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与名校长面对面-18岁才是起跑线
2016/8/4 三联生活周刊

-与名校长面对面-
18岁才是起跑线
嘉宾
芦咏莉
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吴琪琪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
时间
7月30日 15:30-17:30
上周末,我们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芦咏莉校长,以及《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助理吴琪面对面,共同探讨了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小学教育该如何开展?怎么给起跑线上的孩子奠定好的基础?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
吴琪曾在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做全面采访时惊讶发现,成绩和技能性的东西都是老师很少强调的内容。他们强调的是传统的规则与品质,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和运动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社会宣传制造焦虑感不一样。
芦咏莉教授1998年教育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在教育心理研究所任教。2011年,她离开大学,成为了一名小学教育的管理者。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芦咏莉认为起跑线是在18岁,也就是当一个人从法律上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权益,开始承担许多责任的时候。所以“不输在起跑线上”,在于18岁时“他”是否具备了很好地实现自我、实现社会角色的基础,以及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基础。
小学教育也需要体系化的定位,我们不能期望将一个孩子培养成全才,或者把成才作为唯一的目标。最核心的工作,是发现孩子的优势,让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他的品格,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他对自我的积极认识、批判思维、创新思考能力、上进心、坚韧性……这些优势在一生发展当中都有重要作用。通过培育这些优势,可以让我们小学教育最基础的核心素养扎下根基。
精彩回顾






为什么我的孩子上课不发言?老师会不会不重视他?这会影响他的存在感吗?
一定要让孩子敢于表达。
一个人听懂了,再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过程。而且在生活当中,他只有把自己的需求准确表达出来,才能够获得帮助。表达好的人一定是自信的人,进而就是领袖力的表现。
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回答。
根据情景把你的句号变成问号。
上课发言不发言,其实背后有更多的可能性,一定要问原因。
有的是害怕;有的是觉得太简单了,不想发言;有的是特别善良,我说了你就没有发言的机会,所以让给你。所以不要看现象批评孩子,很多时候需要沟通。
家长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孩子,可是又要做到事事引导不干预,怎么把握这个度?
其实一个家长是否尽职尽责,要看你跟孩子交流的频率。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知道他/她在你心中很重要。哪怕今天没有分享一个信念,到最后你告诉他/她,妈妈最爱你,这都是一得,是彼此情感的连接。
你只有让自己的生活有质量,懂得这个世界的千姿百态,酸甜苦辣,你才可以给自己的孩子最有质量的。
有什么事是必须跟孩子强调的?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有以下三点:
安全。一定要学会掌握安全的技巧,但是要鼓励孩子冒险,而不是限制他做任何事。
绝对不能给别人添麻烦。
不破坏环境。
一定要学会跟孩子很直接的说不可以。
家长怎么跟学校和老师沟通?我对老师的某一个做法不认同,该怎么表达?
我们要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这个事情,坚信所有的事情都事出有因,只是他的方式可能不太恰当。如果家长和学校之间没有基本的信任,很难合作。
基于尊重的前提去跟老师沟通,可以处理的事情就自己处理,处理不了跟老师沟通,最终形成一致的结果。而不是站在老师的对立面,结果一定是三败俱伤。还是那句话,养孩子就是修身养性,修炼自我的过程。
学习重要吗?家长注意孩子全面发展之外,对学习和成绩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很重要。要始终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其次有好的学习方法,第三是打基础知识,第四步就是在某个方面学得精、深。
讨论学习方法时,家长很多时候会禁止孩子戴着耳机学习、动着学习,其实不必抵触,科学地了解,才可以掌握更好的方法。
除了学习、成绩,严谨的科学精神、艺术、体育特长,阅读能力都很重要。你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但如果选了就要坚持,而且要坚持很久,表面上是谈判,也让他学习对自己负责。也要咨询专业老师,看这个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就不要去。千万不要打击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是有动力的孩子,动力是孩子最宝贵的品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