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召集 | 走近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6/5/19 三联生活周刊
“谁是斯维特拉娜·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
即使是在这位白俄罗斯女作家获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整整7个月之后,许多中国读者对她的名字和作品依然感到陌生。的确,67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在31年间里叙述的主题和惯用的文体与我们仿佛有些距离:基于口述的纪实文学,战争与牺牲,自由与奴役,“冷战”,切尔诺贝利……在这个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激越而躁动的变化的时代,读懂一位沉浸在往事之中的苏联作家的作品似乎有些艰难。

今年4月,《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前往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三国,实地找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思想和创作轨迹。我们往返于白俄罗斯的城市和乡村之间,探访女作家曾经定居和工作过的处所,倾听人们关于她的各不相同的回忆。我们前往已成废墟的乌克兰小城普里皮亚季,在她曾经饱含感情地描写过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地,回想20多年前作家创作《切尔诺贝利的祷告》的历程。我们前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俄罗斯—苏联文学的历史谱系中,寻找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的思想渊源之由来,以及她的作品在这条汹涌大河中的位置。这些见闻,被汇集在2016年第19期杂志的封面故事中。

但我们仍希望从更宏观的视野来探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之于当代世界的意义。她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何独特魅力?后“冷战”时代俄罗斯政治的演化为何没有遵循理想主义者们当初的设想?她那独特的口述纪实文体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乃至她的前辈相比个性何在?唯有从历史、政治、文学的三重维度解析女作家的创作意旨和笔下丘壑,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三位嘉宾各自进入她的作品的方向。


邱华栋
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曾任《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现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北京时间”系列(《白昼的喘息》、《正午的供词》、《花儿与黎明》、《教授的黄昏》)、《夏天的禁忌》、《夜晚的诺言》、《骑飞鱼的人》、《单筒望远镜》,中短篇小说集《黑暗河流上的闪光》、《把我捆住》,散文集《绝色喀纳斯》,书评集《和大师一起生活》,建筑评论集《城市漫步》,诗集《花朵与岩石》等。多部作品被译成法文、德文、日文、韩文、英文、越南文等。

刘怡
《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笔,第一位采访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中国记者。长期从事国际政治和军事史研究,著有三卷本《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合著)、《现代航母发展史》、《纳粹德国军人抵抗运动史话》等作品,并为《现代舰船》、《南风窗》、《国家人文历史》等刊物撰稿多年。

李菁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资深记者。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30周年之际亲身探访现场。
参与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页面,提交报名表。
系统审核通过后,以报名成功后生成的二维码为入场凭证。
票价:50元
人数:300人
时间:5月22日14:30-16:30
电话:010-84681076
地点:北京·光华路9号 SOHO2 3Q 南二门活动大厅(地铁10号线 金台夕照 下(正西方向)
路线参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