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80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2016/4/29 三联生活周刊

    

     “80后”家长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大,很多人对于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在反思不足。传统学校的学生太多,学校除了以班级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之外,很难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而国际学校班额少,学业上不追求标准答案,能够做到尊重学生个体。但是国际教育是一个极小众的道路,并不适合所有人。选择国际教育,基本意味着失去了回归传统教育的机会,对于工薪家庭而言,风险更大。

    

     李锰是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因为工作缘故,他接触了大量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李锰发现,以前多是富裕家庭选择国际学校,但近几年开始有不少工薪阶层的“80后”家庭,由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或是惶恐,也选择走这条小众化的道路。

     家长们希望学校能够对孩子有个性化的关注和教导,但却发现这种需求成了传统教育中的奢侈品。年轻家长们对传统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加强烈,当他们发现个人很难撼动教育体制时,有些家庭选择走了一条昂贵的道路。李锰老师从他的专业角度,向我们讲述了这种变化,以及选择国际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

     口述:李锰 采写:吴琪

     我所在的国际学校原来只有中学,办学方针是小而精,做了十多年一直还是五百多学生。我们学校两年前刚刚开始招收小学一年级学生。这时我女儿刚好6岁,所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上学。这一年我们准备招30个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发招生正式通告,仅是靠家长之间的口传,就先后有200多家庭来报名。我们有一些名额要留给使馆和商社就职的外国家庭的孩子,剩下的中国学生名额不多,争夺就更激烈了。学校通过面试筛选学生,老师让孩子们分组做游戏,看看孩子的行为规范怎样。有些孩子说脏话、推搡别的小朋友抢玩具,就不能收了。

     我自己是“70后”,而我女儿很多同学的家长是“80后”。我感觉这一代家长更看重个体的自由,不希望孩子再回到自己成长起来的环境中。他们觉得:我们父母好不容易把孩子的视野打开了,如果送进传统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收紧了,那不是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教育理念吗?

     这批家长给孩子选了比较自由的、呵护个性的幼儿园。我女儿上了一所有特色的私立幼儿园,这所幼儿园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成为有感受力的人,成为个性化的人。我女儿同学的家长们,有些为了孩子能上这个幼儿园,不惜搬家,甚至有一些家长是从外地带着孩子来上幼儿园的。现在的家长,跟我们父母那辈人真是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希望把孩子刻意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而是看重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害怕社会磨平了孩子的特点。

     我参加教育论坛时大家总是在讨论,中式教育的不足是什么。我觉得简而言之,传统教育学校人太多,如果不以班级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很难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国际学校班额少,学业上不追求标准答案。因材施教不敢说,但尊重学生个体可以实现。

     可是真要说到一个人是否成功,很难说是某种教育体制能保证的。莫言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也谈不上受过多么好的教育,他还得了诺贝尔奖呢。可是具体到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又觉得不能放松。

    

     这批家长既然选择了尊重孩子个性的特殊幼儿园,那很多人就认为,不能把孩子送进传统学校了,不然头几年对孩子个性的呵护都白费了。比如在我女儿读过的幼儿园,孩子们会跟着老师去露营两三天,这么点小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跟着。这样的孩子如果进传统学校,多数会属于调皮捣蛋的,老师也不会喜欢。我做留学顾问多年,现在又到学校工作,接触过各种类型的学生,判断一般比较准。我女儿其实是那种最适合读公立学校的孩子,性格比较乖巧,听大人的话,学习能力不错。但读幼儿园使她改变了不少,跟着孩子们爬树、爬山,性格变野了,再让她回公立学校那样排排坐,有可能就坐不住了,所以索性我们就直接读国际小学了。

     中国家长的矛盾

     其实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很矛盾的,现在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给孩子发展各种特长。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曾举办一个活动,想从我们学校选中国籍的初中学生参加。我观摩他们的选拔活动时,发现现在的孩子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跳舞唱歌都不算特长了,那些拉琴的基本都有一摞证书。有一个男生擅长英文辩论和演讲,不管你出什么样的话题,他能在三十秒内总结出一段个人看法,滔滔不绝地用英文表达出来。

