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有情人:从70岁养骆人到30岁的印度眷侣
2016/2/8 三联生活周刊

     凡尘有两苦:钟情只换一擦肩,知心到头空枉然。说到底,都是贪与恋。明明是时机和人选都不对,却偏要抱着万分期许,越爱越错,越陷越深。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我们身处大城市,竞争、机遇裹着孤独感袭来,自我中心法则要求我们时刻主动出击,并在敏捷果断中完成优胜劣汰。

     骑士精神要求我们战胜了自己才是最后的成功。可假使在一个黑暗无边的世界,我们即便高举战刀凯旋归来,身边却连一个影子都留不住,这份黯淡无光的成功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我们也在找寻答案。

    

     本次印度探寻计划三十日行程图

     杰森梅尔是我们探寻印度难民儿童之行的第三城,十五天前我们从加尔各答入境,历经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北方邦、穿越恒河……五千多公里的路程抵达拉贾斯坦邦的杰森梅尔。从西往东的这条跨越线,是1947年、1971年印度历史上两次难民潮,逃难者的迁移之路。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它仍是流入印度的难民求生的重要线路。沿途密密麻麻的贫民窟,保留着当年难民们群居生活的状况。那些走走停停的逃难家庭,多数以孟买的贫民窟为最终目标,而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完成千万公里的跋涉,大多数人被滞留在沿途的城邦之中。

    

     沿途迁移的家庭和孩童

    

    

     沿途四处可见的贫民窟

     和其他几次边境探寻不同,正因为印巴之间紧张的双边关系,我们进入无人村的道路,尤为缺乏安全感。我们不得不总对骆驼人Singh说Must。可每每问到Singh接下来的安排时,他的回答都是It’s up to the god!我们没入殿拜神付过半根香火,何能安心受神之庇佑?!尤其是看着眼前漫无边际的三十里黄沙,心里更是七上八下,诚惶诚恐。

    

     军方驻扎在沙漠以外的国家公路边

    

     越靠近边境线越颠簸,四周越显荒芜

     目的地所在的无名村位于沙漠中央,是由四十年前从巴基斯坦越境而来的难民所建。Singh也是始创团队中的一位。他们原本是在巴基斯坦做小本生意的印度教徒。由于宗教差异与当地的穆斯林大打出手。在Singh还是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时,他血气方刚地参与了暴力冲突,打斗不断升级,由于势力悬殊,最终惨败。一行人无处容身,无奈越境逃回印度,由此成为“黑户”。

    

     无名村目前约有二百多位村民

    

     村里的房屋高不超过两米,一来防止沙尘暴的冲击,二来所有的房屋都不能超过村中庙宇的高度

     Singh说逃难是他人生记忆里最黑暗的日子,他们十个人卷缩在车斗里,眼看断粮在即。更有甚者是,司机一旦远看到印度军方车辆驶来就会吹哨。这意味着无论车速多快,车斗里的人都得果断跳车,连滚带爬地藏入路边的灌木丛,直到车辆驶过。因为一旦被排查出来,他们不断会被遣送回巴基斯坦,更可能要在边境线劳役。

    

    

     他们每次窝藏的灌木是一种生长在沙漠里的蕨类植物,名叫刺骨。闻如其名,针叶五厘有长,且锋利如刺。Singh每回进出丛林都几近血肉模糊。密集的刺骨犹如尖刀临身,进出一回便已如酷刑。当越来越多的人痛不欲生,他们决心改变路线——潜入沙漠。Singh说,在断粮缺水的那几个夜晚,每每抬头看到缀满繁星的苍穹,都能获得一丝慰籍。绝望的恐惧,让他们再无所畏惧。当长者提议留在沙漠中,再无人反抗。

     当年一行人找到蕨类植物较多的地带,托司机从城镇捎回耐旱的植物种植。那一年,众神显灵,沙漠里破天荒地降了两场雨,甘露拯救了他们。没想事后,越来越多的逃难教徒来此汇集,他们开始凿井盖房,最终形成这个无名村。

