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与弗莱明的传奇故事可信吗?
2016/7/1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转载自微信:实而不作 微信 ID:factfirst】

    

    


     相信你一定在很多地方读过这样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

     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或感恩别人,冥冥之中终有善恶轮回。

     * * *

     怎么样?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相信常混网络、微信圈的朋友,应该有不少人看过这个被冠以《善因善果》的故事,没准你还转发过?按照某种标准,这个故事太好了,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所以,它最近在网络、微信圈也就火得不能再火。看看下面这个截图,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当然,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主题词在网络、微信搜一下。

    

     其实,这个故事在国外也很火,并且有不同的版本。这个故事涉及弗莱明和丘吉尔两个家族的四个人物,即老弗莱明(当农民的那个)、小弗莱明(得诺贝尔奖的那个)、老丘吉尔(英国老贵族,也是英国政坛的大人物)、小丘吉尔(因二战成名的英国首相)。在开头转发的这个版本中,是老弗莱明救了落水的小丘吉尔。在下面这个版本中,是小弗莱明救了落水的小丘吉尔。

    

     再来看一个。在这个版本中,是小弗莱明救了老丘吉尔。这次,老丘吉尔需要“被救",不是因为落水,而是他的马车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最后是小弗莱明弄了几匹马来把他的马车给拉了出来。

    

     关于“丘家”对“弗家”如何表达谢意,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这里就不再贴出来给大家展示了。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

     (1)老丘吉尔当面就表示感谢并作出了承诺。

     (2)老丘第二天就领着儿子,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自己脑补一下这个故事其中的“中式”味道)来到弗家,对弗家的救命之恩千恩万谢,并作出了供弗家儿子上大学的承诺。

     (3)过了一段时间(也不知道这一段有多长?),老丘领着儿子,来到弗家,对弗家的救命之恩千恩万谢,并作出了供弗家儿子上大学的承诺。

     (4)过了一段时间,弗家接到丘家一个电话……

     (5)过了几年,弗家接到丘家一个电话……

     忽略掉第一个,我们起码看到了“登门”和“电话”两个版本。关于“登门”版(这是比较流行的版本),这里补充几点信息。小弗生于1881年,老丘死于1895年,也就是说,老丘死的那年小弗也只有14岁。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有多种版本,但所有版本中相同的一点,是这事是老丘承诺的。但这个故事具体发生在那一年呢,所有版本又齐刷刷回避掉了。我们假设一下,就算是老丘死前一年的事吧,那就意味着小弗只有13岁,显然还不到上大学的年龄(这还是按老丘死前一年算的,再往前就更不可能了)。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又出现两个版本。一是,老丘跟弗家商量好,直接把小弗带到了伦敦,先接受上大学之前的教育,然后是接着上大学。二是,老丘跟弗家约定好,小弗将来上大学的事有丘家负责,过后丘家果然兑现承诺。不管是那个版本吧,故事本身都没有明说(也不好说),但我们能计算出来的是,等小弗真正上大学的时候(1903年),老丘已经挂了八年了,这事应该是小丘继续完成的。

     关于“电话”版,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借用“登门”版的说明,我们知道,这个电话必须是在1895之前打的,否则就成了恐怖故事了。另外。故事里说老弗家在英国乡下,这样说也没错(反正去年的苏格兰脱离英国的公投也没弄成),但准确地说,他家在苏格兰的洛克菲尔德,确实是乡下。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证明,一个在苏格兰乡下世代为农、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供孩子上大学的庄户人家,在1895之前就有了电话。由于这个细节不太靠谱,后来这个故事就改成了电话是由小丘打的。再后来,整个电话版就被抛弃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登门版。

     这个故事背后的这些故事,是不是很耐人寻味?我知道,也许有人已经想到,这个故事这么个讲法,有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有这回事,是有人瞎编的。

     但是,相信这是个真故事的人一定不接受。因为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一个故事有不同的细节不能作为否定故事本身真实性的证据。再说了,本来是一个真事,后来被大家传来传去的生出许多细枝末叶,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多的是。

     你要是这样认为,我必须承认这个观点本身比“否定派”更有道理。那就让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它的证据。

     下面这本书,是丘吉尔的传记和大事记,一共有700多页。用这个篇幅来讲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够全的了吧?但是,查遍全书,关于丘吉尔两次被弗莱明或弗莱明父子所救的事,以及丘吉尔或丘吉尔父子承诺并兑现供弗莱明上大学的事,书中找不到一个字。

    

     下面是另一本关于丘吉尔的书。

    

     下面是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比上一本要薄多了,只有200多页,但是它只写到丘吉尔21岁就完了,那个溺水的少年丘吉尔应该在这个时间内。关于丘吉尔被弗莱明或弗莱明父子所救的事,以及丘吉尔或丘吉尔父子承诺并兑现供弗莱明上大学的事,在这本书中也找不到一个字。

    

     再看看下面这本书。这是弗莱明的传记,有300多页。我能告诉你的就是,关于这个故事中的任何细节,在这本书中同样找不到一个字。

    

     是不是有点奇怪?最值得在传记中大写特写的事,这么就只字不提呢?两家约定好了,向雷锋学习,做好事不留名?不对呀,这几本可不是自传,都是别人写的!

