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男孩
2016/4/8 三联生活周刊

     他们是时代创造的英雄,他们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4月4日,NBA名人堂官方网站对外宣布:在退役将满五年之际,1992年选秀状元沙奎尔·奥尼尔、1996年状元阿伦·艾弗森以及2002年状元姚明正式入选2016年名人堂。他们将和同一批入选的芝加哥公牛队老板杰里·莱因斯多夫、NCAA密歇根州立大学队主帅汤姆·伊佐以及3届WNBA最有价值球员(MVP)谢丽尔·斯沃普斯一起,出现在今年9月10日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举行的名人堂入驻仪式上。

    

     姚明(左)、奥尼尔(中)、艾弗森(右)将于今年9月正式进入NBA名人堂。

     严格说来,三位球星并非一辈人(奥尼尔出生于1972年,艾弗森1975年,姚明1980年),进入联盟的时间也颇有歧议。奥尼尔在1992年参选之时,正值迈克尔·乔丹完成第一次连冠,联盟中大大小小的球星都急于挑战这位高高在上的王者。以“海军上将”罗宾逊、巴克利、奥拉朱旺和尤因为代表的一代顶级内线尤其意在延续从拉塞尔—张伯伦时代传承而来的“内线至上”传统,充当阻击乔丹的“弑君者”。天赋神力而又个性鲜明的奥尼尔正是这波内线挑战者中最新的生力军,他也以1995年季后赛中击败乔丹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1992年被奥兰多魔术队选中的奥尼尔,第三个赛季就率队淘汰了第一次复出的乔丹,杀入总决赛。

     而当乔治城大学的桀骜外线艾弗森在1996年登场之时,王者归来的乔丹刚刚完成空前绝后的72胜赛季,重登联盟之巅。但他毕竟已是33岁的老将,媒体在鼓噪96一代过人的天赋之时,也暗含了为乔丹寻找接班人的意图。艾弗森正是其中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之一:尽管他在技术特点上与乔丹大相径庭,但顽强的斗志、张扬的言论乃至不落俗套的服饰风格,都与那位神坛之上的巨星颇有共同点。艾弗森也以杰出的场上表现回应了舆论的追捧:新秀赛季他就打出连续5场得分超过40分的表现,1997年3月12日在比赛中晃过乔丹的一幕更是成为粉丝们津津乐道10余年的焦点。而在乔丹第二次退役后,他也的确成为了群雄并起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巨星之一。

    

     1997年3月12日,“菜鸟”艾弗森漂亮地晃过乔丹得分,成为球迷难忘的经典画面。

     姚明进入联盟的2002年,则是NBA影响力向美国以外输出的关键节点。1990年,NBA总裁斯特恩需要在CCTV总部大堂等候数小时才能获得免费向中方赠送每周集锦播放权的机会;而在1999年王治郅赴美后,NBA在央视已经有了固定的转播场次。姚明在2002年成为联盟第一位外籍选秀状元,则是NBA影响力扩大到全球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仅他个人带来的转播场次收入和广告赞助,每年就能为联盟净增近1亿美元的收入。而姚明稳定高效的场上表现,延续了休斯顿自摩西·马龙和奥拉朱旺以来的中锋传统,无愧其状元的身份。

    

     2002年夏天,面容青涩的姚明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新秀。

     然而三位巨星的世界级声望与过人影响力,毋庸置疑也托庇于NBA商业化开发的进步和收入的井喷式增长。1984年,全联盟单赛季总收入不过1.64亿美元;30年后,这个数字膨胀了32.54倍。90年代初,全国广播公司(NBC)为每个赛季的电视转播支付的费用约在1.88亿美元左右,此后每签署一份新合同都能获得50%以上的递增。2002年,ABC、ESPN和AOL三家联手从NBC手中竞得转播权时,报价是惊人的4年26.4亿美元。更多的转播收入意味着各支球队的入账也将水涨船高,他们可以为顶级球星开出更诱人的合同,并借助明星效应和战绩的提升来获取曝光率。奥尼尔、艾弗森和姚明,恰恰是这个“星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宠儿。

