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楼市和汇市, “权威人士”怎么看?
2016/5/10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一年之内,神秘的“权威人士”三度在人民日报发声,第一次是去年5月,权威人士“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今年1月,权威人士“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次则是“开局首季问大势”。和前两次相比,这一次权威人士的谈话更加全面也更有针对性,尤其是专门详细谈及了股市、楼市和汇市,这在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股市、楼市和汇市一向是中国人最主流的资产配置方式,毫不夸张的说,权威人士此次罕见的论述这三大资产,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国人的财富涨跌。

权威人士明确表示股市、汇市和楼市的政策取向是“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如果从股市来看,这段话其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去年上半年的一轮大牛市,当时市场就是鼓吹“国家牛市”的概念,认为只有来一轮牛市才能拯救中国经济,对股市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和期待。最终的结果就是股市在半年内翻番,然后又迎来史无前例的暴跌,大量投资者被深度套牢,迄今难以解套。权威人士的表态显然是否定了“国家牛市”这个概念,也算是对去年股灾最高级别的盖棺论定。

权威人士强调,让股市回归到自身的功能定位,尊重其发展规模,这其实是在剥离中国股市长期以来的“政策市”外衣。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点鲜明,指数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者的第一反应就是等待政府出手干预,这就使得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被政策左右和扭曲,而不是由其内在规律决定。这一次权威人士表示要尊重其发展规律,显然是痛下决心,要改变股市的“政策市”特点,同时也避免政府对股市承担过多的隐性担保责任,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出现非常状况,政府将不再干预指数的涨跌,更多由市场自身来决定其走势。
虽然从长期来看,股市回归功能定位原本是其应有之义,但是对于习惯了政策市护航的中国投资者而言,短时间内可能会有所不适应,对于股市也会形成一定的压力,加之权威人士再次强调反对大水漫灌式刺激,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就要真正稳健”,对于资金推动型的A股市场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近期股市的连续下跌,已经体现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开始出现变化。过去一年以来,权威人士3次公开现身,每一次都给股市带来了调整压力,去年5月份首次现身,中国股市很快就见顶回落,并且在6月份迎来股灾爆发,今年1月份第二次发声,股市再度迎来一轮大幅下跌。
权威人士同时也对股市释放出了长期利好的消息。认为“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这些都是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最为缺乏的制度建设,如果能够落实将对股市形成长期利好,但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远水永远难解近渴,市场总是更看重眼前的影响。

权威人士对楼市的看法是: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权威人士关于楼市的看法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住房要回归其居住属性,减少其投资属性,“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第二层含义是房地产应该如何去库存,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是通过加杠杆。
今年年初以来,一线楼市突然进入高烧模式,并且迅速传导至二线城市,权威人士在此时对楼市表态,表明其对于今年楼市的火热模式并不认可。由于当前中国楼市的高库存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一、二线楼市的火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一季度的中国经济,但从更长远来看,对于解决全国性的库存并无太大益处,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难以持续,或许正因为如此,尽管今年一季度经济有所回暖,权威人士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并没有盲目乐观,对于未来经济走势做出了L型的判断,而非U型或者V型。
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房地产调控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一线楼市的火热除了供需关系的决定因素外,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各种杠杆推动,而权威人士的此次讲话中,对于杠杆经济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排斥,“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存在于各个层面,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杠杆存在,从楼市来看,未来部分过热的一线楼市有可能会逐渐去杠杆,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都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而高库存的重灾区三、四线城市尚没有太大的杠杆压力,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不足以吸引足够的购房者所致,农民市民化所需要解决的就业、养老和医疗等问题依然是新型城镇化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也将直接决定未来三、四线楼市去库存的程度。

在资产荒时代,除了股市和楼市之外,汇市越来越成为高净值人士资产配置的主要品种。不过,过去一年时间来,人民币汇率走势一波三折,让国内很多高净值人士对于是否应该换购美元也是左右为难。
权威人士对于汇市的看法是: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权威人士对汇市的表态有些类似股市,都是要回归基本功能,涨跌更多由市场决定。
去年8月份到今年年初是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时期,一方面中国央行在去年8月份主动启动汇改,加之美国退出量化宽松之后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在今年年初创下4年来的新低。不过从1月中旬以来,人民币一改贬值的走势,重新开始走出升值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市场恶意做空人民币的风头太盛,一度甚至有中国外汇储备耗尽之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主动出手护盘,痛击了人民币空头。现在可算是人民币汇率进入第三个阶段,国际空头的力量消退,加之美联储暂缓加息,人民币开始重新进入双向浮动的时期。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真实的美元需求,换购美元可能短期之内依然不是上上之选。虽然从长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但从短期来看,美联储暂缓加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释放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而中国央行在狙击了人民币空头之后,自信心也大为增强,可以放手让市场更多来决定人民币汇率,预计短期之内人民币单边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不大,双向浮动可能成为常态。其次,即使出于规避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换购美元,但目前市场上其实并没有太好的美元理财产品,2%左右的美元理财收益率,和目前国内理财市场的收益率还是有一定差距,二者的差距可能还不足以覆盖人民币贬值的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与阿列克谢耶维奇面对面:苏维埃人的「二手时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