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9)—— 柴科夫斯基的1874
2016/8/1 三联生活周刊

     由穆索尔斯基来对比一下柴科夫斯基,很有意思。

     柴科夫斯基只比穆索尔斯基小一岁。穆索尔斯基出生于立陶宛边境附近的卡列沃(Karevo),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东部接近西伯利亚的沃特金斯克(Kamsko-Vorkinsk)。两人都出生于富裕家庭,穆索尔斯基的早期教育来自德国女教师,柴科夫斯基则是法国女教师。两人都是10岁到圣彼得堡上学,穆索尔斯基上的德国学校,柴科夫斯基进的法学院预科。不同的是,穆索尔斯基随后通过军校进了军队,柴科夫斯基法学院毕业后走上仕途,游历欧洲后进了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创建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进音乐学院后23岁开始尝试作曲,穆索尔斯基此时已经在创作歌剧《萨朗波》(未完成)。

    

     1868年的柴科夫斯基

     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柴科夫斯基成为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创建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师。尼古拉·鲁宾斯坦让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家里,但柴科夫斯基忍受不了他的专横与热衷于社交,在辞掉了教师工作后,才获得创作的独立。此时已经是1872年,穆索尔斯基已经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的第二版。

     穆索尔斯基创作《图画展览会》的1874年,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是什么境况呢?年初,他作成了《F大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OP.23),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家里首演。在这首四重奏前,1871年他已经作过《D大调第一号弦乐四重奏》,第一号中的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曾在为托尔斯泰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感动过托尔斯泰,那是1876年的事。

     柴科夫斯基这首《F大调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其实比第一号成熟,他自认为是佳作,却未获多少好评,远不如第一号的名声。成熟的标志是对位的结构能力,《如歌的行板》果然美妙,但美在旋律,四个声部的对位层次变化还不多。但《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悲歌的主题,对位变化已经非常丰富,游刃有余了。这就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能远胜“五人团”处,优秀的音乐是由织体构成的,旋律只是基础。

    

    ▲ 鲍罗丁四重奏团1979年演奏的《第一号弦乐四重奏》中的如歌的行板与1978年演奏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

     1874年柴科夫斯基还改定了标题为《冬日的梦想》(Winter Daydreams)的《第一交响曲》。这是他交响曲的开端,决定了他的交响曲基调:情绪化的孤独并脆弱的自我感伤美。虽然它的乐思还不够流畅,发展与结构还不够丰满。这首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前两个乐章有标题,分别是“冬日旅途的梦幻”、“阴郁、迷蒙的土地”,从第一乐章开头奏出的旋律,就是俄罗斯性格的。第二乐章虽然有些装饰还稚嫩,但主题对雾霭重重土地的描述已经美极了。第三、四乐章也都是典型的俄罗斯舞曲节奏,最后一个乐章主题就来自俄罗斯民歌《花儿开了》。他的音乐底色其实与“五人团”无区别,他与鲁宾斯坦兄弟走了很不同的道路。鲁宾斯坦兄弟的创作与肖邦、门德尔松、舒曼的创作基本无区别,而柴科夫斯基的曲式可能是“世界主义”的,素材与情感却都来自俄罗斯,他在典型的俄罗斯情调里寻找自己的和声方式。如果与鲍罗丁的《第一交响曲》比,也许柴科夫斯基这首交响曲更俄罗斯化。也许正因为此,安东·鲁宾斯坦才很不满这首交响曲,认为它太情绪化了。

    

     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

     情绪化,正是柴科夫斯基作品最感人处。换一角度,当然也可看成他结构的毛病。

    

    ▲ 1995年Mikhail Pletnev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G小调第一交响曲》的第一、第二乐章

     这年年底,柴科夫斯基还作成了他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本打算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没想到尼古拉·鲁宾斯坦听完柴科夫斯基试弹的激烈反应是“毫无价值”、“结构支离破碎”、“完全没法演奏”,“只有一两页还有点价值,其他部分必须销毁重写”。

    

     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

     柴科夫斯基于是将它献给了当时闻名遐迩的德国钢琴家、指挥家彪罗(Hans von Bülow,1830-1894),由彪罗1875年10月在波士顿首演。

     这首协奏曲从曲式结构说,也许确实太自由。但它从开头法国号齐奏下强悍的钢琴和弦起,直到第三乐章热情如火的快板,主奏钢琴一直在优美的旋律中意气风发、激情洋溢,这种意气风发塑造与成就了这首协奏曲,在发展徘徊中借助缠绕的旋律,也刚好寄托摇曳般的沉思。第一乐章铿锵有力、昂首阔步;第三乐章洒脱若激流飞瀑、珠玑迸溅;中间的第二乐章由长笛独奏始,又拥有那样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柴科夫斯基拥有的情感浓度使这首协奏曲冲决了形式束缚,成为之后每个钢琴家都需以它证明自己的力作,结构上的挑剔就都变得无关宏旨。它需要强有力的击键,更需要弹出精微与细腻,因此在我自己喜欢的Sviatoslav Richter与Martha Argerich两个版本中,还是选择了Argerich。Argerich弹得更细腻,协奏虽是德国乐队,指挥却是对俄罗斯音乐研究极深的Kondrashin,Kondrashin对此曲的诠释,说实在更有说服力。

    

     ▲ Martha Argerich1980年演奏的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Kirill Kondrashin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协奏

     1874柴科夫斯基34岁,只是他以音乐塑造自己的开端。

     回顾往期可点击:

     朱伟谈古典(6)—— 小夜曲与夜曲

     朱伟谈古典(7)—— 穆索尔斯基

     朱伟谈古典(8)—— 有关《图画展览会》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