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录 | 父亲的穿衣
2016/6/19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即使身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也像独立行走在月球之上。

“你爸实在是太不懂时髦了。”母亲经常这么说。
这印象于她非常深刻,随风潜入夜,进入潜意识之中。有一天,她对我说,梦到你爸到纽约花旗银行总部上班去了。即使在华尔街那样体面的地方,“他还是穿得毫不时髦。”
我的父亲是一个国有银行工作人员。在退休之前,他的衣着打扮,永远在忠诚地描述其职业特征,没有任何出格与越界。这种中规中矩,大约是我那热爱新鲜事物的母亲,感到沉闷的地方。
他个子不高,但比例协调,衣服穿得合适的时候,也有一些气度。总体而言,他是一个内向、温和、沉默寡言的人。他的面部轮廓,某些角度颇似《卡萨布兰卡》里的亨弗莱·鲍嘉。然而,由于气质的差异,即使穿着同款风衣,也不会像鲍嘉那样硬朗帅气。在我不更事的少女时代,曾为此深深叹息——我明白,再也不要指望将他改造成加里·格兰特或是温莎公爵了。
对于他那个时代的人,“时尚”是一个而立之年才知晓的词汇。改革开放之后的八九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一场时尚革命。初尝时尚风潮的年轻人,将街道当作秀场:喇叭裤、蛤蟆镜、烫发、高跟鞋、连衣裙、彩色衬衫......那种欢呼雀跃的情状,与六七十年代青年运动时期的西方,有着相似的气息。
这场狂欢却显然与父亲没有交集。他的衣橱里,从来也没出现过一条喇叭裤,或是一件花衬衫。此时他三、四十来岁,正是男性最好的年龄。男性时尚杂志经常这么说,“男人在此时获得了力量,并迫使世界听从他们。”他们的内心话语,会在仪容装扮上,不经意地表现出来。
父亲此时的内心话语是什么呢?大约是:“街上流行什么?好的,我知道了。这与我无关。”
他最常穿着的东西,是素色衬衫。大多是白色或蓝色,有些带着细细的条纹。质地大约是高支棉,非常硬挺,尤其在领子处,仿佛拿特别洗剂浆洗过,总是倔强地立着。他穿衬衫的方式十分老派,扣子要扣到底,袖子绝不会卷起来,就像一个典型的银行职员。衬衫里面,还要穿上一件背心—— 长大以后,我从来没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见过这样老式的穿法,除了克拉克·盖博的铁杆粉丝。
皮夹克也是他十分喜欢的。或许是受了《过把瘾就死》里面的王志文的影响。这大约是他身上唯一一件受到“流行”影响的东西。他的穿法,依然非常本分:将夹克套在高支棉衬衫外面,下面穿一条宽松的西裤。想要在他身上实践马龙·白兰度式穿法,非常困难,因为他拒绝牛仔裤。
在比较重要的场合,他穿西服。最好一套是在香港买的,深色、羊毛质地、非常宽大,很有时代风味。那个时代的特征便是“大”。大时代洪流滚滚,泥沙俱下。服装设计师也倾向于放大衣服的轮廓,加上垫肩——仿佛衣服不够大,人就会随时被时代吞没似的。除了服装,其余东西也以大为美。因为工作需要,他买了一只外形很像Omega的腕表,表盘非常大,刚好配得上他那个大得像砖头的早古移动电话。
关于他年轻时候的样子,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形象:硬质衬衫、大西服、深色领带,拎一个黑色皮包。他永远穿着皮鞋,颜色非黑即褐。他有不少照片都是穿西装拍的,看起来十分拘谨,不太自在。不知是因为服装,还是因为镜头。
回想起来,他的打扮,在当时有些“派头”,但不论穿什么,他都没有一丝霸气凌人的气质,总是一副老实人的模样。
退休之后,他的打扮并没有太多改变,除了不再拎那只黑色的公文包。倒不是因为对于工作有所眷恋,而是因为他不愿意更换衣服。他的许多衣服,都穿了十几年,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我从英国和意大利带了围巾、衣服和皮具给他,他收着,说质量挺好,从来不问品牌。
或许因为质地不错,衣服穿起来很有样子。有一次,亲戚问,叔叔是不是穿阿玛尼的呀?我说,他哪里晓得什么阿玛尼,即使哪天真的穿了,也不会晓得自己穿了阿玛尼。
他对于潮流的不在乎,建立在他对外在世界的态度之上。他很少受到外部世界影响,仿佛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宇宙,即使身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也像独立行走在月球之上。我不知道,这是否与他早年的沙漠工作经历有关。但我始终认为,这种不为所动,是他这个“毫不时髦”的人身上,最有腔调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