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他为什么像一头动物那样生活?
2016/6/9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为了探索人类能否穿越物种之间的界限,牛津大学研究员查尔斯·福斯特亲身体验了獾、水獭、狐狸、鹿和燕子的生活。他像都市里的狐狸一样翻垃圾找食物,像獾一样住在洞里,在荒野里像鹿一样光着身子冻得发抖,像水獭一样进入河中。

查尔斯·福斯特
英国作家斯蒂芬·卡韦说,我们都曾想象过自己变身为一种动物会是什么样子,比如在天空中翱翔的鸟,或者深海中的鱼。孩子们好像也是如此,他们喜欢扮成老虎或者戴着猴子面具跑来跑去。但谁也没有像查尔斯·福斯特那样付诸实施。他在《当一头野兽》一书中,记录了他如何体验獾、水獭、狐狸、鹿和燕子的生活。

《当一头野兽》(查尔斯·福斯特 著)
福斯特本来就是一个经历特别丰富的人:他是律师、兽医,在牛津大学教授生物伦理学,在北极滑过雪,在撒哈拉沙漠跑过超级马拉松。但这些活动仍未满足他的好奇心。他想知道身为一头野兽到底是怎样。所以他依次体验了獾、水獭、狐狸、鹿和燕子的生活,他的做法是像那些动物一样,住在它们的活动区域里。

书中的每一章都会让读者对写到的动物有更多了解。狐狸让他明白睡在路边、捉老鼠、被猎狗捕猎是什么感觉。他磨练了那些长期被忽视的感官。身为一只獾,他只靠嗅觉摸清一个黑暗的树林的情况,身为一只水獭,他通过上千个很小的泡沫来观察河流,作为狐狸,他潜入了伦敦黑暗的角落和垃圾场。

为了体验獾的生活,他让一位朋友用挖掘机挖了一个洞,他和他八岁的儿子在里面住了六个星期。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晚上在树林里爬来爬去,熟悉那里的气味,学习分辨橡树和灰烬的味道。他还吃了虫子,因为獾85%的食物是虫子。虫子吃起来味道如何?据说跟葡萄酒一样:一旦你受得了黏糊糊的感觉之后,每个虫子都有其独特的风土。

他的感受是,我们的嗅觉并没有萎缩,只是因为我们用得太少,而且我们站立着,离地面太高。拿出10件没洗过的T恤,一多半的人都能分辨出哪件是我们穿过的。
他儿子说,啄木鸟把舌头伸进树洞中发出的声音就像指甲锉发出的沙沙声。还有一次,他让孩子们像水獭一样,用自己的便便在河岸边做记号,然后让他们分辨哪个是自己的。

獾生活在一个声音和气味的世界,视力很弱。獾身上的几乎每一个分子都来自它出生地周围150英亩的区域。人类则是一种较为分散的物种,被逐出伊甸园后,在全世界游荡。人类渴望回归到自然中去,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虽然仍旧是动物,但跟其他动物不同。对此我们也许会感到创自豪,但在世纪中,这是终极的诅咒。

他不太喜欢水獭。它们每天睡18个小时,在余下的时间里疯狂地打打杀杀。它们消耗许多能量,如果人像它们那样新陈代谢,每天要吃掉85个巨无霸汉堡包。
当鹿的时候,他吃灌木和地衣,然后又努力把它们呕吐出来,以便体验反刍。

在这些动物中,他对狐狸最有感情。他说,这是因为“它们能像住在野外一样,毫不费力地住在市区。它们让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使用自己所有的感官,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除了我的孩子之外,狐狸是我最伟大的导师。”所以他没能变成一只狐狸,因为他把标准订得太高了,在他看来,狐狸聪明、敏捷、有同情心,只要闻一下就能搞清楚周围的情况,相比之下,人类仿佛又瞎又聋又没有嗅觉。英国作家斯蒂芬·卡韦说,实际上,福斯特跟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反而增加了这本书的力量,因为它很诚实,它是“极限运动式的自然写作”。

福斯特说,如果人们只是觉得他的做法非常怪异,那他就白干了。他写的其实是一部游记,游览那些我们一直看到却对它们视而不见的地方。
《泰晤士报》说:“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荒谬,不仅在世人眼中如此,在獾和狐狸眼中可能也是如此。但这仍是一部让人眼界和脑洞大开的书,哪怕你觉得对大自然最令人尊敬的态度不是写书,而是保持沉默和惊异。这本书肯定会激励读者走出城市,进入真实的世界,绿色的、生机勃勃地嗡嗡作响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魔兽世界:让乌托邦真正发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