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2016/3/23 三联生活周刊

     乔布斯决定重返Apple之前,曾以私人身份咨询过格鲁夫的意见——事实上格鲁夫被多位硅谷科技界叱咤风云的弄潮儿敬为前辈。

    

     安迪·格鲁夫

     文 | 张羽修(发自美国硅谷)

     世界最大个人电脑芯片厂商英特尔的前总裁,硅谷企业界最受人尊重的前辈之一的安迪·格鲁夫在周一去世,终年79岁。消息公布后,首先引起聚焦的是一系列硅谷知名CEO和投资人的推特悼念,比如苹果的CEO,Tim Cook, 比如Netscape的联合创始人Marc Andreessen。

     对于笔者来说,安迪·格鲁夫的逝世,更多地似乎是象征着“老一辈”正逐渐彻底地告别这个世界,至于未来将是,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会觉得茫然,茫然的原因是从沉迷于微信,手机游戏或者虚拟现实,甚至人工智能的普通消费者到实际实现着这些产品的工程师们,都对未来五年到十年的互联网世界到底会微变还是巨变,我们到底是该壮士断腕还是好整以暇怀以无限疑虑和疑惑。格鲁夫曾经教导我们说,我们现在的行动为的都是至少五年后的销售。但如今,这个五年的buffer zone(缓冲期——英特尔用来建设新工厂,开发新客户的五年)对如今的互联网企业都有点奢侈了,因为谁知道下一个Iphone,Facebook,Twitter, Uber从何而来。

     安迪·格鲁夫是个属于即将成为过往的传统式美国精英。如果看到那张四位英特尔前CEO,包括Gorden Moore,Craig Barrett和Andy Grove的照片,或许你会觉得,照片中的人们带来一种陌生却又亲切的长者之风,那种兢兢业业奋斗一生,些许谦谨,一些温和,一些严厉一些自恃融合起来的气质——那是Bill Gates,Steve Jobs,Tim Cook, Zark, Elon Musk等等新时代的个人主义商界英雄所不具备的一种风范,是我曾经熟悉的,如今感到既亲切又陌生的长辈气质,像我大学时候的导师,以及我曾经许愿过的蓝图。

    

     四位英特尔前CEO的合影:Gorden Moore,Craig Barrett,Andy Grove和Paul Otellini

     格鲁夫是一名犹太移民,出生在1936年,成长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经受过纳粹统治威胁的犹太人家庭,并在二十岁(1956年)时逃离即将被苏联占领的匈牙利,只身来到了美国纽约。那时候,他只读完了大学一年级,脑海中在美国安身立命出人头地的首要途径就是找一所大学把书念完,然后当一名“化学工程师”。如果读者留意到他本科毕业的学校,纽约城市学院,也许会不以为然地略过这所如今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但如果查一下它的校友名单,你可能会颇为惊讶——这是所犹太精英校友扎堆的学校,因为七十年代以前,这所学校的理工科在全美长期名列前十以内,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大批聚居纽约的犹太裔学者,以及大批当年经济拮据,重视教育,又付不起私立学校学费的犹太年轻人。

     格鲁夫的个人经历也正是这么一部颇为经典的犹太移民奋斗发迹史,逃离了二战创伤与冷战阴云笼罩着的欧洲的他,来到新世界大都市纽约,开始打点零工生存下来,然后一心想当个“化学工程师”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造访了布鲁克林学院的化学系和数学系,仔细衡量了各个学校要求的毕业学分数量、教学质量和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最后在布鲁克林学院化学系教授的指点下跑到纽约城市学院碰运气,上午跟招生处的同志描述了一下自己过去的“优秀成绩”,下午就被录取了。那个时刻,年轻的格鲁夫一心就想怎么样毕业了当一个够格的“化学工程师”,而那个蓬勃向上年代的美国向他展开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甚至”包括不出学费去读硕士和博士——导师在他进大学伊始就说,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化学工程师,你说不定需要读到硕士甚至博士。

    

     安迪·格鲁夫在1996年的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上做演讲

     再然后,画风就转到他从一个拮据辛苦的新移民,变成兴高采烈地带着妻子奔赴湾区,在加州伯克利读了个博士,继而开始了他在半导体产业的辉煌奋斗史,他的结发妻子陪伴他到辞世之时,他们孕育了两个女儿,八个孙辈。原来老一辈的科技和管理精英,并没有去印度追寻灵魂的归宿,并没有去远古质问人性的缘起。他们所有的,不过是如临深渊的时刻恐慌。

     格鲁夫是英特尔的“第三名员工”。说是“第三名”,其实就是信息技术guru级前辈诺伊斯和以科技届著名的摩尔定律闻名的摩尔,从鼻祖级的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离职创建了英特尔,摩尔早就说动了格鲁夫,于是格鲁夫在英特尔成立次日就离开了仙童,加入了英特尔——就是那家生产我们很多人开始接触电脑时如雷贯耳的386和奔腾处理器的英特尔。那时候年幼的我完全弄不清386,PC,Windows各是些什么纠缠不清又自以为是的东西,如今才知道,386和奔腾就是格鲁夫担任CEO后带领英特尔冲破日本存储器芯片企业价格战围剿,彻底转型成为微处理器龙头厂商的拳头产品。

