年2月10日吴瑞先生因病去世,很多卡斯比亚学生参加了追悼会,会上一致决定捐款成立吴瑞基金会,模仿当年的卡斯比亚,每年资助一批年轻的生物领域研究者。

    

     我参加了2015年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吴瑞奖学金颁奖仪式和学术研讨会,发现这个奖已经成为中国生物系在读研究生们心目中的最高荣誉了。其实这个奖的奖金并不高,但基金会保留了当年卡斯比亚的做法,为这些获奖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交流平台,复制了卡斯比亚的成功经验。

    

     第六届吴瑞奖学金获奖者和颁奖嘉宾们的合影,第一排最中间的女士就是吴瑞基金会的现任主席孙晓红教授,她是第一届卡斯比亚学生。

     这届颁奖大会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传承。当年的卡斯比亚改变了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如今的吴瑞奖学金肯定也会改变这些年轻人的命运。希望这批获奖者能够继承前辈们的传统,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做出几个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