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的阴影:朝鲜导弹技术的发展与扩散
2016/2/7 三联生活周刊

     在全球弹道导弹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之际,朝鲜是最受关注的研发国家,也是最活跃的输出国。

     北京时间2016年2月7日上午8点30分,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从平安北道铁山郡东仓里的西海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了搭载有“光明星4号”人造卫星的“银河4号”运载火箭。火箭飞行轨迹穿越东海和太平洋,一级助推器、整流罩、二级助推器于8点45分之前相继溅落于半岛以西海域、济州岛西南方以及菲律宾以东洋面。三小时后,朝鲜中央电视台对外公布:“光明星4号”已成功进入轨道。

     从朝方公布的影像资料看,此次发射的“银河4号”火箭外观与2012年12月发射的“银河3号二期”十分相似,一级助推器为4台“劳动1号”中程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捆绑而成,二级助推器为“火星13号”洲际弹道导弹的二级发动机改进而来,末段助推器为2台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酷似伊朗“信使”系列运载火箭的二级助推器)。换言之,除去载荷以及飞行轨迹外,“银河4号”与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差别可以说微乎其微。这也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对朝方“以弹道导弹技术实施发射”表示遗憾的主要原因。

    

    2012年12月朝鲜发射的“银河3号二期”运载火箭。此次试射的“银河4号”外观与其类似。

    

     “银河4号”火箭的第二级助推器与“火星13号”洲际弹道导弹相同。

     不仅如此,因朝鲜弹道导弹技术持续扩散造成的国际安全影响,正在日益凸显。沙特阿拉伯军队介入也门内战后,胡塞武装向沙特境内发射的“火星5号”和“毒蛇”弹道导弹便是来自朝鲜。而2016年1月17日美国针对伊朗弹道导弹项目实施的新制裁,同样与朝鲜具有间接关联:伊朗的“流星”系列弹道导弹技术和“舞水端”中程导弹都是直接自朝鲜购买。而本世纪初朝鲜与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等多国形成的导弹技术和核材料交易网,更是对核不扩散原则的公然违背,其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若以上世纪40年代第一代实用导弹的问世为起点,整个弹道导弹(Ballistic Missile)发展史大致可分为三阶段:从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各国发展的地对地导弹大致只是用于攻击特定的战术目标,精度亦相对较差。自50年代中期起,随着美苏两国将弹道导弹作为核武器投射工具,以及地对地导弹在精度、射程上的不断提升,各大国开始将管控弹道导弹技术的扩散作为共识加以确认。即使是政策相对宽松的苏联,在出口导弹时也很注意挑选对象国。但在“冷战”结束前后,随着中东军备竞赛的升级以及苏联导弹人员、技术资料外流,越来越多的国家具备了使用甚至生产弹道导弹的能力。他们或者在局部战争中,将导弹作为改变战略均势的利器加以使用,或者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以其作为要挟大国的威慑工具——一种“不对称”威胁。

     在这个危机频发的不稳定阶段,朝鲜既是最活跃的研发国,也是最“慷慨”的输出国。不过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开始向东欧和中东盟国出口R-17“飞毛腿”B短程弹道导弹之时,平壤却不在其列。莫斯科对朝鲜在“普洛布韦号”事件以及EC-121型侦察机击落事件中的过激表现心有余悸,担心一旦提供射程达300公里的“飞毛腿”B,平壤会立即全面南征、引发新的大战。不过莫斯科在向中东盟友出口导弹、协助其恢复对以色列的战略均势时向来不遗余力,这就给朝鲜提供了一线希望。1974年,埃及与苏联关系破裂,埃及军队数量庞大的苏制装备因零备件短缺陷于瘫痪。朝鲜乘机示好,从人民军中拨出类似的零备件和技术人员用于援助埃及,令萨达特总统大为感动。作为回报,1979年埃及向平壤赠送了2枚“飞毛腿”B导弹和一辆四轴公路发射车。朝鲜称其为“火星5号”(Hwasong-5),立即由第四机械工业局组织逆向仿制和生产。

     1985年,朝鲜化之后的“火星5号”正式开始量产。这是一种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惯性制导方式的单级导弹,射程320公里,可携带1000公斤的常规或化学武器弹头,圆概率误差(即弹着点的分布误差半径)300米。此时正值两伊战争进入高潮,急欲扭转战局的伊朗乃于1987年与朝鲜签署协议,以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100枚“火星5号”导弹和6辆发射车,并由朝鲜第四机械工业局协助伊朗在锡尔延建设一家导弹工厂。在锡尔延生产的“火星5号”被称为“流星1号”(Shahab-1),它是整个伊朗导弹工业的基础。

