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二十岁,我们这样过了生日
2016/1/18 三联生活周刊
1月16日那天特别冷。天气阴沉,风很大。一早我赶到了三里屯太古里准备下午庆典活动。城市还在沉睡中,夜晚霓虹灯刚刚熄灭,平时熙熙攘攘的商业区里更显寥落。我在橙色大厅门口遇到一位读者,问能否进去看看。她在微博上看到活动信息,但没有抽到门票,就决定一早来看看,因为下午没有邀请函可能进不来。

在三里屯活动外场为松果“生活现场”搭建的气泡房
于是,她跟我走进场内。场地搭建已经进行了三十多个小时,此时还有一些凌乱。地毯上的塑料膜尚未撕去,空调没有打开,依旧很冷。我叫场工先把展示区的八块电子屏打开,循环播放我们的纪录片以及新媒体PPT。这位读者认真的一块块看过去。这次活动,我们邀请了8名读者参与,其中有6名读者专程自费从外地赶来。这让我们感到有些愧疚。说到底,我们是为读者工作的,没有读者,杂志也就失去了意义。
大概是在2014年底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三联生活周刊》很快就到20年生日了。

执行主编李鸿谷在现场讲述《三里生活周刊》未来的全媒体之路
这份杂志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最初是一张四开的小型刊物,印数只有2000份。1926年,邹韬奋先生在上海接手编辑后,迅速发展壮大。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其发行量已经达到了15.5万份,一度创下了当时刊物发行量的最高纪录。但由于战乱流离,《生活》周刊并没有存活下来。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三联书店总经理沈昌文、董秀玉的主导下,一群有理想的出版人、新闻人再度走到一起,计划重新恢复出版这本杂志。其中包括著名媒体人钱刚、杨浪等。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95年初,《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复刊。但复刊之路并不顺利,前期只版了四期,杂志又被迫休刊。直到朱伟先生出任主编后,1995年的12月,本刊再度面世,这才开始了稳定运营。到现在杂志做了快900期了。

老主编朱伟和前三联书店总编辑潘振平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没搞过什么大活动。周刊的企业文化偏于内向自省,穿行于各个现场,采访各色人等,愿当记录者、倾听者而不是主角。更深层次的,恐怕是源于读书人骨子里的惰怠,合而不群,懒得张罗。
但是2015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又决定搞一个活动。一方面,二十年本身确实值得回味,一路颠簸,很多人的努力成就了这本有性格的杂志。另一方面,周刊也在进行转型,拓展更多的新的互联网产品,吸引年轻读者,做全媒体平台。简单的说,在杂志内容上提倡“重的越重,轻的约轻”。即一方面积极回应时代重大议题,投入大资源做深度报道;另一方面,选取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话题,争取青年群体。同时,积极拓展内容多元化生产,融入互联网时代,2015年共推出了14个视频和11场线下活动。在此基础上,本刊推出了全新的互联网产品——“松果生活”APP,以满足中国大量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松果”发布仪式
这些转变都希望跟合作伙伴、朋友们以及众多读者进行一次沟通。于是就坚定了做活动的想法。把朋友们都约来,叙旧的同时,把未来也展望了。活动的主题就选择了“未来.生活”。在人类历史,从未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更加渴望未来。未来是目标,是意义,是二维码,是发布会上被革命的对象,是创业大街上的咖啡;它也是时代的图腾,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向前看远胜于怀旧的时代。
活动的地点选择在了三里屯,北京90后的聚集地,“潮酷”文化的大本营。活动的内容,一部分是回顾既往,老友谈心;一部分是发布松果APP平台。为了削弱“堂会”性质,我们决定设置一个演讲环节,邀请不同领域的大咖各做一场关于未来的演讲。我们还把橙色大厅外的广场置换下来,搞广场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符合我们一贯的主张:有品质的节俭,有节制的丰盛。