    

     英特尔公司共同创办人:罗伯特·诺伊斯、安迪·格鲁夫、戈登·摩尔(从左至右)

     人们很容易把这一经历与他日后为人称道的管理风格联系起来,这顺理成章——他的管理既有前杠独断,继往开来的愿景,又有语重心长,壮士断腕的决绝。他最著名的一本书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这么一本明显是畅销普及类型的管理类书籍中,他试图用2阶导数来解释科技企业面临的管理和创新压力。从关于他逝世的报道来看,他最广为人知的两句名言就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和“要预见今后十年会发生什么,就要回顾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从他自己的叙述来看,除了众多优秀管理者共有的特点,比如主动出击,严格自律,摒弃层级,鼓励创新等等,驱动他带领英特尔转型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个人特质中的“危机感”。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安迪·格鲁夫著

     多读几页读者可能会感到,贯穿格鲁夫管理哲学和人生信条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一种生存的危机感,这几乎是一种我辈无法充分感受的代际差异。

     媒体广为报道,Steve Jobs决定重返Apple之前,曾以私人身份咨询过格鲁夫的意见——事实上格鲁夫被多位硅谷科技界叱咤风云的弄潮儿敬为前辈。其实格鲁夫自己曾经清晰地描述过自己对于乔布斯那段经历的看法,更准确地说,是他作为英特尔掌舵人对个人电脑市场的判断和规划。他说道,“乔布斯希望把自己的硬件,基本软件和图形用户界面组合起来创造一个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的计算机系统,这项事业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他的目标初见端倪,NeXT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基本上遵循了所欲这些目标。然而当乔布斯全神贯注于他那雄心勃勃、无比复杂的开发时,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他后来绝大多数的努力付诸东流。在他和他的员工们不分昼夜开发那讲究异常的计算机时,和一种大量生产的,可广泛应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微软视窗上市了。视窗并没有......与NeXT界面相比较……[它]价格低廉,实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运行于廉价而功能日益强大的个人计算机之上”。

     如果多看几幅格鲁夫生前的相片,你也许会得出印象,原来黑色圆高领衫不是乔布斯的首创呀,格鲁夫曾多年在诸多媒体前宣誓自己对纯色高领衫的审美青睐。种种之下,支撑他的首先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危机感,如果公司倒了如何?如果股东不满意如何?如果观众不喜欢如何?

    

    

     更为巧合的是格鲁夫1997年被诊断出前列腺癌,后来乔布斯也罹患前列腺癌,又为此咨询过格鲁夫关于化疗等治疗方案副作用的意见。读过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附录的人也许记得他在遍查前列腺癌相关文献以及手术和化疗的优劣后的那么一句话,”让我最恼火的是,我的体重增加了,可能是因为我不得不改变食谱的缘故……我5周内长了三四磅,这对我是够多的。28天终于过去了,我挺过来了。”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格鲁夫的商业原则不过是主动创造客户需求。我如今所在在乎的,不过是你们未来的快乐。只有你们不满于现状中乏力的芯片,微软和PC制造商才会对新的PC前景趋之若鹜。本质上,这是基于匮乏的需求,而这并非现代消费的主流。

     《游向彼岸》一书的后记中,格鲁夫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匈牙利”。这一代的美国移民对于国家的热爱是难以形状又坚定不移的——固然会怀念故国的诗篇和曲调,可是,说来说去,千帆历尽,我更爱这个赋予我自由的国度,因为你曾经解救我于那么深的痛。

    

     《游向彼岸》 安迪·格鲁夫著

     这种心情在更年轻的一代中已经渐行渐淡了。更顺理成章的想法是,自由和生存已经天经地义,我所顾虑不过是从今而后我将如何生存。尽管这些年来人们形容起硅谷的科技精英和企业家们,更乐于形容他们有多么不拘一格,特立独行。

     如今而言,我已经并无纠结了,因为眼见着如此之多的朋友寒窗十载,与人身自由并无尺寸之功。对于近日之“新闻”,我也不由得拖长了时间轴。天晓得脸书的Zark,弄到他这么个天安门前晨跑的采访许可证费了多少周折。

     总归来说,这么一则新闻,让我告别的,是曾经温柔而坚韧的犹太人社会,接受的却是成就与妥协的是非。

     在自传里,格鲁夫说他确诊了前列腺癌手术之后,还在纠结说自己三四周治疗胖了三四磅,很生气。

     愿格鲁夫在人间天堂一切须尽欢,人戏如西东,但最终还是觉得没有那么多纠结,哪里接着他的便是不知所出的爱人。

     总归是,一场烟花,眼波空流转,不敌万年,归宗是爱人。时代总归是变了。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