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处暑
2016/8/23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转自「三联节气」
ID:slshjq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处暑,七月中。“处”是“止”,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阳气炽热而催熟万物后自然退位,阴气开始弥漫,秋风渐肃。处暑后,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都是恭敬天地的表现。

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二候,天地始肃“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三候,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白藏是《尔雅》给秋的称谓,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秋天收成,所以,《释名》解释秋为“就”,“万物就成”最贴切。而《礼记》引申出秋为“愁”的概念是,“愁之以时,察守义也”,认为整肃后才有收成,整肃就是审察是否守义的过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鹜是野鸭。秋光清浅,秋明空旷,此时那水让天滤成净透,任何色彩都包含在它的清潋之中,杜甫因此用“秋水为神玉为骨”,白居易用“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皆意境深远。

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早起凉意爬上胳膊,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秋波正澄清,秋光轻浅,秋云委婉,正切秋水伊人之想。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

欧阳修的《秋声赋》,记得最清晰的竟是童子所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杜甫写“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树声为悲,悲声越满,天越孤高,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思。

处暑是暑气止息后潜藏,“处”是止息。为什么止息呢?因为万物已经长成,它潜入地下,是不愿见它们随后即将凋伤、伤残而如血。处暑由此是夏的真正告退,熏风变金风,天高气爽、衣宽体瘦,亦是草木即将哀怨、虫声即将变愁声时。肃秋到,雁南飞,月寂寥,李白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令人感伤。

秋思莼鲈,但莼鲈本都是春意之承载。袁中郎描绘此物——枝如珊瑚,其冻如冰,清泠泠附枝叶间,清液欲滴。其口感香粹柔滑,如鱼髓蟹脂,清轻远胜。此物娇脆,半日味变,一日而味尽。

孙思邈说:此月“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勿冒极热,勿恣凉冷,勿发大汗,保全元气。

农历七月三十,地藏王生日,供香烛于地,满地香烛,甚为可观。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被命名,与观音、文殊、普贤共为四大菩萨,其道场在九华山。
秋月虫鸣
文/朱伟 插图/王文哲

立秋之后,萤虫乱飞,湿地虫声绕暗廊,处处秋声。
秋声在蝉噪夕阳里。蝉噪林逾静,江澄暮霞生,遥林晚蝉清,待到蝉噪芳意尽,便到雁来愁望时了。秋声在虫嬉月影里,虫声出乱草,水气薄行衣,池上红衣落,虫声惶恐便入罗幕了。四季其实都短暂,处暑之后,很快玉阶白露侵罗袜,就虫声泣露惊秋枕了。
秋夜迷人就在虫鸣。虫鸣是最美的时节,早起虫们都在趁东方欲晓争最后之欢娱,鼎沸成如痴如醉。它们感阴而发,故称“阴虫鸣夜阶”、“秋虫暗穿尘作室”、“夜久叶露滴,秋虫入户飞”。一旦鸟鸣庭树,马上就唧唧变成余音。韩愈写道:“虫鸣室悠悠,月吐窗冏冏。” “冏冏”是光明。月色虫鸣,其实我更喜欢薛能的“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
遗憾是如今声已单调,仅剩蟋蟀自恣,油葫芦偶拨琴了。田野残缺,金铃子、金钟儿、纺织娘似乎都消失了。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