     1995—96赛季,NBA球队工资帽(约占当赛季篮球方面收入的近一半)第一次突破2000万美元大关;那个赛季结束后,洛杉矶湖人队为自由球员奥尼尔开出了7年1.21亿美元的惊人顶薪合同。而艾弗森在1999年结束新秀合同时,从费城76人队得到的同样是6年7090万美元的顶薪续约待遇。2005年姚明与休斯顿火箭队签下5年7600万美元的提前续约合同时,球队工资帽已经上涨到了4390万美元,较10年前翻了一番。优异场上表现—高曝光率—高薪水的相互加成效应,更受益于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影响力广泛辐射到全世界。这一点甚至可以从这三位球员的商业代言中窥见端倪:他们并未与行业巨头耐克或阿迪达斯签下合同,而是在不同时期成为过锐步(Reebok)的形象代言人。富有朝气的赶超者品牌,正符合三位球员本身的形象气质和市场定位。

     但他们的传奇,又并非纯然由时代所创造;他们为联盟乃至整个职业篮球运动留下的遗产,同样弥足珍贵。奥尼尔大概是第一个让中国球迷真实地感受到“统治力”这种印象的NBA球星:他的巅峰期与NBA直播在中国的常态化恰好重合,内线直接的身体碰撞也比外线球员飘逸的风格更吸引眼球。在35岁之前,“鲨鱼”几乎就是无所不能的象征——他曾作为主力率领效力的前3支球队6次杀入总决赛,夺得4届冠军;在洛杉矶的峥嵘岁月里,他曾拿下三连总冠军和三连FMVP、一届MVP、一届得分王以及6次最佳阵容第一阵,转投迈阿密后又取下一届总冠军和2次一阵。到年满37岁时,沙克依然能打出场均17.8分、8.4个篮板的骄人数据,放到今天也足以竞争最佳阵容名额。某种意义上,是这个24岁就入选联盟历史50大巨星的胖子以一己之力延缓了中锋时代老去的速度:只是在他和姚明相继退役、邓肯等90年代巨星也步入暮年之后,NBA才真正进入了“小球时代”。

    

     由奥尼尔和科比组成的“OK组合”曾为湖人取下3座总冠军奖杯,他们也都将赢得在斯台普斯球场前竖立铜像的殊荣

     更使人们迷恋的还有“鲨鱼”在赛场之外保有的大男孩形象:口不择言、永远嬉皮笑脸;体重经常起伏,时不时有些不务正业或偷懒的小动作;拍电影,为慈善基金会捐款,强词夺理但绝非全然认真地替自己的技术弱点辩护。有谁会讨厌这样一个虽然小毛小病不断,但永远圆睁着大眼,言辞幽默犀利,时不时以某种“幼稚”而直接的方式(遥控球鞋、超人装、面具舞)激发笑点的老男孩呢?尽管他本不是孩子,我们还是乐于这么相信。实际上,和老队友兼老对手科比孤傲清高的成长史相比,奥尼尔这个略显卡通的剧本,或许更合于“美国梦”的期待:天赋异禀、少年懵懂,经历挫折和考验方得成功;步下神坛、另起炉灶,又能以别样的方式再上顶峰。晚年流转漂泊,为伤病所困,但所到的每一处,人们依然认定他能扭转乾坤、化不可能为可能。正如沙克本人最爱扮演的角色——超人,大多数时候是《星球日报》那个倒霉记者,一旦地球需要拯救,又能以众望所归的姿态蹦出。

     与巨人沙克相反,身高6英尺的艾弗森是NBA历史上最矮的状元。在职业生涯914场常规赛中,他场均出战41.1分钟,一次又一次地从长人堆中突围而出,将身体抛到半空、再重重落下。4个得分王头衔、3次最佳阵容第一阵、11届全明星和场均26.7分的得分尚不足以概括绰号“答案”的他带来的视觉和精神冲击力:在2001年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MVP赛季,艾弗森几乎每场比赛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激情和决绝在战斗。与文斯·卡特和雷·阿伦惊世骇俗的季后赛对飙,以一己之力推着那支顽强但天赋不足的球队蹒跚前行,伤痕累累、吞下嘴角的鲜血也要继续留在场上,总决赛第一场在盖世无双的“OK组合”头上拿下48分……亲眼目睹那个赛季带来的震撼和眩晕,足以使你忘记他并不是一位高效的得分手,忘记他的“不合理”打法,而只铭记那标志性的倾听动作。

    

