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美食地理:台南小吃寻味
2016/1/29 三联生活周刊

     2013年,台湾上映了一部颇为卖座的美食电影《总铺师》。“总铺师”,台语发音近似“tong pu sai”,意思是宴席中做菜的主厨。电影中的化骨通心鳗、鸡仔猪肚鳖、菜尾汤……不知道赚了影迷们多少口水。这部电影的灵感正是来自于黄婉玲的《总铺师办桌:再现老台菜的美味记忆》一书,而那些古早味的老台菜,也是由她费尽周折为剧组寻来做法。电影带起了一股老台菜的复兴热潮,十几年来一向孤独地搜寻、整理老台菜谱的黄婉玲,突然获得了许多关注。

    

     黄婉玲

     黄婉玲的外祖父家,号称“南瀛第一世家”。“台南县是先民最早登陆之处,地理位置又位于全岛之南,因此雅称为‘南瀛’。”柳营刘氏在台湾的兴起,是伴随着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而开始的。到了第五代,刘家已经非常繁荣。当时的家主刘全看好台湾制糖业前景,将拥有的三四公顷土地全部改种甘蔗,兴建糖厂,开设糖行,还将糖销往大陆。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刘全去世后,大家族分为六房,祖宅被改建为一座规模宏大的祭祀堂,就是如今位于台南市柳营区士林里的刘家古厝。

     黄婉玲在外祖父家非常受宠,上小学之前,她常被刘家的亲朋长辈接去住,几乎很少呆在自己家里。她父亲是菲律宾华侨,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西化,舅舅们家却还守着老府城人的一些饮食规矩。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因此老台南的中心区域赤崁楼一带被称为府城。黄婉玲外祖父家的旧宅就在赤崁楼边上,只可惜在1945年台湾光复前三个月被拆掉了,旧址变成了停车场。“老一辈府城人简直就把饮食当艺术看,除了色、香、味、形样样讲究外,一些基本该有的礼数、礼仪一样不能马虎,我想这正是府城贵族传承下来的一种风雅的生活态度。”比如香肠一定要切片,整条上桌是十分粗俗的;饭菜堆满一整碗会被视为“乞食饭”;孩子们上学带的便当,要干爽、整齐、讲究摆盘配色,会出汁的菜是不能放进便当的。

    

     黄婉玲的烹饪课

     黄婉玲说自己本来不懂什么是台菜,家族历史启示了她,台菜的精髓乃是“移民精神”,“我们有汉族血统,我先生有满人血统,是镶黄旗,又有南洋血统,他的奶奶是南洋人。我们家还有平铺血统(台湾最早的原著居民)、荷兰血统、日本血统。到我儿子身上就是大汇合。台湾就是这样,充满了冲突。但是最后它一定有办法融合。台菜也是这样的。各地的菜系在这片土地迅速蔓延且发展,时而独立,时而融合,这也是台菜独有的宽广精神。”为此,她还专门写了一本《府城世家寻味之旅》,因为“这里是故事的发源地、成长地,现在却什么都不见了。台湾的年轻人应该了解我们曾有过的故事,无根的台湾人只能跟着别人瞎起哄。”

     当我们提出推荐餐馆的请求时,黄婉玲是拒绝的:“这是我至今不曾做过的部分,因为我个人认为,如果我无法保证对方明天依然保持好品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不做推荐。请理解我这一点坚持。”幸而,她又主动提出,可以带我们去品尝府城人从小吃到大的古早味小吃,于是我们也得以到那些隐匿在民巷小街的老店里一探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在地味道。

     万香饼铺

     黄婉玲说,想尝到古早味糕饼,就去台南的百年老菜场“东菜场”,找一家“万香饼铺”。她有些兴奋地描述,那里的红龟糕、发糕、肉包式寿桃都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做法,老板已经是第四代传人,拿手的鸡只饼和龟仔饼,更是她在别处再也找不到的味道了。只是到了店门口,我们却被意外地告知,店主不久前刚因中风去世了。黄婉玲大吃一惊,“这位师傅才50多岁,正当壮年,向来身体健康。他答应过我,明年要来烹饪教室帮我教鸡只饼的做法,还说退休后要跟我学做台菜。怎么会?”她搂着哭红了眼的老板娘,轻声安慰,心里却不住叹息:“凋零!又凋零了!”转回头,她在Facebook上义务地为师傅刚退伍回家的小儿子、年轻的第五代吆喝,希望他能更有动力将家传手艺延续下去。

    

     黄婉玲和万香饼铺的老板娘

     万香饼铺的摊档上,圆形的红色糯米糕就是红龟糕,用红豆沙或绿豆沙拌炒嫩姜末为馅,软糯香甜,早年没有塑料袋包装,店家会垫上一层香蕉叶,想来更添风味;外形酷似玛芬蛋糕的是发糕,洁白的米糕上层爆裂如花朵盛放,“花”开得越大,寓意来年越发达,因此家家过年必备。然而,鸡只饼和龟仔饼却暂时只能听黄婉玲的口头描述了:龟仔饼是一款香酥的古早味饼干;鸡只饼用凤梨膏做馅,但风味与凤梨酥截然不同,表皮带着独特的咬劲和朴实的面粉香。因为喜欢凤梨酥,我对鸡只饼也充满了向往之情,带着一丝怅惋离开,不知道下次来台湾,年轻的继承人是否已经能够重现父亲的手艺了呢?

