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又一则星仔童话
2016/2/9 三联生活周刊

     《美人鱼》在没有提前点映和看片,没有剧透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宣传,这个讲求口碑注重营销的年头,真正做到霸气无俩。当然,也成了年终压轴的悬念之一。

     果然须真走进电影院里看片,才能确信周星驰说自己还是星仔,从来没有高高在上所言非虚。比如那首颇令众人忧心的主题曲《无敌》,直白唱着无敌高处不胜寒,做人空虚寂寞冷,其实它不仅是一段载歌载舞的周星驰式无厘头喜剧,也连着周星驰式动人爱情——孩童般的天真,英雄主义的痴情,以及一个不同以往的甜美浪漫结局。环保和拜金这样太容易主题先行,甚至一不留神就滑入批判现实主义老套的故事开头,并没有影响周星驰讲完一则童话,并且让满场的观众大笑、唏嘘,都有如事先排练过一般整齐。

    

    

     周星驰在拍摄现场与主演张雨绮、邓超对戏

     大年初一的电影院或者最能体会周星驰如何成功地将他独创的喜剧种类、喜剧思维灌输进每一个观众的心中,并且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商品和文化。观众习惯了用周星驰模式来沟通电影中的故事,他笑,观众就笑,他不笑,观众也笑,为何要笑,有何可笑,似乎都不需要考究。李健吾先生曾说,“一出好戏就是和人生连成一片”,《美人鱼》笑闹之下最感动也还是星仔还在——鸡腿,童年,还有那些似有若无,不易被理解的孤独和痴心。

     有所谓爱之深,就也有责之切。转身3D特效大片导演之后的周星驰,如每一个国产大片导演一样,时刻接受着好莱坞大片基准线的拷问。场面更宏大,特效更密集的《美人鱼》或者让“五毛钱特效”之类的惯常说辞不再容易出口,至于那些转而更强烈地怀念着“至尊宝”、“007”等往昔旧日的影迷们,显然他们毫不影响周星驰把他自己的类型片和旧日情怀卖出连刷票房纪录的高价,也把电影院里的这场贺岁落幕得喜乐温暖。

     以下是《美人鱼》公映前夕与星爷的宝贵专访:

     时隔三年再采访周星驰,仍旧是隆冬季节的北京,仍旧是为即将在正月初一上画的贺岁新片。按照的北京的节奏,三年足以沧海桑田,可是眼前的周星驰,和他的团队,还有他的电影,安安稳稳,按部就班。倒是相比三年前的冬天,周先生开朗健谈了不少,虽然他还是那个很会拍电影,却不擅长或者并不愿意去谈自己电影的人。

     说是又三年再见,周星驰自己也感慨,怎么可能一转眼就是三年, “别人说上次到现在又3年了,我说不是吧,就两年嘛。他说不是,是3年。唔,原来真的是3年。时间过得太快了。剧本一年时间,拍摄就非常惯常的三四个月时间,现在都要做特效,那么特效就是需要一整年的时间。现在也知道自己慢,我还是这样子,因为按照我的方向继续做我的电影,也非得要2、3年时间。剧本假如我用2个月搞定,我自己也会担心,即使我满意,观众会满意吗?那剧本先要1年,因为剧本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这个质量的话,加起来两三年时间也不太长。”

     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这里不灵光的时候,就像是真只有他自己不知情那世人皆知的周星驰创作天赋。担心创作周期或者很合乎一个分秒必争的香港电影人的惯性焦虑,不过相对于香港导演为代表的飞纸党(剧本拍摄当天写出来),或者根本没有剧本的纯写意化创作,周星驰更像个导演中间的小学生,写剧本的一年,更确切说是集中整理和修改的一年,而故事往往是需要长达五六年时间在他的脑袋里生根成长,”从想到这个主义到最火动笔,起码是五六年的时间,从一开始想到美人鱼这个题材,不会马上写成剧本,这个题材在心里面就留着。有时候会放进去几个想法在头脑里面。直到到某个时刻,其中有一个你会特别有灵感,故事就可以再发展啦!美人鱼这个也放在心里面有2、3年了,忽然有一天觉得可以做了,那就是找到了故事的方向。“

     当然能放进心里的题材,是要有根可生的。比如”美人鱼“,连着日日看着海长大的小男孩的幻想世界,“小时候在海里面游泳,会很紧张,不知道下面是什么东西。海对我来说非常神秘。因为每一天都看着海,常常会想海里面是什么东西。会对海里的东西既害怕又感兴趣,因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好多故事就自己编给我自己。我对’美人鱼’这三个字是有感觉的,而且美人鱼又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题材,但刚好没有太多人去做这个,我个人很喜欢这种题材。所以美人鱼的条件非常适合我自己的标准。”

    

     转而,周星驰很认真说现在自己脑子里的那个新主意关于火星,虽然现在就还只是有“火星”两个字。谈到自己新的兴趣所在,声音提高不少,两眼瞬时发亮,明明为了《美人鱼》开始的采访差一点就要把话题放到太空去。虽然被越来越多人称作”星爷”,或者曾经的“星仔”是更合适形容作为创作者的周星驰。正如《美人鱼》预告片里,邓超到警局报案自己被人鱼绑架,警官们随着他说的“一半人一半鱼的美人鱼”就涂鸦笔录,举起第一张美人鱼画像,左边鱼右边人,样貌怪诞可笑,线条稚拙可爱;“不是左右是上下”,就成了一张用手倒立的鱼尾巴;近乎崩溃的邓超问警官“头呢?”,就有一张人头和鱼头结合的荒诞作品。当然,其实这每一张涂鸦都是周星驰亲笔画的,反常,怪诞,顽皮,尤其富有“萌”趣。

     “我小的时候真的有想过,有没有可能是我画出来的那种?上面是人,下面是鱼这逻辑上是应该的,但在这个复杂的环境里面有没有变种的可能?”真的追问这些画面,周星驰反而是奇怪别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那样去想,他说,怎么美人鱼一定就是半身是人半身是鱼呢?

