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话题 | 曼城掠影
2016/6/12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当我们把一切想的过于美好时。一切其实,已本没有那么美好。
半阴的天空中汪着一轮太阳。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的思考。
十万英尺的高空。我和两个去德国留学的留学生,一起静静听Adele。顺便谈论着一种叫做未来的东西。那时我们都是如此欢乐乐观。因为,抛却了中国十万英尺的过去,有着一整个“生活在别处”的美好幻想在等着我们。
后来。去到岛国。我的朋友去机场接我的车中,又恰巧放着Chasing Pavement。然后,一路驶到他们位于曼彻斯特郊外和贝克汉姆一个区的花园小洋房。

我对于英国所有的最初印象,都是来源于那个社区。以及之后一切关于它的起点,也都是所谓那里。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所谓“冰块”的地方。后来,在曼城房子的壁炉边,偏偏放的又是那首Set Fire To The Rain。
英国的人生。总是那种旷远辽阔的。给你以无限美好生活幻想的。只要你不真正试图融入它。
曼彻斯特的花园洋房时常给人一种远处、森林的感觉。早起出门跑步。在那种沿着森林的白色公路。一边是森林,一边则是山谷。这才是真正的“有氧”吧我心想。仿佛多年前的一种梦境实现的感觉。是匍匐、喘息、自然生成。

然后回二楼的浴室冲凉。去三楼客厅的靠窗位置吃一份早餐。窗外依然是森林。整个浓荫荫的绿色,透过一尘不染的透明窗子射进来。
我想。每天光是保持这样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一尘不染,也是一件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事吧。
周五晚间。从乡间俱乐部里吃牛排回来。牛排煎的焦灼嫩喜。黑色车子行驶在平缓无际的郊外小路。那种,不时出现Private Drive的地方。有时在这个社区散步,你会时常见到那种你一生都在想的dream house。那种红砖墙内衬着的白色二层小楼。起居室内向外的窗口——全屋最重要的窗口——被设计成了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传统的月亮门。然而却被一格格正方形的白色条框隔了开来。最优雅的是正门的廊檐被设计成三角形,并在一边附有磅礴生长的蔷薇。他们的每一面窗帘后,都诉说着一种你不可知的人生。

或是那种完全的维多利亚式红砖联排别墅。一楼的气窗里又不知射出多少青春。路旁的扭叶松或欧洲白蜡树会让你觉得曾经看的具有“庭院”的小说都成了真。路过黑色雕花铁门你只能看见远处的房屋露出的简单的一个顶。门口的黑色信箱诉说着那家订报的传统。蔚蓝色的天际潇洒地画出飞机划过的一道白线。那一刻,你觉得,自己离天很近。
最整齐肃整的有时是最让人耽于美貌的。而更多的,是我们在盛夏的山毛榉树下做的一场梦。
有时雨来了。大把大把阴色的云。以及翻滚的怒潮般的天气,坠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在英国,你会时常感觉大自然的配色盘怎么这么好。远超过曾经画廊中心动的一幅油画。
有一次我忘了带伞。在淋雨的痛彻中找到了那种类似于青春期才有的贲张快感。那样天真、简单、幼稚、无羁。真的不需要考虑很多东西。那种“生活的远方”才能寻找到的,澄澈以及朗阔。

有时你坐在家中。窗外一轮斜阳下去了。而起居室内静静放着一丛白天采摘的野花。钢琴响起了。水晶吊灯点亮。客厅外部响起晚饭时的敲锣声。一切,就这么决定了。
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犹豫。以及,一种愤恨生活中之不可能。
早晨起来。煎蛋。一种圆形的最易掌握的美味。以及一杯手冲咖啡。或用那种Soya Milk泡带有干果的麦片。就是极其简单的一餐。
闲时去市区。曼彻斯特有一间我很喜欢的图书馆叫做John Rylands Library。只因它给我一种强烈的中世纪凝重感。英国曾经读书人的样子。有时不得不佩服外国人的审美和取景。走进去,它就会让一个最最不想读书的人,都产生一种坐下来读一下午书的欲望。一扇凸肚窗。菱形格子的铁丝绕出窗外的光线,采光精确到正好洒在直面窗户的书桌。桌上一块斜的木板,是因便于曾经的羽毛笔书写。顶上是一架铜制吊灯,射出晕黄厚重的光。

John Rylands Library

作为一个写作的人。你是穷困的。作为一个总向往更好生活的人,你是疲累的。于是,一切渐渐凸显出一种叫做现实的意味。
曼彻斯特的市中心有时也会让人感到那种英国街头的很暴力、涌动的文化。充满涂鸦、刺青以及乞讨者。我曾在一家印度人开的炸鸡店和一帮充满油漆斑点的建筑工一起吃炸鸡。深深体会并 soak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新鲜感和张力。
一个个转角。你见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斜坡。出生在平原城市。这也是我至今对于斜坡小镇所不可抑止的迷恋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有层次感,那么的充满惊喜和一种市井的热闹。
曼彻斯特虽然也是英国一座比较大的城市,但它真的跟伦敦如此不同。

曼彻斯特(Dave Wood 摄)
有时你会看见教堂那种静默的尖顶。于是一切又显示出一种很落寞的感觉。我们仍记得那种初到一个国家时表达欲被阉割的愤怒以及困顿。但是那一切毕竟是可以被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所拯救的。而人生中真正可怕的,是你所不可知的艰深复杂的人性。
曾几何时,在曼彻斯特一处不知名的高大古城墙下。她看见了他们在一起时的影子。那样落寞绝望的,倒映在英国古老城墙的底端。两个无名的影子。彼时曾如此熟悉。但以前和未来,又是一件如此不可知的事。他们从来没有相知,从来没有相守。就像任何一段俗庸的关系,一切可以很快结束,一切也可以很快开始。
生活中不是只有爱情这种东西的。爱情,也不是拯救我们庸常生活的唯一。所拥有的都是不切实际。所在乎的,也都是恒久无涯荒野。
周日坐在窗前看收垃圾的车静静走过。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下一个无聊。

郁达夫在《沉沦》中说,“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虽然我是一直很不喜欢郁达夫的。觉得他不尊重女性又自恋得没有道理。但是中国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那种狷介或愤懑,我有时却能共鸣。《沉沦》里的那个主人公,初读时觉得很疯,如今再读,却觉得没有那么难懂了。一切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突然想起有一天晚上在山谷中坐夜间公交的情景。满山遍野都是那种苍茫的夜色,深蓝色的夜景。然后我就坐在那样一辆洒雨的公交上,望着车窗外朦朦胧胧的景色,那在深蓝的夜色中透出的星星点点黄色的属于万家灯火的灯光。那情那景是多么美丽。而所有景色又都是在回忆中最美。但是人生,就总是这样充满哀愁的。曾经某年夏天我们喝过的酒,如今,都变成一股不可拯救的回忆。我们觉得回忆忧伤是因为过去永不可复制。未来,却仍旧无羁。
在百货公司买一大堆东西。然后坐在街边一家咖啡馆的露天阳伞下喝一杯拿铁。英国夏天的太阳,很美好很短暂。宛如人类的青春。你刚会享受,它就没了。
(部分图片来自作者;部分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