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怎样培养精英?中英教育对话
2016/4/21 三联生活周刊

     图片从左至右:王海燕(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项目总监)、贾冬婷(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杨军(英国资格认证科学教师)、李伟(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学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对个人成长影响深远。这个阶段将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积累的过程,也将树立未来的人生的观念,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奠定最初的人际交往圈子。上周六“三联·阅读汇”也有幸邀请到两位教育大咖,英国资格认证科学教师杨军女士和伊顿公学行政长官PhilipHighy,为我们读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英教育对话。

     活动当天,Philip Highy先生阐述了伊顿公学作为一个老牌贵族名校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伊顿公学与国内许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学生要去不同的教室上课的,老师是待在自己的教室里的,这就是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好处是,老师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他的一些教学特征去布置教室。伊顿公学对于课堂外学习也特别重视,例如通过戏剧、演讲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通过音乐、美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院寄宿制管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以及通过体育竞赛教会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精神,并学会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接受挑战的永不言弃的态度。

     杨军

    

     杨军女士根据自己在英国教书的经历,分析了中英教育的差异,并在中英国教育制度等问题上与大家进行深入探讨。在英国教书,讲究的是软实力,这是中国学校需要学习的地方,他们培养的学生不只是高分,而是要培养综合、全面的素质。学生要拥有利用信息的能力、领导力、自我导航、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环境保护意识、冒险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还有多媒体、互联网技能,想象力,情感管理、创造力、团队精神等。

     中英教学方法也很不同,中国教师习惯是站在台子上讲,英国人是在台下玩着教学。英国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按照英国的教学标准,学生需要通过讨论、调查、加入团队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国教育是以“老师为中心”,引导的方面过重。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发明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相对较弱,学生也缺乏挑战心理。中英教育需要互相学习,要互相融合。这就是全球一体化的需求,也是全世界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在英国培养英国学生,要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同样在中国,我们也要培养我们的学生要了解外国的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长为世界公民。

     互动提问环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