    

     说起村子的过往,七十多岁的Singh总显得特别激动

    

     村民在附近种植耐旱的植物

    

     照顾羊群是妇女和儿童的任务

     当年的他们并不知晓,所选的这片沙漠正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军方交管的模糊地带。Singh说到此处,特意再度祷告。如今村子里的三百人,都过着身份模糊的日子,除了沙漠,他们哪里都不能去,也不想去。安全感对于他们而言,是躺在沙地里,守着每夜的满目苍穹。

    

     几乎是每个一周,村子都会遭遇一次沙尘暴,村民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每晚都会有村民在星空下唱歌

     其实,Singh对沙漠的感情还不仅仅在此。十年前,随着拉贾斯坦邦沙漠旅游业的兴起,Singh因为熟悉沙漠地形,成为了一名骆驼人,那一年他正好六十。与年轻人照看骆驼的方式不同,每到歇脚驻扎的地方,Singh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开捆绑驼腿的麻绳,任由它们撒欢。就在我们同行路上,松开腿绳的骆驼们一不留神就能蹦到几公里外。对自由的渴望是动物的天性。

    

     Singh在沙漠中制作奶茶

    

     Singh用沙漠里的绿植清理骆驼身上的刺骨

    

     Singh说,骆驼是他的家人

    

    

     沙漠里总会有寻食的猎狗

     一把年纪的Singh总是要花上数小时遍寻骆驼。我们问Singh为什么不拴住它?Singh说,它为我工作,我还它自由!而就是因为每日如马拉松般的寻觅,使得Singh比城里的同龄人更体态轻盈、容光焕发。

     在这个人与动物的自然社会,能够进行等价交换的或许并非金钱和财物,对等的价值唯有——时间。Singh每日清晨都会检查骆驼的体征、梳理它们的皮毛,每餐食后要花大量地时间去牵引骆驼。每次看他们回来,Singh嘴里总是支吾着什么,那可能就是无人愿意倾听的牢骚。

    

     一日傍晚,正是夕阳铺满沙丘的浪漫时分,Singh放走了骆驼,我们兴起躺在沙地里撒欢。远远传来音色沙哑、旋律悠扬的歌声。起身才见,Singh迎着天际线的余晖而坐,他点着烟,腾起的烟雾更显落寞,孤单的背影远远地,清冷。

     我们有些担心他越来越高亢的歌声会否招来麻烦,就在我们准备招呼老头儿的时候,一头骆驼从沙丘下探出头。原来它就在他的脚下,听他的歌。那个画面,温暖而动心。它依偎着他,听他说话、懂他心境、守他孤独,这份相知相依何等幸运。

     我回头看着忙着搭帐篷的腾腾和阿克,心里顺时涌上好些人的名字。从看到海滩上叙利亚难民孩童Aylan的遗体那一刻,便萌生了这项关于儿童难民的探寻计划。我们力图去发掘、靠近那些同在阳光下,却可能被忽视的弱小生命。曾经印度旅行时,对边境线状况和难民迁移背景的了解,令我们将它作为首发之国。探寻本就是一件无法跟人一一解说的事,是信任支撑我们来此。对那心心念念我们的安危人儿,所托福的信赖,自当慰以相伴为籍。

    

     夕阳下,正在工作的叶腾和阿克

     一个人若心里有你,便总是有挤不完的时间跟你谈天说地,就算只是夕阳下的浅听吟唱、对坐发呆,分分秒秒也是爱。

     若如果爱一个人即是如此,那印度男人Sanju与女子Damin间的感情便确是情深意切。他们的故事符合传统印度的爱情传奇。两个种性悬殊的男女,偶遇钟情。男人追到女儿家府邸,誓言坦坦要娶之为妻。可出生高种姓的女儿家人根本看不上这个蛮横小子。一对年轻人密谋私奔,无处可逃钻进沙漠,一呆便是七年。