     艾弗森的张手倾听动作已经成为他个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甚至不因退役而改变。

     不仅如此,“答案”乃是少数几位能在文化层面影响NBA的标志性球员之一。是他将嘻哈音乐、over-sized服饰和玉米地垄沟发型带入到联盟,吸引了一众拥趸,冲击着斯特恩总裁希望营造的白人中产文化氛围。他也是一位与凡事追求完美的乔丹截然不同的叛逆偶像:在赛场以外,乔丹依然以主流成功者的形象出现,公牛队和联盟甚至协助隐瞒过他对赌博的嗜好。而艾弗森的愤怒青年特质在他正式进入联盟之前就已经奠定了——高中时代那场真相难测的斗殴以及随后的法律诉讼使他不得不从一出道就直面人们的怀疑目光,随后的嘻哈音乐风波、与几任教练的矛盾、对联盟着装令的批评乃至著名的20次“训练”发布会更使他被媒体塑造成了彻头彻尾的反派。但“答案”似乎从未因此而忏悔,他依旧以我行我素的姿态继续着职业生涯,以纹身上那句“无所畏惧”(Fear no one)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SLAM》杂志1999年那期著名的封面上,艾弗森留着复古爆炸头,佩戴张扬的钻石项链、目光桀骜的姿态几乎成为他篮球生涯的缩影,也是一代叛逆青年青春记忆的写照。

    

     艾弗森是登上篮球杂志《SLAM》封面次数最多的NBA球星,也是一代青少年文化偶像。

     与他们相比,姚明的个性特征似乎要模糊一些,他最初的公众形象和言论似乎更符合美国媒体对中国球员的一般印象:谦逊、低调、勤奋。但“中国姚”以9年的NBA生涯证明:他所给予火箭队和联盟的远比人们最初预见的要多。当查尔斯·巴克利讥讽火箭队选择姚明只是为了中国市场时,后者以漂亮的20分表现回击了前辈的质疑;他在面对媒体时的自信、幽默和担当,破除了一般美国球迷认为中国球员不擅交流、缺乏团队意识的刻板偏见;而他在2009年季后赛中上演的“王者归来”,不仅创造了后“大梦”时代火箭队最优秀的季后赛战绩之一,也使自己与“韧性之城”休斯顿的精神关联上升到了和桑普森、奥拉朱旺等前辈相当的地位。

    

     由姚明和麦迪领军的休斯顿火箭队是许多新球迷关于NBA的最初记忆,也是一代“80后”球迷的青春见证

     更重要的是,除去场外富有亲和力和责任感的公众形象以外,姚明首先是一位足够优秀的中锋,并且是NBA中锋盛世最后的返景复照。在他进入联盟的前几年,每一次与奥尼尔相遇的“姚鲨大战”都会吸引中外舆论的眼球,素来狂傲的奥尼尔对这位中国“大兄弟”也经历了由怀疑到亲近的心路转变过程;而在职业生涯最后几年,姚明面对新一代中锋魁首德怀特·霍华德时的优异表现,依旧让人慨叹进攻技巧足够扎实、可以充当进攻枢纽的顶级中锋已经濒临绝迹。尽管脆弱的身体限制了他的职业生涯上限,但2次最佳阵容第二阵终究已是现实成绩。

    

     “姚鲨大战”曾是21世纪初NBA中锋时代尾声中的重要新闻事件

     而我们之所以会对奥尼尔、艾弗森和姚明念念不忘,不仅在于他们曾经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与辉煌成就,更在于他们职业生涯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不完美。我们不会去问乔丹的6个冠军是否能增加到8个或10个,却会向“鲨鱼”、“答案”和大姚问出一连串的“如果”——并非因为他们不够伟大,而是“他们原本可以赢得更多”。如果奥尼尔像他的老队友科比·布莱恩特一般勤奋自律,能否赢得6个冠军,把“最伟大中锋”这项评价中的“之一”去掉?如果艾弗森在26岁而不是40岁时接受了拉里·布朗教练的忠告,以更合理的方式打球,能否弥补职业生涯缺少一个冠军的遗憾?如果姚明在最后几年减少出场时间,在第一次大伤后能推迟复出,是不是到今天还能活跃在NBA舞台?我们当然知道这一切在现实中已永远无法实现,但我们还是愿意去幻想,幻想这些我们在青春岁月里曾经追过的大男孩,一如幻想我们自己的青春年华——如果改变了那一分钟的决定,一切是不是都会不一样?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