     阿粉姨牛乳红茶&美凤油饭

     一摊两招牌是怎么回事?黄婉玲告诉我,原来这竟是一家母女档。

     阿粉姨是母亲,虽然年近八旬,却一丝不苟地梳着日式发髻,头发染得漆黑,吹得极漂亮,脸上也带着精心修饰的白粉妝面。东菜场做为百年老菜场,仍然保留着日据时代的诸多风貌,阿粉姨就是一面活招牌,在她年轻的时代,女人如果不认真梳妆打扮就出门,是极为无礼的一种行为。

    

     阿粉姨

     招牌红茶牛奶,是道地的古早味,牛奶不是用鲜奶,而是用老牌的红牛奶粉加上埔里的阿萨姆红茶茶叶。用奶粉调配奶茶源于时代背景,新式红茶店早已用鲜奶取代奶粉,但是被固执的阿粉姨保留下来的一杯古早味,现如今却成了一种难得的趣味。当然,除了红茶牛奶,也不妨来一杯酸甜润喉的洛神花茶,又或者菊花茶。紅茶,菊花茶,洛神花茶,冬瓜茶,这是台湾的四大古早味饮料。

     美凤是女儿,却远不如母亲那样引人注目,只是个朴实的中年妇人。油饭在台南人的生活中有着报喜讯及对神明祈求希望的双重含义,所以结婚,怀孕,孩子出生满月,甚至做十六岁成年礼,都有用油饭来供祭神明,以及送油饭给亲友分食的习俗。所以对台南人而言,油饭的滋味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好吃的油饭一定要挑选台湾本地产糯米,而且放置一年左右的米更好过新米。油饭的风味则来自于红葱头,一定要将红葱头爆香,然后逐一加入虾米、香菇、鱿鱼、肉丝爆香,只用一点酱油和调味,然后用小火慢熬成肉臊汁,拌入刚蒸熟热腾腾的糯米。拌的过程还需分两步,先倒出汤汁将糯米搅拌得色泽油亮、粒粒分明,然后才加入肉臊翻拌均匀。

     两角银冬瓜茶

     台湾的四大古早味饮料,在阿粉姨那里能喝到紅茶,菊花茶,洛神花茶,至于冬瓜茶,黄婉玲向我们推荐的是这家两角银冬瓜茶。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店名很有趣,据说最早叫“进来凉”,后来台湾币制改革,每一杯冬瓜茶的价格正好两角钱,于是改名为“两角银”。这是如今府城为数不多的依然贩卖传统冬瓜茶、冬瓜糖以及冬瓜周边制品的老店。

     冬瓜茶有多款可选,古早味冬瓜茶甜度和口味都比较重,并不易接受;黄婉玲替我们选了半糖的柠檬冬瓜茶,清甜之余多份微妙的酸香,她教我们,老府城人喝茶饮,最喜欢的就是混着喝,如同调配鸡尾酒一般,调配茶饮也是一种讲究的做派。

     蔡家米糕

     见我一直打量那块写有75年老店的招牌,黄婉玲的儿子林子翔便笑着跟我解释:“我从小就看到那块招牌了,算一下,这间店应该要有八九十年了。”不仅仅是他,连黄婉玲也是从小吃到大,因为这家店就在赤崁楼附近,“当年这家店在台南卖的可是高档的米糕,只因为多了一块香菇,相对的价格也比别人贵,现在它的价格很平民化,虽然少了香菇,但口味并没有走调。”

     米糕与油饭有相似之处,常常被混为一谈,黄婉玲解释说,台菜中一道经典的红蟳米糕,实际上是将红蟳铺在油饭上蒸煮而成,本是阿舍家里给小孩子进补用的菜肴,但“若称它为红蟳油饭,感觉就好像价值少了一点点。”

    

     蔡家米糕,一锅好肉臊是美味的保障

     “真的不一样”的米糕,主角也是糯米配肉臊,但并不事先搅拌均匀,而是等客人入座,先盛出一小碗蒸熟的糯米,现淋上肉臊汁,还要加点鱼松、花生、腌黄瓜片、香菜。米糕香润,鱼松、花生丰富了口感,搭配去油解腻的腌黄瓜片更是恰到好处。米糕份量不大,只小小一碗,我和摄影师不约而同连吃两碗才觉满足,黄婉玲在一旁笑咪了眼:“小吃,小吃,就是要少少地吃。”她说,那些大碗大份量的店,一看就知道是专门应付不懂台南“小吃”规矩的外地人。