    

     可是您要说家长们很重视孩子发展特长把,又有不少家长怕孩子把特长当真了。我们有个11年级的女生从小练唱歌,擅长表演,出了校门是最牛的青少年合唱团体的领唱。她想去美国学现代音乐,她的家长又不干了,觉得以后不好找工作。我想起最近看的一篇网上挺火的文章,说我们这一代人学工程和经济,是为了让下一代人去学习历史和艺术。但是对不少家长来说,自家孩子真要把历史和艺术当饭吃,家长又觉得不值当了。

     我去美国访学的时候,碰到波特兰的一个私立名校的校长,闲聊之后得知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在当兵,另外两个当农民。他觉得孩子愿意怎样谋生都很正常,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家长这么狠心把14、15岁的孩子就送到他的学校来留学。校长的孩子务农了,这要是在中国人的观点里,就会认为你这个家长不合格,没有把孩子给培养出来。这位校长跟我说,他接触中国学生和家长多了后,从开始不接受,慢慢觉得中国人这样看重孩子的教育还是挺不错的,只是他和很多西方家长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和决心,将如此多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其中。他们觉得养育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是中国多数家长,做不到不为孩子付出全部啊。

    

     现在家长为了孩子学英语,真的是花了好多钱。一个暑假花几万给孩子补习英语,一点也不奇怪。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找一对一辅导,外国老师教,一小时就得花费1500元人民币,一个下午家长的5000元就没了。一些读公立学校的孩子,家长让他们补习英语时弥补心更强,砸钱更多。我碰到过一个公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英语确实很好,一点不逊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跟家长一聊,北京叫得上名儿的英语培训机构,就没有这个家庭没上过的。一些学生的英语好,在某种程度上是家长砸钱给砸出来的。

     但是就英文应用能力而言,在补习班学出来的,和在国际学校学出来的,还是很不一样。这根本不是拿个什么等级证书就能衡量的东西,国际学校除了英文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要是读国际学校就为学个英语,那才是买椟还珠呢。不是加几个老外讲讲英语课就算国际学校了,国际学校首选必须有真正的国际课程项目,IB为什么现在受中国知识阶层家庭的追捧?因为它是146个国家里几千所学校的孩子都同步在学的国际课程,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企业都喜欢IB学生。

     家长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国际学校,既要考虑自家经济水平,也要了解到:读国际学校的孩子可能没有国内学籍,等于丧失了回归传统教育的机会。而且,国际学校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一味实行宽松教育。可能吗?追求给孩子极致的自由您就在家学习,不管什么学校都是讲规矩的地方,国际学校很多方面的规矩比传统教育还要严格得多。

     国际礼仪和自我约束力是从小学一年级就会开始抓的,师生平等的大氛围会有利于社交素养和自律感的建立。没有规矩和散漫无礼的小朋友,国际小学是肯定不会接受的,学习过程中确实无法融入的小朋友有可能中途被建议离开。国际学校和西方的大学一样,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淘汰率是很高的。

     那些被国际学校淘汰的学生,他们又很难回到传统教育体制中去,出路也只有低龄留学一条。低龄留学对学生考验就更大,现在是走的越来越多,同时被国外中学劝退回来的也越来越多,多数回流的小留学生会选择沉默。有的孩子再回到国内补习,准备补一两年再出去,但有的孩子走这条路就是走得很艰难。就算考上美国不错的大学,中国学生的淘汰率也不低,所以家长们其实也不要盲目推崇西式教育,西式教育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今后更能适应国外教育,很早就把孩子送出国。我觉得低领留学适合内心强大、外在自控能力强的孩子,不然很多海外高中大陆孩子扎堆,比富、逃课、谈恋爱、打游戏……有些是富二代,家里有钱,孩子也不愁出路,那另当别论。但是工薪阶层的孩子进入这种圈子,那整个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很小了。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出路在于好好学习,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所以在越来越多家长推崇国际教育的今天,我觉得家长们应该明白,西式教育并不等于完全的宽松,也不等于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出路。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