名嘴窦文涛担任现场主持
在广场上我们设置了20根镜面不锈钢柱,每根3米高,选择当年一期封面标题用白卡纸贴上去。想法很好,但我们一直担心工艺问题。镜面不锈钢很难做到平滑如镜,没有凹点。我在芝加哥广场上看过那个举世闻名“水滴”雕塑,就是一件高难度的镜面不锈钢作品。若达到接近的工艺,要花很多钱。但这个问题被神通广大的海威利公关公司解决了,他们找到了一家靠谱供应商。做出来的柱子剖面平整,光可鉴人,最关键的是便宜。

创新产品中心总监魏一平为来宾讲述“松果生活APP”
场外的活动交给了新任创新产品中心总监魏一平。他与美院艺术家合作,制作了一个60平方米的透明气泡房。我们把气泡房置于商业广场的中心,在里面举办如绘画、健身、读诗、品酒等6场活动。在热闹的商业中心,通过装置隔离开两不同的世界,展现多元生活方式,做一个有趣的秀。 够潮够酷,逼格满满。
活动演讲嘉宾,我们选择了科学、艺术、文化、国际战略等领域专家,包括天文学家李淼、当代艺术家徐冰、电影学者戴锦华以及外交专家吴建民。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阐述正在产生的变化,以及未来的趋势。

戴锦华讲未来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为自己拍摄了一部宣传片。深藏太空梦想的公司高管突然成为了宇航员;向往自然的女教师在旅途中进入了童话故事;日料厨师登上渴望已久的舞台饰演哈姆雷特。风格颇具魔幻色彩。我们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这部三分钟的片子使用了4K电影设备,请了专业演员,为了躲开北京的雾霾专门前往外地摄制。总之下了大本钱。当然由于预算紧张,我也狠狠的压榨了视频团队。
头一天彩排,编导崔龙翔提了个请求:能否把场内灯光熄灭,在巨幕上安安静静的看一遍自己的作品,拍几张照片。但那天太忙,忘记了安排,实在遗憾。制片李亮告诉我,这是今年最赚也最赔的买卖,预算全部烧光,导言、策划、制片均无片酬可发,一举回到学生作业时代,但片子上线还是开心的不得了。我希望他们能在大导演、大摄影师、大制片人的道路上继续狂奔。

去年我们做了一带一路、反法西斯、旅游、年货、茶、阅读专刊,还做了健身和二次元的封面专题,执行主编李鸿谷谈到周刊选题的原则:“重的越重,轻的越轻”
去年秋天,本刊以“孤独症”为主题完成了一期封面故事,引发了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在庆典活动中,周刊特地邀请了著名公益人士、静语者家园理事长窦一欣先生发表公益演讲,为救助孤独症患者再次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庆典活动的主持人是本刊的好朋友窦文涛先生。他睿智、轻松、幽默的风格也体现了周刊倡导的生活态度。他的精彩表现,使活动行云流水,张弛有度。在公益演讲后,窦文涛先生还将本次活动酬劳全部捐献给了孤独症群体。他的无私之举赢得全场赞叹与掌声。

窦文涛先生将本次活动酬劳全部捐献给了窦一欣孤独症群体
为本刊创作16年漫画专栏的朱德庸先生,未能来到活动中,但亲手制作了暖心视频供现场播放。作者与本刊的深厚情谊,如一坛老酒,历久弥新。
活动结束,曲终人散。集全刊之力,终于办了一场自己的“大趴”。该致谢的朋友们、读者们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尽言。
总算,未来已至。我们愿意再回味一遍韬奋先生当年的发刊词——“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待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读者好像在十几分至二十分钟的短时间内参加一种有趣味的谈话会,大家在谈笑风声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且做且学,且学且做,做到这里,学到这里,除在前进的书包上求锁钥外,无时不惶惶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支。历史既不是重复,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当然也不该重复。”
对于未来,我们仍愿提供“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