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茶会·佳茗四道品读武夷山
2016/5/20 三联生活周刊

上周的阅读汇我们也特地邀请到两位武夷山茶人——正在奋战茶季的杨丰和闫翼峰,为大家分享了何为“好茶之道”。

杨 丰
武夷山脉茶的超级藏家
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首先,做茶这件事情很耗工夫,“工夫”两个字是我们本土茶人意愿的表现,是舍得花时间与精力的精神。其次,对好茶的评价因人而异,合意的即为好茶。

杨丰解释白茶,有一套拟人化的吐纳理论。他认为制茶空间需要阳光充足且足够通风。这样的地方,茶青会完成自然萎凋的过程。白天温度高,茶青迅速失水,变蔫。到了夜间,温度降低,空气中湿度增加,叶子又恢复些许生机。如此反复,就像人的呼吸吐纳,叶片内物质进行充分的化合反应,茶叶内在化合物质成型,萎凋结束;最后再进行干燥,白茶的初制过程就完成了。干燥过程中,如遇晴天则生晒,雨天则碳焙。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称:“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

杨丰一直把政和白茶的制作、传承、创新和推广,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行动。他尊崇历史、尊崇传统。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他在政和前辈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严格按照政和白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流程,从选青、采摘、萎凋、拣剔、干燥等等各个环节一脉相承,精益求精,容不得丝毫的走样。所以政和白茶味正纯粹,悠然绵长,亦是传承正道的自然结果。
闫翼峰
武夷岩茶爱好者
金骏眉红茶创制人之一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做茶是很苦的,但也会很快乐。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收获好茶,真正理解茶。通过认真去做茶,会发现茶是从没味做到有味的过程,而喝茶则是从有味喝到没味。做完了发现,这个味道在你做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又消失了,它不是固定的,这是一种享受。每年做茶,都是一次赌博。今年做的好茶,但明年可能不好,为什么?每年天气不一样,产区的环境可能发生变化了,茶树发生变异了,采摘的标准不一样了。每年都不一样,所以做茶没有一辈子都做好茶的。

(图中:从左至右 杨丰、闫翼峰)
他们问我什么是好茶?我说好好做的就是好茶。每年都会去实验这么长时间,才发现做茶的人真的可爱。
活动现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