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阅读:炎夏猛读书的五个理由
2016/7/6 三联生活周刊

     本期更多精

    

     我们的第二本夏日阅读专刊如约而至,汇集了著名编剧史航、作家张悦然等人的读书心得。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剑桥大学的女生演讲时说:“我希望你们能拥有足够的钱,好去旅行,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梦想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钓鱼线深深地沉入到溪流中去。”这显然对男性同样适用。

    

     有一年暑假,没钱去旅行的我坐在路边的树荫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过往的小朋友纷纷喊我“白痴”。我后悔没有选择德莱塞的《天才》,或者戴维·哈尔伯斯坦的《出类拔萃之辈》。那年暑假,《白痴》我没能看完,也许大热天并不适合看这样的名著,而同是在夏天,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一套中华文化集萃丛书我就看得手不释卷。所以夏日阅读时一定要选对书。

     早在1897年,《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就开始每年夏天评选出100本最佳夏日读物。夏日为什么适合读书?我概括出如下理由:

     1

     你的大脑有许多空间需要填充。今年1月,神经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人脑的容量是以前估算的十倍,人脑能存储大约47亿册书,相当于目前已出版的全部图书的36倍,也等于2000万个四屉文件柜的容量,以及能连续播放13年的高清电视节目。

    

     2

     暑假有利于沉浸式阅读。纽约大学的精神治疗师罗宾·罗森博格说,度假能提高我们沉浸于阅读中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程表排得太慢,压力太大,背负着沉重的认知负载,需要不停地对信息加以分类和权衡。当你坐在沙滩上时,认知负载非常低,你有时间去思考,让你的心灵去漫步,你会变得真正的好奇、内省。

    

     3

     在极端天气,适合看一些极端的东西。

    

     夏日炎炎,看《权力的游戏》也许能让你感到凉快一些,但是,它第六季已经播完了。能消暑的书还有的挑。在本期专刊中,复旦大学的马凌老师在《不可思议之地》一文中说:“夏日在记忆里,总是烈日炎炎,暴雨如注,蝉鸣如雷,极端到必须找点极端的东西来对冲其中的戾气。恐怖片自然是一个选择,有毛骨悚然的降温效果;志怪小说也不错,一个字是一个字的,如嚼冰块,烦躁顿除。不过,我最喜欢的消暑佳品——屡试不爽——是博斯的画。”你也找找适合自己的消暑读物吧。

     4

     夏天白天的时间长。

    

     日本摄影师原久路作品《卡蒂亚在读书》(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供图)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有人解释说:经书简奥深邃,须心平气静,仔细寻味,而冬季天寒,不思起动,则人的精力容易集中,故冬季适宜读经。

     史书纪事,人事繁复,其治乱兴衰,是非得失,须前后观照,通盘把握,才能正确认识,需要有充裕的时间系统阅读,夏季长日漫漫,正得其时。

     诸子百家各陈己说,风格不同,思想迥别,需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尘滓不染的心境,才能权衡其得失,吸收其优长,秋季天高气爽,云淡风清,人处其间思绪明净,故秋季宜读诸子百家。

     诗词文赋是文学创作,阅读时非调动丰富的感情与想象便不能进入其情境中,也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也无法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脉搏。春季万木复苏,生机勃勃,是人的情感最为充盈丰富的季节,故春季宜读诸集。

     5

     夏日阅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既可以用来逃避工作的压力,也可以用来自我提升。

    

    2015年9月,悉尼一场时装发布会的后台,一个女孩在短暂休息时捧起了书本

     美国作家克雷格·费尔曼说,美国人之所以形成了夏日阅读的传统,跟度假的出现有关系。在美国历史的初期,度假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北方的工业家、南方的农场主才能享受到漫长的暑假。但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产阶级的经理和职员们也承受得起度假了。那时还出现了注重休假的新观念。雇主们开始认为他们的雇员需要放假,以避免大脑疲劳。

     1855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就鼓励中产阶级多放松。“除了周日,许多人从不离开他们的办公室或仓库,这会伤害一个人的家庭、身体和心灵。人生的快乐在于拥有良好的胃、享受小乐趣的能力,而不是拥有的货物和股票的数量。”

    

     度假期间,在花园、游泳池和保龄球场玩耍之余还能干些什么呢?美国人从一开始就会在假期读书。景点会提供轻松的夏日读物,百货商店甚至可以直接把最新的图书送到顾客的度假目的地去。

     起初,度假的人更喜欢看故事性强、看过即忘的通俗小说。到19世纪末,度假变得更加普遍之后,关于度假的目的出现了争论,有人反对纯粹为愉悦而读书。1890年,一位评论家说:“许多人都以为,夏日读物应该像他的帽子一样轻、像他的上衣一样薄。这种信念导致了空洞的文学的泛滥。在夏天读夏日文学的人一直只看这种书,它们会麻痹人的思想,耗尽人的智力。”

     但对夏日阅读的讨伐并没有持续很久。1915年,一位书评人说:“按照我们的习惯,夏天就是无所事事的日子。但如果一个人在冬天喜欢读历史、随笔、社会学,他在夏天一样可以看。”夏日阅读变得更加灵活,研读严肃著作的读者无需供给那些看海滩读物的人,他们自己也可以看一两本。夏日阅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既可以用来逃避工作的压力,也可以用来自我提升。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夏日阅读:世界的另一个入口——行走、想象、发现、情感和美(曾焱)

     行走

     告别米莲娜(张悦然)

     并不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驳静)

     与《1984》 的一场行走(苗千)

     在远方,海湾与孤岛(艾江涛)

     我的三位一体(余泽民)

     虽然,山在那里(杨鹏)

     想象

     与快乐王子一起长大(孙欣)

     对我来说,一切从色彩与声音开始(张佳玮)

     跳棺人(范晔)

     我们的哥特情结(张月寒)

     一个吃货的阅读和美食幻想(吴梦启)

     发现

     那些“世俗哲人”们(薛巍)

     早餐前相信六件不可能的事情(陈赛)

     我和劳伦斯(黑马)

     书中的发现,及发现你的阅读发现(于施洋)

     通向真实的世界(杨庆祥)

     情感

     被整个世界取悦的马尔克斯(史航)

     人的况味(卫西谛)

     一本温柔的人道主义的小书(张羽修)

     巨蟹座与乡愁:荒野漫步的文学谱系(冯庆)

     爱在蒙马特高地(傅婷婷)

     美

     “记忆之宫”(唐克扬)

     不可思议之地(马凌)

     “果戈里的棺材”(何潇)

     一种对深度温柔的回归(何蒨)

     | 社会 |

     调查:云南“盲井村”:隐形的富有和显性的贫穷(张星云)

     数据:知识付费的风口,以及谁可以飞上天(杨璐)

     城市:白塔寺再生:胡同小院的生存与生活(贾冬婷)

     | 经济 |

     市场分析:监管风暴来袭(谢九)

     收藏:吉戈夫妇收藏(李晶晶)

     | 文化 |

     话题:个人记忆与共同基础(何潇)

     时尚:谁是比尔·坎宁汉(杨聃)

     | 专栏 |

     邢海洋:印度制造的可能性

     袁越:脑病为什么那么难治?

     张斌:超越黑板与篮板的遗产

     宋晓军:台湾导弹“误射”是有意的吧?

     朱伟:李陀:文学的地平线(3)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夏日阅读:世界的另一个入口——行走、想象、发现、情感和美》。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