     当然,蔡记米糕不仅仅只卖米糕,不妨再搭配一碗招牌的四神汤,主要材料是莲子、芡实、薏仁、当归,再加上猪肠或者猪肚熬煮而成。四味主料在中药中称为“四臣子”,闽南语发音就变为“四神”了,都有補益脾阴、厚实肠胃的功能,台南人注重养生,所以街头巷尾常常能见到卖四神汤的招牌。

     福泰饭桌

     福泰饭桌与蔡家米糕同在一条路上,相距不远,这里本来就是台南小吃云集之地。店铺招牌上只有“福泰”二字,黄婉玲解释,原来这家第一代本是个总铺师,有红白喜事相邀时,便出门替人“办桌”,平时在市场上开一家固定摊档,便是所谓“饭桌”。

    

     福泰饭桌的风格,很像是一种古早味的自助餐

     饭桌可以视为是一种古早味的自助餐,店内墙上虽然挂着一张大大的价目表,但只做为参考之用,大部分的菜色都不在上面,店家每日煮出满台菜肴,客人来了现场挑选,卖完就不再做。招牌的肉臊饭是一定要点的,肉臊里都是肥肉丁,却香而不腻;配一碗综合丸汤,有虾丸、鱼丸和肉丸三种。这两样都是每日供应,也不怕吃不到。然后再依着当日菜色,点几样中意的小菜,卤小肠、白菜卤都很受欢迎,鱼肴也值得一试。

     台南人所说的肉臊饭,就是卤肉饭。“肉臊”在本地的饮食中占了重要地位,油饭、米糕、肉臊饭、肉臊面……处处可见其踪影,但风味各有不同,黄婉玲说,从肉的切法到制作方式皆有区别,至少有二十种做法,“不同配方所制作的肉臊往往是为了配合不同的点心,所以不同的菜色或糕、粿,若搞错了肉臊的配方,制作出的点心保证走味。”比如“制作台式米粉、面汤,要用中火爆炒含皮猪肉丁,可以炒出够多的猪油,但不可炒得过度,必须让猪肉丁还含有一半的油;如果是要做米糕、肉臊饭,则必须将带皮猪肉丁爆炒至几乎不含油,如此吃起来才不会有油腻的感觉;而碗粿要好吃,其秘诀也是在炒好的肉臊要与米浆拌匀,这肉臊又有两、三种做法。至于肉粽米粒要吃起来更香,根本无需借重酱油膏提味,那锅肉臊汁就扮演灵魂角色。”

     肉臊好不好,第一直观的判断是看颜色、质地,好的肉臊酱色红亮发黑,手工剁成的肉丁油润分明;反之,色泽浅、没油脂、汤汁过多烂烂糊糊的肉臊,按黄婉玲的话讲“都是淋巴!”原来用的是猪脖颈肉,此处淋巴腺较多,被称为糟头肉。

    

     福泰饭桌

     最好吃的一种肉臊称为“竖臊”,“那是因为要把一瓮一瓮的肉臊搁在阴凉处,就好像肉臊被罚站在墙角般,又必须隔三到六个月才能食用,所以被称为竖臊。”教会黄婉玲做竖臊的大姐对她千叮咛万嘱咐:“竖臊不能拿来卖。”因为做法太费功夫。“制作竖臊的步骤不难,只是必须中规中矩,偷懒马虎不得。首先把切好的肉仁下锅用中火爆出油,期间必须不断用铲子翻搅,逼出每块肉仁的油,并不断将逼出的油倒入旁边备用的锅子盛装。五斤的肉仁要炒到完全逼不出油为止,又要顾到不可炒焦了,花了我一个半小时,之后将肉仁倒出来,再另起锅爆蒜头。蒜头呈金黄色香味四溢时,再将肉仁放入,加点酱油和冰糖,继续再炒匀,感觉到每块肉仁都吸足了酱油和冰糖时才起锅。你可别以为这样就完成,得等肉仁全凉之后,盛放在瓮里,因我家没有瓮只好用锅子代替,盖上锅盖后放入冰箱,三个月没长霉才算成功。”

     松竹当归鸭

     这家店已经传至第三代,店主只会讲台语,所以很少出现在各类游客指南上,是在地人才会懂得去吃的老店。当归鸭汤自然是一绝,黄婉玲指点我观察,盛汤之时,老板会往碗里淋一点米酒,这样汤头的滋味在带有药材的香气之外,更加回甘。汤头颜色浓郁,喝起来却也还清爽;鸭肉大块,软嫩多汁,极为实惠。

    

     “松竹当归鸭”店里的肉臊粉、当归鸭汤和米血糕

     招牌上的肉臊面,也可以请老板换成肉臊粉,配一粒卤蛋,就知道是懂行的人。再试一试酱紫色的米血糕,鸭血制成的米血糕不多见,吃起来比猪血糕要细腻,而且这家店还保留着古老的做法,煠煮的时候外面要用粽叶包裹,这样粽叶的清香便会沁入糕中。吃的时候切成薄片,上面撒一小撮细姜丝,蘸酱料食用。

     (摄影:蔡小川)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