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为什么那么难?
2016/5/11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又到了五月不减肥,六月、七月、八月……徒伤悲的时候。

     对大多数人而言,减肥不是一件易事,挥汗如雨和忍饥挨饿也不一定能带来预期的效果。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变胖,一定是吃得多,动得少,摄入大于消耗。这几乎是医学界的通识,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为什么就那么难?为什么有那么多节食、运动减肥失败的人?

    

     我们说一个关于桑德拉·阿莫特(Sandra Aamodt)的故事。

     阿莫特是美国的一位神经科学家,之前是《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主编,2015年写了一本叫《为什么节食让你变胖》的书。从13岁开始,她几乎每年都要减重十几斤,然后又反弹。20多岁时,依靠最严格的饮食,她一度减到110斤,比正常体重低25斤。然后她很不明智地想减得更多,但是卡住了。每天的极低热卡饮食(不超过800千卡),加上每天早晨在健身房锻炼一个小时,结果是数月后并没有瘦下来一两。当她放弃减重,试图保持体重时,体重又回升了。后来,她非常详细地研究了“减肥为什么这么难”这个问题,阅读了上百个关于大脑如何和减肥进行对抗的研究,终于改变了自己30年来对体重的认识。

     有一个叫做体重“调定点”的学说可以部分解释这个问题。这个学说认为,你的大脑对体重有自己的看法,它会努力把身体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值,这就是你的体重调定点。它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4.5~6.8公斤的体重范围。调定点的范围因人而异,由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确定。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在这个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体重,但是如果想让体重稳定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某个数值就非常困难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重在调定点上时,能保持更高效的体能和更稳定的乐观情绪。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华盛顿奥尔小学的孩子们一起运动

     大脑的体重调节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它根本不管你是否认同它制定的体重。如果你从150斤减到120斤,大脑会理所当然地宣布进入饥饿警戒状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让体重恢复到正常值。如果体重低于调定点,为了达到返回调定点的目标,你的身体开始新陈代谢减慢,试图节约能源,努力更有效地利用卡路里。

     这种大脑反应是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实现和难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战胜肥胖的人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5年里反弹,甚至有报告称:“2002年,2.31亿欧洲人试图以某种形式的饮食来减肥,只有1%的人实现永久减肥。”

     那么,为什么体重调定点上去容易下来难?俗话说,胖来如山倒,胖去如抽丝。“体重肯定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因为人类的祖先或者说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长期面临的都是食物匮乏的局面,基于这个现状,所有动物都有的本能就是,第一,会很敏感地感觉到饿,饿了就会吃;第二,有吃的就会尽可能多吃,以保持能量储备。”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他写了一系列关于减肥的文章。

    

     西班牙马德里街头品尝甜食的人们

     这就是有名的“节俭基因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自远古至不远的过去,因食物的来源十分不稳定且无法长期保存食物,一直处于饥饿的威胁下。在那些年代,人类为了尽量使体内聚积能量,往往一旦获得食物,每个个体都尽可能多地食用食物,为可能接踵而来的食物匮乏做好准备。在经历了反复的饥荒选择后,那些具有生存优势的个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而缺少“节俭基因”的人难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惨遭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人们大都具有了这种基因。

     这个假说最早被用来解释糖尿病,后来又发展成解释肥胖等其他代谢问题,虽然一经提出就引发很多批评,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大量的拥趸,也没有更好的理论取代它。

     从根本上,肥胖可以被视为人类生物本能与现代生活相矛盾的产物:在过去200万年食物紧缺的环境中优胜劣汰脱颖而出的人类基因,在工业社会物质极大丰富面前无所适从。正因为如此,肥胖远非属于一个医学范畴的问题,与整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紧密联系。

    

     人类基因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能量饮食

     与我们的自然本能进行对抗,后果往往很严重。刻意加强食欲,可能会导致肥胖症;刻意减少食欲,可能会导致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暴食症。进食障碍是很麻烦的疾病,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多半是年轻的女性。有一个厌食症患者的故事,她从青春期开始节食,逐渐得了厌食症,疾病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她看了很多书,认真地了解了这个问题,甚至考了心理咨询师,发誓如果有一天自己彻底走出来,要帮助更多的人。但是她的饮食依然没有恢复正常,仍然在暴食节食中打转,她反复问自己甚至恨自己:为什么不能知行合一?

    

     患有厌食症的女性。因为惧怕肥胖,一些人步入减肥误区,由心理而生理患上疾病

     我们先来看节食的问题。诸多研究表明,长期来看节食会导致体重增加。首先,节食会导致压力。限制热量会让身体产生压力荷尔蒙,作用于脂肪细胞,增加腹部脂肪。第二,体重焦虑和节食能预测之后的暴饮暴食。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早期标榜自己节食的女孩,在接下来的4年里更可能超重;经常节食的少女,两年后暴饮暴食的可能性是不节食少女的12倍。

     就像研究预测的那样,因为反复节食,阿莫特最终患上了暴食症。在研究生阶段她的压力很大,开始暴饮暴食,半夜3点钟还要吃完一罐冰淇淋或者一盒黄油沙丁鱼。当时她很害怕,觉得自己失控了。后来她终于知道,暴饮暴食是常见的哺乳动物对饥饿的正常反应。

    

     24岁的厌食症患者克洛伊(左)在法国巴黎的安诺尔援助中心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

