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录 | 那些年我追过的时尚剧(二)
2016/5/2 三联生活周刊

“世界上有那么多出色的未婚女性,却没有一个出色的未婚男性。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1998-2004
《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我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Sex and the City (SATC) 》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如果不是在纽约回来的飞机上,邻座提起,“我记得那说的是十年前的事儿。”这才开启了它的时间封印。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恐怕没有那部时装剧,比《SATC》更“现象级”。《Sex and the City》首季播出是在1998年,到第六季结束,已是2004年,完美的跨了一个世纪。与《老友记》一样,它也是“远古美剧党”的集体回忆——那是追剧还得用DVD 的时代。

在我的脑海中,《SATC》似乎从来也没有结束过。它就像是浸泡在培养皿里,一直保持着鲜活的样子。它总是在不停的被提起,不停的出现在工作之中——实际上,即使在现在,它依然不时出现在我的朋友圈里(好吧,这或许暴露了我朋友圈的年龄)。这不仅是追剧或穿衣层面上的,而是作为一种参照,与日常联系在一起。
这是为什么呢?——这部十年前看来有些浮夸、狗血与做作的美国肥皂剧,慢慢与我们的生活贴近了。
比方说,第一季第一集,专栏作家CARRIE 站在邮筒边,开宗明义的说明了她专栏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出色的未婚女性,却找不到一个出色的未婚男性呢?



真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时间过去了18年,从美国到中国,依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现在,我能在生活中,找到在画廊工作的Charlotte——只是不像她那样不识人间疾苦;有像MIRANDA一样的律师金领——作为一个母亲,甚至比米兰达奉献得更多;还有许多从事公关工作的姑娘——尽管在性格上她们大多不是SAMANTHA;以及更多的,像CARRIE一样的,卖文为生的人——然而,在中国现今的环境下,仅靠一个专栏的稿酬,是无法过上买MANOLO BLAHNIK、穿DOCLE&GABANNA的生活的。

从一开播,《SATC》就被诟病为“女权主义爆棚”与“物质主义”。四个三十几岁的单身女性,性格各异,在纽约这个花花世界里,试图像男性一样掌握生活。她们会说出这样的台词:“man is new black 。” 她们总是令女观众喜欢,让(直)男观众厌烦——可这又怎样呢,戏中的女人与看戏的女人,只会回应一个白眼。


她们对于婚姻与恋爱,有着各自不同的脚步。但总体上,她们对于婚姻持肯定态度。她们享受生活,但并不排斥婚姻,只是,不会匆忙到自乱阵脚。“不结婚”这个选项,只会出现在日剧和法国电影里。

她们遇到的问题,与我们是相似的:爱情、友情、金钱、家庭、事业、衰老、孤独……她们看起来个性张扬,却也并非前卫到可以无视社会的规定性动作。但至少,她们在回应这些问题的时候,保持了漂亮的姿态。


几年之前,我采访了《SATC》的造型师帕特里夏·菲尔德—— 她是真正的造型师偶像,除了《欲望都市》,还一手打造了《穿普拉达的女王》、《丑女贝蒂》、《开司米黑手党》、《购物狂日记》……即使到现在,她的很多造型,看起来依然毫不过时。在时装探讨之外,她说了一句话:“中国很像年轻时候的美国。”

德莱塞式社会图景从未消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大抵相似。资本的魅影,化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成功主义与拜金主义。人们一方面对这些注定无人幸福的社会价值观骂骂咧咧,一方面更加积极的投身到这场金钱与地位的追逐战之中。而时尚,只不过这场阶级攻防战中,最简单直白的社会表情。

这或许是为什么,十年之后,我对于《欲望都市》里的女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我能理解CARRIE 对于时装的迷恋,理解她希望从一双鞋、一条裙子上获得力量的小心思。然而,就像她的造型师帕特里夏·菲尔德说的那样:这招能否奏效,最终取决于自我体验和自我意识。
“一条裙子改变不了她的生活,一枚钻戒也改变不了。能改变生活的是自身,不是裙子。”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