     我想,到这里,否定派一定会更加理直气壮。

     但是,肯定派依然不会买账。因为,传记里没有不必然等于这件事(哦,是好几件事)没有发生过,换言之,这不能成为否定这个故事的直接证据。

     好吧,站在否定派的立场,我必须得说肯定派的逻辑更为扎实。

     继续看看有没有直接证据。我查了一下维基百科。回到故事中的四个人物,在老丘吉尔和小丘吉尔的词条中,没有查到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任何信息。老弗莱明是个农民,没人给做个词条。有关小弗莱明的词条,提到了这个故事,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截图。

    

     我这里提供了这个词条的完整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验证一下,在这里就不详细翻译了,只提其中主要的两点。

     第一,当年弗莱明的父亲救了年轻的丘吉尔以及丘吉尔的父亲为弗莱明的教育支付费用这个故事是假的。证据是弗莱明在1945年11月14日写给朋友和同事Andre Gratia的一封信中提到这个故事是个“神奇的传说”(A wondrous fable)。根据注释,这封信的手稿收藏在英国图书馆,编号为手稿56115.

     第二,治好丘吉尔严重肺炎的不是弗莱明,而是一位叫Moran的人。他是丘吉尔的私人医生,巧合的是Moran当年就读的跟弗莱明是同一家医学院。Moran所用的药物,也不是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而是一种叫百浪多息(Prontosil)的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1943年12月21日,两家英国报纸DailyTelegraph和 Morning Post确实报道过青霉素挽救了丘吉尔的生命。根据该词条的说法,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丘吉尔服用的这种磺胺类药物,是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当时英国与德国是二次大战中的交战国,领导英国参战的首相是用了敌国的药物生命才得以挽救,显然好说不好听。所以丘吉尔身边的人没有把真相透露给媒体,而说成了丘吉尔服用的是英国人弗莱明发明的青霉素。这里多说一句,磺胺类药物是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特·杜马克发明的,他因此获得1939年的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而弗莱明因发明青霉素获得该项诺奖是在1945年。

     这能作为否定这个故事真实性的铁证吗?肯定派不必着急,我的看法是,维基百科的东西基本是可信的,但也不是百分之百靠谱,我的确也发现了它上面有些信息不靠谱。但这里提供的细节应该是可信的。理由有三点。第一,编一个假故事很容易,但要指出一个故事是假的,是需要一点底气的。第二,证明丘吉尔第一次被救是假的,作者提供了比较权威的资料出处。当然,我必须承认作者提供的这个收藏在英国图书馆并带有编号的手稿,我没有办法亲自验证。第三,证明丘吉尔第二次被救是假的,作者提供的证据本身没有证据来证明,但与下面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可以互相印证。

    

     我这里也提供了这篇文章的完整链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验证一下。作为微信圈的一篇文章,写到现在已经够长了,这里截图链接的这篇文章也比较长,在这里就不详细翻译了,只把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说一下:

     (1)弗莱明或是他的父亲救了丘吉尔的事近年来在网络流传很广,但显然这是个杜撰的故事。

     (2)后来挽救丘吉尔生命的是磺胺类药物,不是青霉素。丘吉尔的这场重病发生在1943年,正值二战期间,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丘吉尔在二战中因肺炎服用过青霉素的记录。

     (3)无论是说弗莱明还是他的父亲救过年少时的丘吉尔,都与三人的年龄对不上号。

     这里说一下这篇文章的来源。它是丘吉尔中心(ChurchillCentre)官方网站的一篇文章。丘吉尔中心是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家机构,旨在纪念丘吉尔的思想并将它发扬广大,丘吉尔的后人多有担任该机构的董事会成员。它的主要活动包括组织有关丘吉尔的研讨会,资助历史学家从事与丘吉尔有关的研究项目和著作出版,编辑出版《丘吉尔》季刊(已出到160多期)等等。总之,客观一点说,它所发布的有关丘吉尔的信息,总应该比你在微信圈随便看到的一篇没有任何信息出处来源的帖子要靠谱得多吧?

     好吧。话说到这份上,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最开始的那个故事,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假的。

     当然,你要是依然选择相信这是个真故事,也就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了。

     或者,你不相信有这样的人? 答案是:真有。他们有一个“奇妙”的逻辑:判断一个故事真假的标准,不是这个故事本身的真假,而是故事本身的好坏。请看下面这位:

    

     “每年当我给本科生上课……“, 我的天,还是一位同行!

    

     看到这里,我彻底无语了!

     也许有朋友会说,一个看起来很美好、很感人的故事,至于费这么大劲去较真吗?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一定要“较真”的理由:

     (1)一个故事,人是真的,事也是真的,那它就是一个靠谱的故事。故事(事实)本身无所谓好坏,要从中汲取什么伦理道德的成分,与听故事的人有关,与讲故事的人无关。对讲故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上道德课,而是不要编瞎话,

     (2)一个故事,人是真的,事是假的,那它一开始就失去了任何道德说教的资格。

     (3)一个故事,人是真的,事是假的,却又要主动承担起道德说教的责任,那就是陷道德于不义。这不是对道德的倡导,而是对道德的绑架和蔑视。

     (4)用真的或假的事例来证明”善有善报“并以此鼓励人们多行善举,是个荒唐的逻辑。这不是在鼓励善举,而是在鼓励投机。以”善报“为期待的任何善举必定走向它的反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