     当然《美人鱼》里拍的还是大多数人想象的那种“传统美人鱼”。故事里并不只做了一条美人鱼,是整个族群,男女老少,有不同的形象的”正常“美人鱼。周星驰说自己相信有美人鱼真的存在,不过与其说是相信美人鱼本来是存在的,不如说是希望有美人鱼这样事物的存在,“我总是喜欢很多奇奇怪怪、神秘的东西,我都希望是真的。这样更有趣。所以我相信美人鱼真的存在的。虽然有很多关于美人鱼纪录片比较粗糙,假的也有,但也有一些比较真的。我还看到过有个纪录片,讲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猿猴进化变成人,但有一部分猿猴是在水陆进化的,在过程中因为长期在水里,腿不管用,进化成鱼尾巴之类的东西。我说我相信,因为我希望它存在。“

     记得三年前的那场采访,有记者问,周先生如何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如此神出鬼没(深居简出),他就望着对方,用很平静的语调说,“没有啊,我坐飞机来的”,四下哗然。或许这不是最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但这确实是与周星驰对话对常遇到的话语方式。比如这次《美人鱼》的发布会上主持人指着《美人鱼》海报问他“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什么好,长枪短炮之下,周星驰也认真思考状作答,“你看字是不是很漂亮,(字)也占得很满的。”

     当然锲而不舍追问,周星驰也并不介意说出自己对这句毛泽东《满江红》的诗词的偏爱,“气势磅礴,轩昂大气”。但是这样的答案似乎从来不会出现在镜头前、舞台上。做演员的极致放浪,和做导演的谦卑内敛,如此矛盾而又合一地存在于同一个人。周星驰永远以“电影工作者”介绍自己,哪怕跟他用大数据佐证他的盛名和影响力,他也还是来回把拍电影的流程和时间算计了一遍又一遍,说自己不过也就是两三年时间拍一部电影的速度,兢兢业业,奋发努力,也不过如此。很容易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所说的,拍电影就像是做豆腐,导演就像是做豆腐的人。

    

     “周星驰类型片”里,动作和语言无疑是两大支柱。《美人鱼》剧组曝光的拍摄花絮里周星驰亲自示范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给他的演员们,想必毫无意外,哪怕不做演员,”周星驰类型片“里,每个演员都像是周星驰,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亲自把每个角色都演了一遍。不过与传说中的片场暴君大相径庭的是,画面里的拍片现场一片欢乐,监视器前的周星驰也常常笑得肆意灿烂。《美人鱼》发布会上他甚至把邓超说成是新一代喜剧之王,而林允等新人也是各个天赋异禀,蓄势待发。

     “也不是越拍越轻松。当你要某一种效果,你就会千方百计地想得到那种效果,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方法。这个我也不懂,人有很多性格,我常常都失败的,真的,我想要的东西不能达到。某一个演员,无论如何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就需要再花多一点的时间,试试另外一种方法。有些情况可能轻轻松松就有了,很容易。有些情况怎么都没有,那时候你就会开始有点紧张,会着急。但是作为一个导演,我很清楚,某一些效果我是非得要的,我就会一直朝着一个目标,得不到我是不会放弃的。所以你刚刚说的,有时候很轻松也可以,但是有些情况就很艰苦也达不到,最后就花了一大堆时间发现是不可能的,就搞搞别的,失败的也有很多。”

     《美人鱼》还未入市,网传发行方已给出天价票房保底。而周星驰电影的铁粉们,则是反反复复重复播放的那两分钟不到的预告片,为自己慧眼独具地找到那些“周星驰类型片”元素兴奋不已,比如邓超身后的配角,不就是十年前《功夫》里斧头帮里的打手,当年他对火云邪神还有句台词,“老头,你很能打,是吗?”;世界奇珍异兽博物馆馆长,就是《少林足球》里面饰演的角色叫猪肉荣,就是他跳过那段足以令人过目不忘的猪肉舞;远景里还有田启文,这个外号田鸡的男人做过周星驰助理,也出演过《喜剧之王》,他被踩扁了脚,尹天仇却给他拿了一面镜子分析痛苦的层次,《少林足球》和《功夫》里也都有他出现,可谓专业“周星驰类型片”配角。

     周星驰建构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世界,没有人怀疑周星驰电影的作者属性。但相对于那些与艺术为伍的电影作者和作者电影,他又如此市民大众,就有人将《美人鱼》比作中国版的《阿凡达》。周星驰想了想说他的电影还是发生在地球上,“特效没有那么多。《阿凡达》整个都是特效,构建一个阿凡达的世界,当然他们有一部分也是关于人鱼的世界,但是主要是在地球。”

     从《少林足球》到《功夫》,乃至《西游降魔》,周星驰的大片路线,甚至国际路线越走越远,他毫不讳言,他想做的是最大多数观众可以欣赏和喜欢的电影,如果《阿凡达》也可以算作麦当劳电影,那这也就是他的目标,“我还以为我一直是在做麦当劳呢,原来我不是在做麦当劳。我是不断想做麦当劳的。麦当劳其实是一个目标,最大多数的观众可以欣赏的,可以喜欢的,很大众化,很方便,很便宜,但如果《阿凡达》也算麦当劳,那我是朝着麦当劳的目标的,门槛很低,水准精良,给最多数的人带来欢乐。当然怎么我也不知道,不知不觉地,我自己做的有比较强的风格,我没有刻意要有特定的风格,我只是想有什么办法让更多人懂。怎么做好麦当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性的问题,我都在研究和学习之中。”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