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进行时 | 瘦身文化的阴影:他们为什么得了进食障碍?
2016/5/8 三联生活周刊
当同事告诉我要做一期有关减肥的封面专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去年已经做过一期有关健身的封面专题《身体即精神:不止于健康的运动新浪潮》,为什么这次还要做一期减肥专题?我记得那是去年5月底,我也曾参加了最初健身专题的小组准备,主编李大人先是把我们6、7名记者撒网式地发出去了解城市中的各种健身房和健身达人,第二周再具体开会讨论最后的封面主题方向。最终由于突发了东方之星长江游轮倾覆事件,我被紧急安排去现场报道,而没有参与健身封面专题的写作。

那期杂志同事们写得很好。提出了现代身体塑造的起源是身体羞耻感减弱的概念,在新技术的社交环境里,身体成为身份不可替代的标志。同事们从古希腊罗马身体定义一直写到现在流行的“马甲线”,思绪穿梭在健身房和互联网社交之间,认为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身体成了资本和消费品,“自我呈现”成了身体的核心,“马甲线”是勤奋、坚强意志和自我控制的表现。我的母亲还因这期杂志爱上了健身,50多岁的人每天热情高涨地去健身房锻炼,瑜伽、普拉提、私教课,成了我们家附近健身房的小红人,也已经修得“马甲线”。

这次要写减肥封面专题,一开始我并不知道每位参与这个专题的同事都分到了什么题目,我分到的任务是让我写写进食障碍。
我之前根本不了解进食障碍,也不知道它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两种。我只是听说一些极端的人为了减肥没了食欲,或者欧美一些大明星,心理压力大,会吃得很多或者很少。我去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住院部进食障碍病房,进食障碍单病种病房在全国也属唯一一家,主任医师李雪霓在这里工作已经十年了,而当初把她招进来的张大荣更是国内进食障碍最初研究者。

在病房里,我看到的是一群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小女孩,因为害怕变胖而节食或者暴食再催吐,个个瘦骨嶙峋,脸颊凹陷,薄薄的短袖T恤露出她们特别瘦弱的胳膊,腿上则穿着住院专用的宽松条纹裤。正好赶上午饭时间,我看到护工们将一盘盘装满饭菜的铝制餐盘摆在住院的小女孩身前,所有女孩在十几名护工和一名护士的监督下吃饭,整个餐厅里特别安静,只有筷子碰触餐盘的声音。她们吃的是炒笋片、炒圆白菜和米饭,整个氛围很压抑。作为记者,我本应在此时仔细观察每名患者吃饭时的具体动作、神态、表情,但在那种环境下,我不敢抬头去刻意观察她们,我感到一种对吃、对身材的强烈耻辱感,我为她们感到耻辱,也怕她们在我的眼神中发现这种耻辱感。

李雪霓告诉我,这些女孩都是因为怕“胖“而产生厌食,而她们因为年纪轻,很容易对于身体“瘦”的认知出现偏差,导致她们不断减肥,体重早已降到健康状况范围以下,进而引起体内各个器官以及激素分泌的紊乱,更有甚者引起精神分裂、抑郁症等并发症,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看着这些女孩,我很难过。她们为什么会得上这种病?这都是因为谁?
我原以为减肥都会是件好事情。
后来我了解到,进食障碍是一种病因很复杂的精神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冲突是导致尽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吃是人的本能,但如果一个人将最本能的部分当做一种表达潜在冲突的方式,生命就会面临挑战。具有自卑、拘谨、强迫人格和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更易发生进食障碍,这种人过度关注体形和体重,并以此判断自我价值的人。当人们将原始的冲动更多停留在身体时,身体成了世界的中心,外部思想以及符号秩序逐渐丧失了其固有价值。

我意识到,减肥瘦身文化存在着巨大的阴影,也意识到了此次封面专题的用意。
回望,都市化与现代化推动着社会变迁,我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在变得越来越胖,但以瘦为美正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甚至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倾向。体重作为一种权力和控制的象征表现,是人们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克服不确定感给人内心带来恐惧的“武器”。现代社会中,女人在选择理想体型和身体形象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

大众媒体推崇苗条唯美的理想标准,社会将美容美体产品商品化,加剧着人们对肥胖的极度恐惧。网络和媒体上狂轰滥炸的广告传递的信息是,身材丰满等于自我控制不佳,在男性眼中不受欢迎,塑造价值成了这场文化运动的核心因果元素。于是健身房成了最新的风尚,“你瘦了”成了姑娘们相互打招呼时最恭维的用语。众人眼中,瘦意味着节制,意味着精致,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胖是有原罪的,意味着沉溺、放纵、低端。瘦似乎成了普世价值,在比自己更胖的人面前,人们往往会产生莫名的强大优越感。
去年我们推出了关于健身的封面专题《身体即精神》,如今我们将视线转向身体的另一个侧面,尝试去全面理解当今社会的减肥瘦身文化。为什么减肥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什么有人减肥运动效果不好?食欲为什么难控制?减肥手术又是什么样的?人类对自己身材的关注和控制是否存在认知上的错误?进食障碍患者是如何从减肥转向厌食的?瘦何以成为身份阶级和道德的化身?肥胖又是如何被污名化的?消费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高热量工业化食品和减肥产品并存的现象?本刊下期杂志封面专题,希望能为您呈现一个完整全面的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