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进行时 | 连车牌都摇不到,干嘛要关注智慧交通
2016/6/11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以智慧做定语的内容,如果印成书的话,通常放在书店的畅销书区域。在眼下的互联网创业热里,即便是个文艺书店,它们都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可对于不创业的人,为什么要知道一堆专业词汇、拗口枯燥的技术、以及商业模式?我们用滴滴和uber出行方便就好了,需要知道它估值合理不合理吗?我们用高德和百度地图找的到路就好了,需要弄清楚它的数据来源和算法吗?即便搭载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明年就上路了,首先你得摇得到车牌,这件事儿才跟你有关系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封面呢?大家可还记得2009年3G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还用着诺基亚,想不出除了发短信、打电话之外,电话还能做什么,换3G有什么价值。直到后来出现了iphone和app store,几乎是把我们的生活带进了一片新天地。只有几年的时间,诺基亚已经古老得只留下情怀在心中了。

无人驾驶汽车和汽车,在很多互联网从业人员看来,就像当初的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一样,它是一种新技术的交通工具,它更是未来互联网世界里的移动终端。日本一位分析师泉田良辅甚至认为,参照汽车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智能汽车将会对社会制度、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带来强烈的冲击。我们保守一点估计,就像智能手机改变的并不仅仅是通讯领域,智能汽车改变我们的也肯定不仅仅是在出行上。

在变革的前夜,我们有了这样一组关于智慧交通的报道。我被分配从资本逻辑的角度去写智慧交通。我的线索是大数据的挖掘,因为我相信智慧交通一定是在硬件软件编织的网络里生存,网络产生的数据,既是智能应用的基础,也是个投资金矿。
我先去了两家很少接受采访的上市公司,易华录和千方科技。跟uber和滴滴这样的明星企业相比,毫不知名,可在交通领域,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巨头,核心业务是公路上的机电工程、摄像头、地感线圈等硬件铺设和交通监测控制平台的搭建。一家是央企背景,同公安部序列有多年的愉快合作,一家是民企,但是同交通部序列有多年的合作。这就是传说中那种2G端的企业,有技术有经验服务好,还得赢得甲方信任,门槛高、新人很难进入,做一单工程收一单钱,盈利模式清晰、客户稳定,股民很喜欢。

可是两家公司都在寻求转型,2G端和2B端,全国的客户都明摆着,市场只有这么大。要想寻求新的增长点,他们必须要2C端,这个市场容量大得不可预计。桥梁就是大数据,他们布满全国的摄像头和控制平台,把交通接入了互联网,不但实施着监控指挥,同时还采集了数据。两家公司得到政府的授权,把部分数据进行脱敏,谋求商业化的运作。
这些基础数据目前最经常的用途是导航和交通预测,两家公司分别跟高德、百度、360、特斯拉、北汽、沃尔沃等企业有合作。千方科技的投资经理告诉我,现在在尝试把某个区域的轨道、公交和路面交通数据打通,这样在出行时就可以规划出最佳路线,避开拥堵和计算出最少的出行时间。

所有行业内的人,对大数据的这种利用程度是不满意的,大数据在理论上一定是有用的,但是导航和交通预测都是免费服务,大数据盈利模式在哪里,很多人都在困惑。国泰君安的证券分析师符健告诉我,在这个交通大数据池里,除了易华录和千方的gps和摄像头采集的路面数据,还有高德、百度、滴滴、uber通过使用者的app采集的浮动车数据,这些数据的质量很高,比如他们能很清楚的掌握车里是否载客的数据,也能采集到一些交通死角。数据的使用是开放和合作的,就相当于一座理论上有矿的山,大家先一起挖,挖到了矿,再提山的所有权。他的判断,当新的技术或者智能硬件出现时,也许大数据的应用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方科技的投资经理告诉我,千方已经参与到无人驾驶的研发合作中去,因为它不仅仅是种驾驶技术或者硬件,而是网络终端的服务平台。

大数据一个另外的应用是闲余资源的利用,也就是共享经济。我们最熟悉的交通领域共享经济是uber和滴滴,还有新加入、正在烧钱的易到,行业巨头已经出现。国泰君安的分析师符健告诉我,蓝海在B端。千方科技已经进入到这个领域。他们因为给交通部做全国货运车的管理系统,在这个领域有先发优势,现在他们投资了一家货运app,通过平台为空驶的货车配货。他们做了一个货车行业垂直细分的社交软件,可以理解为货车圈的微信,在上面交换信息,增加货车行业用户的粘性。
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目前还能看到的还有停车场。停车位的稀缺是个在5年内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有稀缺就有市场机会。从2014年起数百家创业公司进入到这个静态交通的领域。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先把停车场接入互联网,掌握停车场的数据。虽然现在科技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停车场却还是个重人力成本的行业。停车创业公司都在做的是给停车场免费或者非常便宜的搭建管理系统。

电子车牌识别系统
从投资的角度看,这是交通领域所剩不多的极为靠谱的机会,可这个机会大家都看到了,大的地产企业和物业公司也都想进入,停车场人为的格局,数据是碎片化的,用户体验并不好,谁都没法做大。我走访的是北京一家停车app停简单,他们的创始人曾经在排名第二、第三的停车管理公司担任高层,对这个行业有资源有经验。他们并没有选择容易迅速扩张的方法去拿社区或者偏远地方停车场的合作,而是主攻北京人流量最大的商场停车位、医院停车位、写字楼停车位。除了谈合作、占地盘,创始人柳文超告诉记者,他们把眼光放在了不远的未来,在停车场改造上,为电动汽车充电桩、甚至无人驾驶的出现预留了想象空间。

商业空间停车位的信息化还为电动车共享经济提供了基础。我还采访了乐视零派乐享的市场总监,他们的创业思路是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在去年写共享经济的稿子时,我曾经写过戴姆勒的car2go,在这个模式进入中国的时候,乐视也推出了类似的汽车共享经济项目。
最后,奥迪公关部回我的邮件中介绍,他们在明年量产的一种车型上将搭载两个无人驾驶技术,传统的汽车厂商并不想在互联网前重蹈功能手机的覆辙。无人驾驶技术在研发和改进,而我们的交通在市场、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一步步接入到互联网中去,为最终的技术大变革准备着。
(本刊下期杂志封面专题将会有关于智慧交通更精彩、全面的报道,敬请关注;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