    

     朝鲜在苏制“飞毛腿”B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逆向仿制而成的“火星5号”,曾出口到伊朗、也门等多个国家。

     “火星5号”的成功出口使朝鲜第一次享受到了弹道导弹技术带来的经济红利。进入90年代,扩散开始成为常态:1992年,朝鲜一次性向伊朗出口了370枚“华城5号”的改进型“华城6号”(北约称为“飞毛腿”C,伊朗称“流星2号”),随后又以5亿美元的价格售出一条生产线。这种导弹的射程已增加至700公里,圆概率误差50米。1991~1993年,向也门出售18枚“火星5号”;1998年,向阿联酋出售25枚;2001~2003年,向也门出售45枚“火星5号”和“火星6号”。埃及、叙利亚等过去拥有苏制“飞毛腿”导弹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也转而以朝鲜作为导弹和零备件供应商。1993年,朝鲜政府甚至宣布将负责军火生产和出口的第二经济委员会(拥有130余家军工企业)划归国防委员会直接领导,以方便出口创汇。

     从1985年到2000年,朝鲜生产的“火星”系列弹道导弹超过1900枚,其中近1/3用于出口,平均每年能为平壤创造1~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以出口“火星5号”和“火星6号”的收入为支持,1988年朝鲜又开始研发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即1993年试射成功的“劳动1号”(Rodong-1)。这种由五轴公路发射车搭载的导弹长16米,依然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携带800公斤常规弹头时的射程可达2000公里,亦可用于搭载生化弹头或核弹头。尽管“劳动1号”的精度较差,但它是唯一一种所有权不属于安理会五常的中程弹道导弹,也是唯一一种可供出口的中程导弹,对许多意在获取地区领导权的国家有着惊人的吸引力。

     90年代中期,以“劳动1号”以及铀浓缩技术为中心,朝鲜、巴基斯坦、伊朗三个既有意发展核武器,又需要中远程投射载具的国家结成了资源共享联盟:朝鲜分别向伊朗和巴基斯坦出口了150枚和10枚左右的“劳动1号”,并协助两国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伊朗国产的“劳动1号”称为“流星3号”,于2003年开始装备部队;巴基斯坦国产的“劳动1号”称为“高里1号”(Ghauri-1),同样于2003年成军。作为回报,巴基斯坦原子弹之父卡迪尔·汉博士向朝鲜和伊朗传让了由于铀浓缩的P-1、P-2型气体离心机成品和生产技术,至少持续到2003年。1997年,叙利亚也加入了这一同盟,以苏联提供的SS-21“甲虫”固体燃料短程弹道导弹向朝鲜交换铀浓缩技术。2008年朝鲜开始量产的KN-02“毒蛇”,正是“甲虫”的逆向仿制版本。

    

    朝鲜第一型中程弹道导弹“劳动1号”,即巴基斯坦的“高里1号”和伊朗的“流星3号”的母型。

     换言之,以朝鲜为源头的弹道导弹技术扩散,至少造就了3个“核门槛”国家;而出口“劳动”系列带来的外汇,又使平壤有更多的资本去聘用苏联解体后流失的导弹技术人员和资料,并进行射程更远的新型导弹的开发。2015年内曾多次试射的“北极星1号”潜射弹道导弹,便是由第二经济委员会聘请原苏联马卡耶夫火箭设计局的专家,对苏联60年代研制的SS-N-6型潜射弹道导弹进行“山寨”所得。从“北极星”项目中获得的分导式多弹头(MIRV)技术,也被用于“火星13号”洲际弹道导弹——即此次发射的“银河星4号”火箭的母型——的开发。而朝鲜前两型洲际导弹“大浦洞1号”(Taepodong-1)和“大浦洞2号”的发动机性能测试,皆是以发射“银河”系列运载火箭的名义进行,无怪乎国际社会对此极为疑惧。

    

    2015年朝鲜试射的“北极星1号”潜射弹道导弹,仿制自苏联的SS-N-6。

     金正恩执政四年多以来,朝鲜在洲际导弹开发方面进展相对迅速,核武器的研制亦未曾停止,与国际社会的善意明显悖逆。而从朝鲜弹道导弹的研发历史看,这种“非对称”武器完成可以作为经济甚至政治筹码,对国际安全构成剧烈的挑战和颠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前总干事、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巴拉迪在其回忆录中指出:在类似朝鲜这样的问题上,各大国以及国际组织应当形成统一、持续的立场,一致行动,方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应避免使平壤形成“一意孤行能带来缓和”的印象,缩小其国际寻租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