     反复的食物剥夺会改变大脑中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变化,这些神经递质能影响动物大脑的奖赏机制,增加它们觅食的动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暴饮暴食,特别是当节食停止之后,大脑的变化能持续很久,这也是为什么厌食症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却难以改正行为的原因。你在对抗你的大脑,它比你的意志力强大无数倍。

     “长期节食者更容易因为情绪而进食。当节食者长期忽视他们的饥饿感,终于耗尽他们的意志力,他们会吃得过多,因为所有这些原因,导致体重增加。”阿莫特掌握的知识,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食物和身体的态度,最终放弃了节食,用了约一年时间来学会和食物和平相处。她建议关注饥饿和吃饱的信号,重新学习依靠大脑的体重调节系统下达的命令来进食。“让你的饥饿感决定你什么时候要吃,允许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然后找到让身体感到舒服的量。坐下来,专心而有规律地进食,在开始进食和停止的时候,想一想你的身体有何感受。”根据个人的体重调定点,专注饮食可能会减轻体重也可能不会,但是你会更快乐。

    

     《弗拉门戈》(哥伦比亚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

     除此之外,阿莫特还有一个建议,运动对减轻体重更有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很多研究节食的学者认为,运动会更有效;而很多研究运动减肥的学者认为,节食会更有效。由此可见,肥胖和减肥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现象,我们对它的认识如盲人摸象,每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只摸到了一条象腿,大象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事实上,对很多人而言运动也不是很有效。第一,经常运动并不容易保持;第二,还要面临多动多吃的困境,运动消耗的能量不经意地就吃回去了。锻炼消耗的热量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少,比如说慢跑30分钟可能会燃烧300千卡的热量,吃一个小馒头加一瓶果粒橙就等于白忙活了。

    

     法国米卢兹肥胖诊所的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前后都必须在理疗师的指导下锻炼

     我们采访了数名和减肥有关的医生,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普外科等科室,他们都很注重体型,没有人身体质量指数(BMI)超标,有些人也并不是体育爱好者,甚至还比较“贪吃”。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涛因为感觉专门锻炼比较难,所以选择了快走这种方式,隔几天就走上1.5万步,间隔的天数根据工作忙碌程度灵活安排,走完通过APP发布到微信朋友圈上。4年来,他的腰围、BMI都从超标降低到正常标准,偏高的血压、血脂以及脂肪肝也消失了。“我为什么要锻炼呢,说实话是因为我贪吃,运动完就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就没有负罪感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减肥门诊的内分泌科医生袁振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营养学知识,知道自己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吃多少合适。她不用掏出计算器计算卡路里,心里也清楚大致摄入了多少热量和营养。如果某一阶段体重略有上升或者下降,她会及时把体重调整到正常范围内。“既然变胖就很难变瘦,不如一开始就控制自己不要发胖,体重管理是一生要持续的课题。”

    

     加工食品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卡路里

     控制食欲、管理生活方式在食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将成为一个长期、持久的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意志品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或许以后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在父母的帮助下管理体重,学会什么样的运动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摄入和体重范围是合理的。用王立铭的话来说,“以后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成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

     我们做这期杂志,并不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份减肥指南,或许也不能让你腰围减少一寸,更不会向某些时尚媒体宣称的那样,“你不对自己狠,肥都减不掉,这辈子还能干什么?”我们承认,这个社会对丑、对胖、对矮都有偏见,但是你也要明白,和自己做斗争的结果有可能是好的,更有可能是坏的。关于肥胖和减肥,你了解的越多,越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减肥的传说与真相:我们为什么会变胖(徐菁菁)

     减肥为什么那么难?(曹玲)

     减肥手术,体重终结者?(曹玲)

     从麻黄碱到氯卡色林,一部减肥药通史(王立铭)

     与脂肪为敌(徐菁菁)

     我一定要像轮子上的小白鼠那样跑个不停?(洪都拉斯地毯、徐菁菁)

     进食障碍:减肥与完美身材之暗影(张星云)

     为艺术而减肥(薛巍)

     | 社会 |

     生态:在山西寻找野生华北豹(刘敏)

     教育:中英教育,一位老师的经历与比较(吴琪)

     | 专题报道 |

     中国车市风向标(李三)

     《权力的游戏》的想象力(张月寒)

     伊万·瑞恩:如何刷新变态的底线?(程磊)

     | 经济 |

     市场分析:“营改增”最后攻坚(谢九)

     收藏:罗森夫妇(李晶晶)

     | 文化 |

     艺术:“绘画者”张晓刚(曾焱)

     艺术:我不适合艺术圈的成功学——专访张晓刚(曾焱)

     音乐:郑京和:“自己的声音”(周翔)

     旅游与地理:匈牙利故事(袁越)

     旅游与地理:在特拉维夫玩耍,在耶路撒冷祈祷(何潇)

     设计:晕眩的迷彩(钟和晏)

     思想:语言对人类的意义(薛巍)

     书评:阴暗美学(刘晨)

     书与人:谁是《怪房客》?(孙若茜)

     | 专栏 |

     邢海洋:资本占领电线杆

     袁越:基础代谢与减肥反弹

     张斌:成功了,那就好好说说一路艰辛

     宋晓军:特朗普与国会某种默契?

     朱伟:刘心武:更自由扇动文学的翅膀(1)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减肥的传说与真相:我们为什么会变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