     他们的家就在沙漠,所谓的农场其实是种植绿豆的地方,常年天干无雨令绿豆的产量受限,且个头偏平瘦小,但两人的生活却越过越有滋味。

    

     Sanju和Damin以树为家

    

    Sanju和Damin的“农场”

     农场边有棵百年大树,它便是这个家的房梁和屋檐。两人在大树下支了张双人床,地上放着凉席和薄被,沿着粗壮的树干而去的另一边是石头、砖块搭建的简易灶台。他们由此开始了以天为被、以地纳席的生活,七年过去了,两人如今已是儿女双全。

     Damin自小学习优秀,擅长英文读写,自从移居沙漠,她便每日教授Sanju英文。Sanju是个灵气十足的男人,他在很快的时间里拥有了听说的能力,开始在沙漠外谋生。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给他一份吉普车司机的工作,可就在他上岗的当天,他还不知道吉普车是什么!

     爱会给人蜕变的勇气。Sanju说是Damin让他有用不完的力量,Damin将智慧传递给他。Sanju的努力终于为家庭带来了安稳的收入。但即便如此,他仍是不愿搬离沙漠,而Damin则陪着他一直驻留在此。如今的Damin不再需要教授Sanju英文,开始转而给一对儿女上课。

    

     我问Sanju的女儿以后是否愿意外出工作,她说,她希望一辈子留在沙漠,呆在父母身边,这里是她的家

     熟悉沙漠的Sanju多次带我们绕开军区,为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排查。他的车速极快,尤其在斜坡和拐弯处,有种极速速递的即视感。沙漠里多有窜出的动物,难免左避右让,不时令人心颤。可Sanju享受与风作伴的快感,他从不挤安全带,开车更不喜穿鞋。他认为只有当皮肤和刹车片有了肌肤之亲,物与人才能真正契合,由此心领神会。他戏笑我们过于谨慎而失去了与沙漠亲密的乐趣。他像个孩子般随性,这个沙漠让他随意任性撒欢。

    

    

     Sanju的急速刹车令我们心惊胆战

    

     村里人都知道Sanju是个热心肠的人,见到他的车,都会拦下来聊两句

    

     Sanju说,妻子让他相信自己永远是对的

     老树纪录着这个家庭的繁茂,或许百年前仍有人得到过它的庇护。物比人长久,它们见多识广,只是闭口不谈事非,任由人来揣摩。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无论是Singu还是Sanju,他们都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人,他们来不及思考轮回与往生,他们信赖宗教、恪守教条,只为了能享受当下。当客观的外界背离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反抗,追寻自由的爱,就是他们的今生。

     当阳光透过树缝照耀着Damin的脸庞,光阴下,她的双眼令人沉醉。她原本该在富足的家庭,穿着豪华的纱丽,走在反光的大理石地板,像每一个出生优良的婆罗门,拥有自由谈天的下午茶。可如今,她却皮肤黝黑,满手皱纹,脚底结满厚茧。为了不让家人发现踪影,她习惯了蒙面示人,并且遵循乡村的规则,不与丈夫之外的同性交谈。她的美丽,只给过Sanju一人。而Sanju要的自由,却以Damin的牺牲作为了代价。

    

     在为我们特意清洗餐具的Damin

     我问Damin:Why did you follow Sanju?(你为什么跟Sanju来这儿?)

     Damin答:I love him. (我爱他。)

     我追问:How do you think of love?(你认为什么是爱?)

