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苍保佑路上的人民
2016/2/2 三联生活周刊

文/刘敏 摄影/钱海峰
春运启动前半个月,我跟着无锡摄影师钱海峰一起坐了3天绿皮火车。
钱海峰本职是无锡大饭店的电工,业余时间喜欢出来拍绿皮火车,他每个月只有2000多块钱收入,拍绿皮火车的爱好很廉价,又能直接地把他从生活了一辈子的故乡带到各种陌生的地方中去。从2008年到现在,钱海峰已经攒了十五万张照片,国内所有有绿皮火车的省份、自治区他都乘车走过了。
1月9日,从深圳西到信阳这趟1204次,是钱海峰的第231次绿皮火车旅行。它横跨三个铁路局,行经四个省份,行驶距离1532公里,是中国南方最后的一趟图定的长途绿皮车。


“最后一趟绿皮火车”的标题近些年在媒体上屡见不鲜,搞得读者已经不耐烦:到底谁是最后一趟?
这个概念既对又错:被报道的绿皮火车都只是所在地,或者所属铁路局的最后一趟,在国内其他省份当然也有还在运行的其他绿皮。但从长远来看,比如1204次这种25B型车体早已经停产,车体的寿命又有限,未来三五年内,这种没空调、没暖气、夏天用悬挂吊扇降温的老火车必将纷纷退役。得指出来的是,现在很多空调车也被涂刷成绿色车体,但已然不是网友们抒情时回忆中“童年的味道”了。


“童年的味道”真体会起来,可不是什么好味道。
我们坐的是往返两程,1月8日从信阳出发,河南是外出务工大省,深圳是打工人潮的重要流入方,临近过年,少有人出门打工,从北向南的去程一路空空荡荡,整列整列的车厢空无一人。次日返程,立刻车厢里挤得连脚都放不下了。
行李架、座位下面、车厢连接处全是大包小裹的行李,最常见行李居然是塑料油漆桶:这是轻便的容器,又结实得能当凳子。有人端端正正地在桶盖上摆起香烟、手机和充电器,这就是他未来21个小时的全部娱乐。
钱海峰和广州的一些车迷们在车厢中穿梭拍照,旅客们只投射了短暂的兴趣,很快就习以为常了。钱海峰拍照后会留下对方的QQ,回家把照片发过去。有三分之一的人摆摆手表示不用了:摄影早已失去了神秘的仪式感,大屏智能手机已经把拍照这件事日常化了。不管是艺术家、白领还是农民工,人人都能随手记录下眼前的一切。


二十多年前,在铁道系统工作的摄影家王福春,行走全国,用黑白照片记录了著名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火车里是中国社会的缩影,人们在车上打麻将、奶孩子、打地铺、用大哥大打电话,开录放机功放邓丽君的《甜蜜蜜》,还有列车员高举着“放像车厢”穿梭,吸引乘客去有电视的车厢消费。王福春记录过最早的外出务工人群:“我很容易将下岗工人与农民区分开来。那些没买到坐票,坐在编织袋上的农民工,眼神是‘怯生生的’;而下岗工人的眼神中则交织着不甘于认命、希望与迷茫。”
现在的火车,更像是社会的不同切面,高铁、动车、快速列车、绿皮火车,分化出了不同乘客阶级。深圳西——信阳往返的这趟车,单程运行时间22个小时,硬座105.5元硬卧225.5元。同样里程高铁只要5小时48分,二等座609块钱。绿皮火车耗时长,寒冷,座位和铺位都不舒适,唯一优点只有廉价。钱海峰常年穿梭在这个越发扁平的小社会里,对自己的爱好的概括,就是“底层人拍底层社会。”


列车一路向北,车厢外温度从二十几度一路下降,车内没有任何取暖措施,唯一热量来自于锅炉烧出的开水,全里靠人气儿烘出来一种温热,各种不明气味儿越发稠密起来,泼倒的方便面汤慢慢流淌,一路飘着袅袅的蒸汽。过了湖北麻城,车厢内就明显感觉到冷了,脚冻得冰凉,经验丰富的乘客翻出厚衣服裹起来,还有人带了一整个被子。有夫妇给智障的儿子占了一个座位,但并没有买票,列车员查票时双方起了争执,“我们出门从来不买票,叫你们列车长来找我!”父亲理直气壮地嚷了起来,他凶狠地低声咒骂了半天,旁边无人吭声。


这趟1204次等不到春运了,在1月10日,全国起运全新的铁路列车运行图,1202、1204次都已经消失,变成了信阳往返深圳东的K822和K824,车体将变成空调车,硬座价格翻一番,变成219.5元。又一趟绿皮火车消失了,很难说身处其中的人有多大怀恋,列车员们发车前拉了一个“我爱你,再见!”的横幅与深圳西站牌合影,火车最后驶入信阳站时,往返颠簸了三天的列车员们只想找个地方好好洗个澡,躺下来睡一觉。车上的卫生间已是一片脏污,大堆大堆的垃圾从椅子下推出,列车员挨个摘下蓝窗帘,可能这次连清洗都不用了。钱海峰2012年画过一个全国绿皮火车地图,想一个一个地拍下来做记录,很多车还来不及去就取消了,往大了说,此时此刻,社会急速的更新换代,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兴趣追逐的速度。
半个月后的今天,在我充满记者同行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广州火车站拍因晚点十万旅客滞留;有人在满世界找跨城回家的顺风车司机,要采访陌生人怎么靠互联网拼车组团回家;有人已经打包回乡,从北京东三环开13、4个小时回杭州,一进入浙江就立刻被堵在凄风苦雨的高速公路上;还有同事大清早习惯性地叫车去机场,临出发才想起来是坐高铁,匆忙间又在北京几个火车站中跑错了地方。

交通方式已经太多元了,绿皮火车的声音早已湮灭无闻。我自己的车票订晚了,要先坐高铁回省会,再挤1小时无座的火车回小城。这趟火车的路线,也是我童年去舅舅家过暑假、中学时去省城求学时的必经之路,绕来绕去,又回到了这段铁路上。
春运时,平日稳定分布的乘客光谱,会遇到巨大的混合变化,不知道捧着手机的你此时又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像这几天又被翻出来的老段子:北上广写字楼的Linda、Mary、Vivian们,每年在这个时候又变回了桂芳、翠花、秀兰,拖着行李卡在拥挤的车厢内,终归是要回到攀枝花、商丘、铁岭的家。
***
以下照片选自钱海峰《绿皮火车》摄影展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