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6)—— 小夜曲与夜曲
2016/7/11 三联生活周刊
小夜曲与夜曲
海顿( Joseph Haydn,1732-1809)
海顿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小夜曲,其实是《F大调弦乐四重奏》(OP.3.5,约作于1763-1764年间)的第二乐章。曾有学者认为OP.3有可能非海顿作品,但这种质疑无结论,我仍相信它是。这个小夜曲乐章,第一小提琴奏出梦幻般的美丽旋律,其他三件乐器都以拨奏方式,衬以轻盈的节奏,就像吉他伴奏的小夜曲歌唱。
海顿还有用两支单簧管、两把圆号与弦乐五部,9件乐器演奏的一套8首夜曲(表明为Notturni),都是三乐章或四乐章(四乐章是前面多一个短小的进行曲),每首演奏时间都只有十多分钟。

▲ Classicum合奏团演奏的海顿C大调(Hob.II:25)与F大调(Hob.II:26)两首夜曲
这些夜曲一般都以快板开头,单簧管与圆号,以及所有乐器的齐奏构成声部间变化多端精致的应答,融成智美的和声。慢乐章的主旋律则完全是绵长的歌唱,其不断装饰与肖邦后来用钢琴处理是一样的。主旋律间有时有优雅的节奏过渡,如夜风吹拂月波鳞鳞的枝叶。第三乐章再回到轻盈追逐,有些俏皮的谐趣,回味在甜蜜愉悦中。以舞曲俏皮地谐趣是海顿迎合贵族需求,极重要的表现方法。
这8首夜曲是为那不勒斯国王付费而作于1790年,海顿技术上特别成熟的作品,短小而逻辑特别严密。就年代说,它们作于莫扎特的小夜曲/夜曲之后,是对莫扎特夜曲的形式精炼。
音乐史的说法,是莫扎特丰富了意大利人的器乐小夜曲形式。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一共作了13首小夜曲/夜曲。第一首(K100)作于1769年,那时他仅14岁。最后一首K525作于1787年,已经过了30岁。莫扎特作过献爱的小夜曲——歌剧《唐璜》第二幕中唐璜唱的《请到窗边来》(Deh,vieni alla finestra),曼陀铃伴奏下,一首演唱时间不到两分钟的男中音咏叹调。而这13首小夜曲或夜曲,却基本都用于夜晚庆典,多数是委托收费创作:为大学生庆贺获得学位,有为大主教命名日(K320),也有莫扎特献给市长女儿的婚礼(K250,哈夫纳)。前提是萨尔茨堡人喜欢这种优雅喜兴的形式。这13首中,只有K239称Serenata Notturna(月下小夜曲,作于1776年);K286称Notturno(作于1776-77);K525称Eine Kleine Nachtmusik(很小的夜曲),其余都称Serenade。
不妨分辨一下K239、286与其他小夜曲的差别。它们都只有三个乐章,短小,不像小夜曲,一般要7个或8个乐章。K239是为两个弦乐团而作,有定音鼓;K286是为四个管弦乐团而作。所谓四个乐团,其实每一乐团大约是六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与两把法国号。音乐史家们认为,这是在贵族花园里演奏的音乐,乐团在不同位置构成不同声部,彼此充当回声,其形式脱胎于教堂里声部间的应答。

▲ 霍格伍德1983年指挥古乐学会乐团演奏的莫扎特《D大调夜曲》(K286)
这是莫扎特20-21岁的作品,与海顿1790年那些夜曲比,声部分配与应答,都明显单调。
莫扎特这些小夜曲中,篇幅最长是《哈夫纳小夜曲》(作于1776年),有8个乐章,要演奏一小时,其中第二、三、四乐章其实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K525家喻户晓,而最美其实是为13件管乐器(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四把法国号、两支低音管及低音提琴)而作的《降B大调小夜曲》(K361,大组曲,作于1781年)。

▲ 马利纳指挥圣马丁乐团1984年演奏的《降B大调小夜曲》(大组曲)第一、三、五、六乐章
这是莫扎特巅峰期的创作,有7个乐章,我们选听它的序奏和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第三乐章柔板、第五乐章浪漫曲及第六乐章变奏曲。这首作品,各声部关系已经处理很娴熟了,莫扎特对管乐美的感觉真是天赋的,柔板与浪漫曲中的旋律真是美极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他音乐中的天籁。第六乐章,主题有美妙的6段变奏,每个变奏都通过不同乐器体现音色变化,也有转调,这也是最美的乐章。莫扎特作品中洋溢着美妙的青春气息,与海顿比,他的美妙主要通过旋律延展变化,他好像有浑然天成、喷涌不止、用之不竭的美妙,不需要海顿那样精确的逻辑。
回顾往期可点击:
朱伟谈古典(3)—— 鲍罗丁的草原与舞曲
朱伟谈古典(4)—— 换一个肖邦夜曲的情调入口
朱伟谈古典(5)—— 李斯特、鲍罗丁、格里格的夜曲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