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胜利:在页岩革命爆发的石油个体户们
2016/2/25 三联生活周刊

     页岩油气大大改写了美国的能源面貌,从页岩中开发的能源属于非常规能源,储量比常规能源大得多。如果说过去开采常规能源,好比人们只会吃不带刺的鱼,现在有了新办法,能够吃带刺的鱼了,那么人们的食物来源就大大扩展了。石油产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把树上挂下来最低的果子都摘了,现在只能不断增加梯子的长度。在没多少人看好的页岩层,乔治·米切尔们改变了历史。

    

     2011年坎布里奇能源研究协会年度论坛上,米切尔能源与发展公司前总裁乔治·米切尔获颁终身成就奖

     1998年年末,对于乔治·米切尔来说,人生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刻。他创办了52年的米切尔能源公司的股票在这一年内跌了50%,跌破10美元。也正是在这一年,这位79岁的老人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需要接受一系列痛苦的治疗,而他的妻子辛迪亚则被诊断出老年痴呆症。股价暴跌后,银行开始要求米切尔还贷或者增加抵押物。为了筹措资金,米切尔甚至违反合同,中止了向慈善团体的捐款,面临着被起诉的风险。

     乔治·米切尔是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他1940年拿到石油工程的学位,1946年和哥哥一起开办石油钻探公司。他从没预料自己会参与改变历史,却成为历史转折点上一小群人物中的一员。在《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格雷戈里·祖克曼的书《页岩革命——新能源亿万富豪背后的惊人故事》里,祖克曼用纪实手法,写下了能源行业里新一批淘金者的故事。

     “二战”以后,美国一些人涌入乔治·米切尔所在的得克萨斯州,干起“石油个体户”。所谓个体户,是相较于石油巨头埃克森公司和雪弗龙公司等而言,这些人单枪匹马或是简单结合成小团体,米切尔这样的技术公司负责找油,投资人提供运转资金。

     能源市场的价格时好时坏,米切尔的小公司经常在风浪中起伏,管理层之间总是发生冲突,互相吼叫,他们自嘲为“靠分贝的大小来管理公司”。米切尔很早就意识到天然气将会有市场,于是避开多数人竞争的油田,专心寻找天然气。1957年,他的公司幸运地获得了一份给芝加哥输送天然气的20年合同,负责芝加哥10%的天然气供应量,这项业务成为米歇尔能源公司的生命线。1977年该合同得以续约,但是到了1995年,米切尔的主要客户——美国天然气管道公司——提前两年买断了他们之间长达20年的合同。

     米切尔失去了最大的客户,而市场上天然气的行情不断走低,他压力陡增。多年来,米切尔还一直干着不被行内人看好的事情——用压裂的方法,试图从页岩层里开采出天然气。到1998年危机来临时,他已经投资了近3亿美元、苦干了17年。数年来,他在自己认为富含天然气的页岩地带,不断以低价租下土地。但是即使在公司内部,也几乎没有人赞同米切尔的做法,包括他的儿子。开发页岩层,看上去是愚公移山式的蠢事。

     地表以下的岩层是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像是千层饼,页岩是千层饼最底部的一层,埋在地下两英里处。钻探的工人们一直认为,要想在美国任何地方钻探页岩都是徒劳的,尽管里边很可能有天然气。几十年来,石油开采都集中在近地表的岩层,20世纪80年代,近地表岩层中越来越难找到大的油床和气床,所以米切尔对开采深层岩层有兴趣。

    

     美国北达科他州页岩气田

     在行业内的人们看来,页岩是基础岩石,它是大多数在地表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基地。但是几乎没什么地质学家主张直接开采页岩,虽然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锁在里边,可是从这些坚硬无比的石头里开采,显然成本太高。它们在亿万年的地质运动中,被压缩得太厉害了。当人们在常规油气田里就能开采资源时,谁愿意去非常规油气层里碰壁呢?

     美国的石油巨头们,早就不屑于在国内找油田。在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达到国内油田产量的高峰之后,石油巨头们在80年代纷纷转向去海外市场盈利。它们坚信美国本土上的“大象”油田已经枯竭。于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主要油田都是由石油个体户们发现的。像米切尔这样的“个体户”,在石油巨头们看来就是捡漏的,在大公司不屑于去做的事情中寻找机会。在页岩里寻找机会,则更是被他们嘲笑为缺乏常识的事情。可是执著的个体户们的特质是,大公司越鄙视他们,他们就越要顶风而上。

     米切尔对页岩气的执著,一方面缘于他多年钻探而获得的模模糊糊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是供气的压力所迫。对于石油个体户们来说,不管机会多么渺茫,他们也乐于鼓吹,直到拿到资金购买土地,等着石油和天然气抽出地面。

