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5)——李斯特、鲍罗丁、格里格的夜曲
2016/7/4 三联生活周刊
李斯特、鲍罗丁、格里格的夜曲
如果比较一下李斯特的夜曲,更能体会旋律在钢琴作品的结构中是怎么运用发展的。

李斯特(Ferencz Liszt,1811-1886)
李斯特比肖邦小一岁,他自称是匈牙利后裔,其实父母都是奥地利人,他出生的叫Raiding的村庄,距维也纳只有几小时马车路程。肖邦与李斯特同在巴黎生活了十多年,乔治桑应该是先与李斯特有暧昧关系,再喜欢上肖邦的。李斯特是贵妇人的宠儿。肖邦与李斯特,都是从小弹得一手好钢琴,但肖邦16岁才成为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Joseph Xaver Elsner,1769-1854)的学生,而李斯特10岁时的钢琴老师就已是车尔尼(Karl Czerny,1791-1857),作曲老师就已是被诬陷“害死”莫扎特的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了。李斯特的优越是因其父是赫赫有名的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管家,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家族乐队当过30多年的乐长,海顿离开后,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837)当过乐长,据说胡梅尔教授过李斯特父亲钢琴。胡梅尔与贝多芬(1770-1827)是同时代人,是最后的优秀古典主义作曲家。
与肖邦的情感内敛不同,李斯特才华横溢,到处风流韵事,是个情种。他作有4首夜曲,其中3首都改编自李斯特自己谱写的抒情歌曲,组合在一起标题是《爱之梦》(Liebestr?ume)。它们改编于1847年,很可能是李斯特追求卡罗琳·冯·赛恩·维特根斯坦侯爵夫人时,为卡罗琳演奏的。

卡罗琳·冯·赛恩·维特根斯坦侯爵夫人

▲ Jorge Bolet 1982年演奏的李斯特《爱之梦》
这套《爱之梦》,前两首歌词是德国诗人Ludwig Uhland(1787-1862)的《高贵的爱情》与《神圣的死亡》,后一首歌词是德国诗人Ferdinand Freiligrath(1810-1876)的《尽其所能去爱》。3首中最有名是第三首,我却最喜欢第一首。我们来听听:歌曲的旋律,钢琴如何将它发展为立体化。
比如第一首的旋律便是陶醉在爱河中的甜蜜,它在不断叙述中出现了多少次各种各样的变化?李斯特因此才被称为魔术师,他的发展比肖邦自如、潇洒多了,也许那些过于花哨的装饰破坏了安静,这就是李斯特与肖邦的不一样处。李斯特更追求效果,他要以此效果取悦听众,不似肖邦,肖邦只安静地记录自己,包括记录他的纠结与不舒展,而李斯特的音乐中只有装饰与戏剧化,缺少纠结。就乐思发展说,也许肖邦的才华不及李斯特。比李斯特大两岁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1847)当年曾感叹李斯特有“旷世的乐感”。
如果再以俄罗斯民族乐派中我已介绍过的鲍罗丁(1833-1887)以弦乐四重奏形式创作的一首夜曲与钢琴表达作对比,其实能很有所得。鲍罗丁比李斯特小22岁,弦乐四重奏是以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与一把大提琴形成奏鸣,是室内乐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始自海顿(1732-1809)。海顿早期一首弦乐四重奏中有一个小夜曲的著名乐章,但它是“小夜曲”,源流不同。鲍罗丁的这首夜曲其实是他1881年在彼得堡所作《第二号弦乐四重奏》浪漫的第三乐章。这首弦乐四重奏很美,但初学我们先不听全曲,只集中听它这个第三乐章。

▲ 鲍罗丁四重奏团1980年演奏的鲍罗丁《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
恬美的主旋律是在中提琴与第二小提琴伴奏下,先由大提琴在高音域深情地奏出的。鲍罗丁从小拉大提琴,对这件乐器有感情。它随后转给小提琴,能明显感觉两件乐器的性格差别。然后中段,又是翩翩起舞的舞曲,四件乐器交织一起。再分别以中提琴、第二小提琴来表达主题。弦乐四重奏的美妙是四个声部的不断换位,形成彼此对话,四件乐器在不同的伴奏音型下反复,各自体现其表达的情绪。这个乐章后半部令人落泪的是四件乐器形成了卡农。Canon,希腊文是规则之意,指声部间通过间隔模仿形成层叠效果,最后发展成感人温馨的和声。
从这首夜曲中,就可体会到弦乐为何是质地,为何是乐队中的主角了。
再回到钢琴,听挪威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1891年所作的夜曲。

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
格里格最有名的作品是为易卜生《培尔·金特》所作的配乐和一首钢琴协奏曲。这首夜曲是他所作《抒情小品集》(Lyrische Stücke)中的一首(OP.54的第四首)。格里格是从小随母亲学钢琴,他追随肖邦在小乐思中通过装饰表达诗情的方式,从1864年就开始创作抒情小品,这套《抒情小品集》从青春期一直到他晚年(1901),共10集,有66首美妙的小品。
这首夜曲明显是风景画式,对夜之静谧的描写。仅不到4分钟篇幅,构成诗意的一个完美过程——中段的速度变化似乎风搅动了夜潮,回到平静后更舒缓,月色在水面的波纹逐渐凝固。如到他故居,看到面对的那个波光潋滟的大湖,就能想象到此夜。

▲ 吉列尔斯1975年演奏的格里格《抒情小品集》选曲
这首小曲不过是第一首,这个音频有意让大家多听几首(把这首夜曲重复再听一遍后)。《夜曲》之后是《乡愁》(OP.57.6)、《归乡》(OP.62.6)、《摇篮曲》(OP.68.5)、《往事》(OP.71.1)和《余韵》(OP.71.7)。Emil Gilels(1916-1985),优秀的苏联钢琴演奏家,俄罗斯钢琴乐派重要人物。我特别喜欢这张唱片,一个技巧高超,力度很强的高手弹这些轻盈小品,有独特魅力。
回顾往期可点击:
朱伟谈古典(1)—— 何谓“古典”?
朱伟谈古典(2)—— 从一颗“种子”开始
朱伟谈古典(3)—— 鲍罗丁的草原与舞曲
朱伟谈古典(4)—— 换一个肖邦夜曲的情调入口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