     Damin看着Sanju,他的笑容令她更为羞涩。

     Damin低声地:Love is automatic,heart to heart!(爱是自然而生的,是心灵相通。)

    

     Sanju和Damin已是儿女双全

     此刻,我耳边回响起Sanju在车里常放的印度音乐《永恒的爱情》。他说他要带着Damin朝着永恒而去。那份长情是从两人相遇的一刻,便不弃不离,将心比心的认定。这份积极的爱是人世间的灵,它闪耀的光令人无论身在何处,都饱有着不灭的活力。予爱中之人而言,他们间的往复有一种特别的朝气,犹如澎湃的山泉浸染着孤独的生命,从此两个人便有了生的意义。

    

     Sanju帮Damin准备晚餐

    

     Damin看Sanju的眼神

     我羞愧于先前将Sanju和Damin的爱分类清算。在后续的两轮作客中,我留意着这对印度夫妻与普通印度夫妇的差异:的确,他们间没有男尊女卑的分级,更不见暴力、呵斥和争论。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轻声细语,两人总是笑脸相迎、相敬如宾。每当Damin做Chapati(一种印度的饼)的时候,Sanju会主动替她揉面;当Damin准备咖喱的时候,Sanju会先替她生火、削土豆;每夜决定翌日的行程,Sanju都会先问Damin的意见,她如果情愿,就点头,如果只是微笑,Sanju就知趣地另作安排。爱是制止暴力和伤害的武器。是爱情,让两个人显得平等且值得被尊敬。

     他们间的爱从来不是单向的,那种一来二回的循环往复,令两人在对方的心里中占有同等的重量且把守着牢固的位置,如果说这份爱情获得了神的庇护,那庇护授予的便是妥协与信任。这或许才是“heart to heart”的真谛。

    

     Damin和Sanju喜欢在做饭时讨论第二天的安排

     在同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Sanju只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减速:一是路中有驼队或羊群,二是路过庙宇。在殿庙门口,他会在低声祷告后,往窗外扔出一块石头。这是沙漠里每个人遵循的village rules,看管殿庙的holy man会定期收集路边的石头,用以修补庙门或石像,而这些都被村里人看作修缮的功德。

    

     无人可知这片沙漠里到底有多少个无人村,有多少人生活在此。政府在50公里以外的市区里,这里没有人会寄希望于城市里流行的科技、严苛的法律和先进的医疗,来解决村子里每日发生问题。这里的人是单细胞生物,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唯有对生命的信仰是他们行事的参照点。而这一点,又与西方社会宣称的信念殊途同归。

    

    

    

     无人村的村民以放牧、种植豆类、接待少量游客为生

    

     村里没有医院和诊所,患病的孩子都要被送到五十公里外的城市,但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城里的医疗费

     现代政治体里的“生命”与原始自然社会的“生命”概念又是否统一?当代社会我们为生命赋予了诸如知情权、参与权等社会公众权益,在以交换为前提的法则中,我们所每获得的一份收益,都需要付出等价的劳动。这部分成为了政治体中的公民义务。

    

     五十公里外的杰森梅尔城,它以古堡为中心改造修建

     然而,价值本身是由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所决定,是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分配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不由客观个体所控制的。而在自然社会中,生命是由于个体遵循原始差异所产生的积极冲动而形成得。个体的独特性是个体在自然社会存在的唯一证明。能促进、阻止或改变原始冲动的力量——唯有爱。因此,当我们在以劳动换回社会价值的同时,如果身边还有一个懂得用生命去体悟爱的人,请不要错过TA,TA将拥有唤醒我们内在自然得生命力,实现我们无处不在的存在。

    

     在印度,每个人都力求用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

     离开沙漠的那天, 沙尘暴即将袭来,路上的Sanju毫不担心,只是为我们放出那首《永恒的爱情》,爱情证明了Sanju的存在,就如同沙漠赋予过骆驼人Singh新生一样。

     只是相守的时光都是短暂的,我们总是难于遇到如Sanju和Damin般心心相印、义无反顾的爱情传奇,但当我们面对匆忙疾步的都市生活时,也许每多分出一刻时光、多给予一份顺从,就算是对爱的挽留。而所谓的真爱,恐怕就是要千万次的往复中,才可修炼到永恒。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