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录 | 最初不让你痛苦的,总会很快弃你而去
2016/5/30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在这一点上,鞋子与人是相似的。

法国作家迪迪尔·范·考委拉尔,在一本书里写到与演员菲利普·诺瓦雷(Philippe Noiret)的一次谈话。他们在讨论将其小说搬上屏幕的问题。小说主人公是一名退休音乐剧演员,为了更受欢迎,他在一群年轻戏剧爱好者面前,假扮一名前卫电影导演。
“当我穿着一双好鞋骑马,我的马就和平时不一样了。” 菲利普·诺瓦雷说,旋即补充道:“不过,也许是我自己变得不一样了。”

法国演员菲利普·诺瓦雷
这句话让作家明白了这双鞋与小说主人公的共通之处。“一双鞋,对我们的行为,乃至性格会发生影响。我们的对话者,有时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但马匹却能察觉到。”迪迪尔·范·考委拉尔说。

鞋履是反映我们个性的镜子,或者说,是我们希望赋予自己形象的载体。它们既可以是灵魂的映射,也可以是视力的矫正镜,是一种对诚意欺骗和双重个性的助力。对于法国诗人让·谷克多(Jean Cocteau)所看重的“真实谎言”,鞋履是一种武装。

我记得在巴黎玛德琳娜广场一家高级制鞋店里看到的一件事。这个制鞋品牌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地位,法国总统的皮鞋、共和国护卫队和国家宪兵队的军靴都是他们制作的。店里有许多被定下来的鞋子,其中一排钱款尚未结清。店员告诉我,这些是来巴黎的非洲青年定下的。他们希望在离开法国之前,带回一双,因为价格昂贵,只能先付定金。为了这双衣锦还乡的“面子”,他们甘愿省吃俭用。

这段轶闻让我想起劳伦斯·奥利弗的名言:“我的角色,从鞋子开始。”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便被教育说,看一个人的衣着——尤其是男性——要先看他的鞋。从制鞋者那里,我了解到,判断一双鞋的好坏,应该先看它的鞋底。真正的品质,体现在看不见的地方。人如此,物亦如此。


早些时候,我去了法国中部的里摩日,那里有一个古老的鞣革工坊。爱马仕、路易威登、威士顿等一众奢侈品牌的鞋底面料都是这个老手工坊制作的。这是欧洲所剩无几的几个、至今还运用古法鞣革的工坊。从牛原皮进入鞣革厂,到最后“出关”,成为一张合格的鞋底皮,需要一年多时间。在这个山间工坊里,许多人工作了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如果算上他们的父辈),只是为了生产一张被人们踩在鞋底的皮。看到他们,我感到脚上的鞋是值得尊重的。


对待旧物的态度,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这便是为什么,英国王室总是一件物品使用多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物品的精良:品质不佳的物件,无法维持这么久的时间。得体的使用旧物,比在第一时间用上当季新品,显得更为高贵。因此,许多人宁愿从巴黎跑上几千公里,去换一个鞋底,只是为了让脚上的鞋子穿得更久一些。


在你抬起脚的不经意之间,鞋底已经透露了许多信息。一双质量上乘的手工皮鞋,有着不同于流水线制作的鞋底,明眼人一眼便能辨别;而一双“返回”过工坊进行过修理、换底或重新染色的皮鞋,会被打上独特的标志。在欧洲绅士的眼中,鞋子的价值因此更高。鞋子拥有者对此感到自豪,就像是老兵看待自己身上的勋章和伤痕一样。

每一双好鞋,都有它的脾气。比方说,它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让你感到舒服,它也许会磨破你的脚,让你感到疼痛。它还需要得到细心的呵护,在走了一天之后,它需要得到休息,这样才能保持其形态和生命。然而,在相处了一定时间之后,它会变得知情达意,妥帖适脚。

如果你愿意将物品看作一件有生命的东西,会发现它们与人有着方方面面的相似。法国剧作家萨卡·吉特里(Sacha Guitry)说:“鞋子就和女人一样,那些起初没有带给你痛苦的,总会很快就弃你而去。”而真正的好物件,会陪你岁月久长。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