     油气钻探的技术也发生着变化。多年实践之后,人们开始由垂直钻探变为倾斜钻探,到后来发明出水平方向钻探。这种新技术把钻头垂直打入地下数千英尺,然后像蛇一样慢慢转向,直到把钻头调成水平方向。这样就可以钻入狭长或者是多层的油气库,找到大量的油气。水平钻探的费用很高。当垂直钻探的一口油井只需要35万美元的时候,水平钻探需要投入200多万美元。“个体户”之一的奥利克斯能源公司成功将成本降至65万美元,使得水平钻探值得一试。

     多年的尝试,使得米切尔和他的手下掌握了压裂技术。这是一种非传统的钻探技术,他们用压裂的方法将水、化学物质、沙子等灌入岩层,希望岩层受到冲击后,石油和天然气能从气孔里释放出来。米切尔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试吃螃蟹者,可是这些胆大的个体户们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米切尔聘请来了年轻的技术负责人施泰因斯贝格尔。他比一般人更大胆,也更抗压。施泰因斯贝格尔受到其他人启发,决定以水为主要的原料来压裂,而不用试验了多次的昂贵的化学物质和胶状物,他要使用润滑水压裂法。但专家们激烈反对他的做法,因为页岩里有泥,很像是硬了的泥巴,如果往泥巴里加水,泥就会吸水膨胀,反而堵住了气孔,天然气冒不出来。

     险中求胜

     此时米切尔公司的财务状况非常紧张,施泰因斯贝格尔想替公司省钱,他说服大家让他降低成本来试一试。一开始,以水为主要原料的压裂法打出的三口井,看上去与以往的井差别不大。但是慢慢地施泰因斯贝格尔发现,一般方法开采的气井产量衰减很快,他用新方法打出的井,虽然产量不算大,可是一直没有衰减。他和同事摸索着改进方法,压裂出岩石的更多裂缝。终于他和老板米切尔一起,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润滑水压裂法不仅成本比使用化学胶状物方法低,而且效果更好。页岩并没有像其他人预期的那样吸水后膨胀,反而在高压液体的冲击下像玻璃一样裂开,释放出天然气。以前使用的胶状物把岩石的裂缝给粘住了,气反倒出不来。

     但也就是在技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这一步,米切尔能源公司却陷入1998年的最低谷。公司已经负债累累,债权人不想再提供贷款,并且对于开采页岩能否真的带来利润表示怀疑。好在1999年石油天然气价格走高,米切尔下令公司继续租地,并且把已经打过的井再打一遍,因为新的技术能从页岩里打出更多的气。此时80岁的米切尔由于癌症影响,心不甘情不愿地准备卖掉公司。

    

     美国雪佛龙公司位于波兰的一处页岩气开采平台

     可是,似乎没有人对他的公司感兴趣:他的技术太新了,他押宝的巴尼特地块到底有多大潜力,难以评估。投资者害怕巴尼特页岩虽能够短期飙升产量,但很快就会衰减。肯特·鲍克是另一个执著于页岩开采的人,他认为米切尔能源公司受到冷遇还有其他原因:“我们是在‘树林城市’(米切尔开发的一个地产项目)里的一群笨老头,我们不是高智商的天才。我们只是从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大学技术学院毕业的,只想保住米切尔的生意而已……我们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穿大褂的研究员,也没有哈佛大学的顶尖毕业生。”当时正值美国网络泡沫的顶峰时刻,随便一只高科技概念的公司就能受到投资人追捧,米切尔这样老老实实的能源公司却被冷落。

     米切尔于是在2000年放弃了卖公司的念头,偷偷租下巴尼特地区更多土地。到了2001年8月,德文能源公司同意出31亿美元买下米切尔能源公司,并承担米切尔能源公司4亿美元的债务。这个价位高出米切尔能源公司股份的20%,米切尔终于找到一个相信他的价值的接盘者。

     米切尔和他的团队接下来证明了自己的更大价值,他们押宝的得克萨斯州的巴尼特地区,将成为美国本土最大的天然气产地,仅2013年的产量就占全国产量的6%。另外一些执著的个体户们,接着又发现可以从页岩里开采出大量的石油。大公司们开始关注美国市场了,他们终于开始明白,为什么米切尔20年前对页岩那么兴奋了。米切尔卖掉公司后,个人身家达到20亿美元。他后来又和儿子联手租赁土地,寻求到了新的财富,于2013年以94岁高龄去世。

     但并非所有卷入这场变革的个体户们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有人投进全部家当,却在胜利前一刻落败而逃;有创始人因为公司政治被排挤出局;横向打井技术的开发者因为买错债券而让自己和公司陷入困境……

     当页岩革命带来的大势已定时,大佬们在2011和2012年才开始争相入场。伦敦的英国石油公司、挪威的国家石油公司、法国的道达尔公司都花了几十亿美元来收购、买进、合资经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阿肯色州还有其他地方的页岩。一场由美国开始引发的页岩革命,成为能源行业里引人注目的旋风。

     (参考资料:《页岩革命——新能源亿万富豪背后的惊人故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75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