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视角: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2016/6/22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日本教育研究者佐藤学说,现代教育危机的核心,是由家庭的“密室抚养”与学校的“密室教学”之间的信任缺失所造成的。

     家长担忧于学校的集体主义,害怕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学校教师则从教育者的角度,认为孩子在人生第一阶段的规则养成十分重要。家长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充满焦虑,而在学校教师看来:未来社会的共生性大于竞争性,因此孩子们学会在集体中生成精彩的自我,这种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对知识的学习。

     从小学老师们的视野来看,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而单纯的知识,或许是未来社会最不缺乏的“财富”。

     越是面对幼小孩童的教育,就越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但是在孩子们6岁进入小学之前,新手家长获悉教育理念的渠道,背后往往有着隐含的商业性。“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给了无数“早教”机构获利的空间;“不读学前班,孩子上小学就受罪”的恐惧,又让一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闲散乐趣。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们的运动、交往和学习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运动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养成(摄影:黄宇)

     为何我们不换个视角,进入到小学校园内,听一听老师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在她们看来,什么样的儿童,才是为上学做好了准备的儿童?优秀的孩子有哪些特质?知识学习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还是与其他能力紧紧相连?我们怎么理解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家长们真的是在为一二十年后培养人才吗?为什么校长很想告诉大家,“家长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了吗?

     很多焦虑的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忙着给孩子报识字班、拼音班、数学班。但是在小学老师们看来,家长们不应该将精力放在单纯知识的获得上。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的主管宿慧主任说,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入学后很快就能跟上。这些孩子也许在一年级的前半个学期没有优势,但是两个月过后,与上学前班补习的孩子没有差别。老师们有一套经过反复捶打的方式,有效地将学生们引进知识的大门。所以老师们不怕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怕的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

    

     北京实验二小王府校区。这里曾是一座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郡王府(摄影:黄宇)

     这种习惯包括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物品的管理、对时间的概念、对情绪的管理、是否尊重他人等等。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不伤害自己,也不干扰他人,就表现出来相当好的自律。

     学校是专门研究教学的机构,在老师们看来,教会孩子知识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习惯,孩子后续的发展就会动力不足。这就好比,如果你的车只有三个轮子,你能出发进行长途旅行吗?家长不给孩子们配齐车轮,而是拼命往车上装货(灌输知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上学的日子里,北京实验二小的学生们每天练习武术操(摄影:黄宇)

     做好入学准备的孩子,应该身体协调,喜欢运动,懂得交往、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到了学校之后,孩子能够懂得倾听和交流,这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

     老师们非常看重孩子融入集体的能力。因为她们认为,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而言,社会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社会适应的核心就是交往。一个学生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

    

     边缘学生:孩子只是问题系统的“代言人”

     在老师们看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他们的多种能力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运动能力、生活上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控制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它们各自不是孤立的山峰,而是底座相连的山脉,是一个人今后长期成长的土壤。

    

     1959年7月1日,英国汉普斯泰德一所学校的两名学生在树上玩耍。该校允许学生做出一些超常规举动,以获得自由表达的经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了问题,背后基本是家庭或老师的问题。学生只是这个问题系统的代言人。孩子年纪越小,受这个系统的牵制越大。只要问题孩子的家长或老师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

    

     北京实验二小的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摄影:黄宇)

     儿童的行动是其内心的体现。好的教师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很重要。老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挖掘他们适合探索知识的情感宝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诸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好的教学关注情绪,认真对待学生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

    

     维护教师的温和权威

     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经验的一个对象,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对象是直接的,同样也是丰富的。好的教师擅于建立温和的权威,好的父母懂得帮助维护教师的权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摄影:黄宇)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根据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孩子们往往到了高中二年级,才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懂得当一个事物从多个角度来看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辩证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学会了体谅别人。但是在此之前,孩子很难辩证地看问题,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维护老师的权威。“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打破了老师的权威,孩子就会进一步抵抗老师,来迎合家长。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优秀的儿童与未来人才

     在校长芦咏莉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看来,优秀的孩子有着这样的特质:努力、坚毅、追求公平,有规则意识,不逃避责任。“优秀的孩子往往维持着很高的自尊水平,而他们为了满足自尊,就会约束自己去实现目标,同时学会拒绝其他诱惑。”而谦卑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不是因为输了而去谦卑,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物。

    

     当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作业中的错误时,北京实验二小的老师让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他(摄影:黄宇)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过程。这包括了解每个孩子的所长和限制,做出合理化的成长方案。“家长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的人天生与人亲近,适合与人打交道的各种工作;有的人天生与物亲近,适合做物的生产、研究等工作。家长没必要非要把孩子的喜好或个性拧过来,而是顺应孩子的特别,寻找并放大长处。这样的孩子才能造就与众不同的自己,而不是在还没有学会和遵守规则前,就强调个性。不受约束的个性,带给孩子的最终是孤独。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如何构建成长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吴琪)

     创造学习共同体:老师、孩子与家长的角色及关系(吴琪)

     进步主义:寻找最好的教育(徐菁菁)

     几岁上小学?(曹玲)

     从中国小学到剑桥大学(苗千)

     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霖霏,李翊)

     | 专题报道 |

     MSCI对A股意味着什么?(谢九)

     逆转资金外流,改革市场最关键(邢海洋)

     | 社会 |

     时事:“新政自由”的危机:一场反传统的美国大选(刘怡)

     热点:“毒跑道”的生存土壤(付晓英)

     人物:隐士诗人杨乐(李翊)

     访古寻城:看见和看不见的北庭(唐克扬)

     | 文化 |

     文化:李零:读书与行路(周翔)

     文化:“菖蒲亦复有金钱”(孙若茜)

     艺术:杰夫·昆斯: 以艺术的方式“撒个谎”(郭小晖)

     音乐:听钢琴家张昊辰谈音乐(游朴)

     电影:上海电影节与李安风暴(葛维樱)

     电影:张杨的“冈仁波齐”和现实(宋彦)

     电影:“魔戒”幻景是怎样炼成的?(驳静)

     时尚:《豹》,华丽落寞的贵族自传(杨聃)

     思想:天才与毅力之争(薛巍)

     书评:“布尔迪神”迟迟降临(马凌)

     | 专栏 |

     袁越:新时代的健康指南

     张斌:成败都付笑谈中

     宋晓军:美国海军“吃定”中国了?

     朱伟:李陀:文学的地平线(1)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如何构建成长共同体:教师的角色》。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