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苏民,当之无愧的大师
2016/8/29 三联生活周刊

苏民
2016年8月28日凌晨,苏民去世,享年90岁。但凡提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历史,都不能绕过苏民的名字,尽管他并不像曹禺、老舍那样如雷贯耳,也不像人艺唯一的“总导演”焦隐菊那样重要。他人生大半时间消耗在北京人艺,专职演员、导演、教师,三个身份看似不同,实则都围绕着“话剧”这一事业。
1952年6月,根据新中国“文艺演出团体要求专业化、正规化”的要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苏民成为第一批职业话剧演员。在这之前,他从1942年高二时期就开始业余话剧表演,已经做了十年。

苏民与蓝天野
但他毕竟不是专业出身,他本来于北平艺专学习国画。因为未曾学习过戏剧,所以1952年成为专职演员之后,苏民便自学《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没想到自学之前他本会演戏,自学之后,反而不会演了,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一生从事戏剧,最后在教学上总结出来一种“三环教学”思想:艺术技巧、生活积累、思想修养这三个圆相互交叠,其重叠处技巧、生活、修养齐全,这个重叠的部分就是创作;三者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匹配。一个演员身上,一开始,三者重合的部分可能很小,但随着深入进去,重叠的部位就会越来越多,创作能力也就大起来。这是他多年实践结果,也与北京人艺的立院理念和话剧理想相合。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说:“如果说北京人艺有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创作人员对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追求。”
作为演员的苏民成功塑造了《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近,《胆剑篇》中的范蠡,《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格洛莫夫等形象。他演的角色深入人心,常常使人多年不忘。人艺老演员赵韫如回忆道:“范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多少年过去了我忘不了这个形象。那套古装穿在苏民身上,是‘活’的,是美的,是自然的,和他这个人是那么协调,那么相配。这主要是在于苏民身上有种‘书卷气’,这种气质,是演不出来的、化不出来的,它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不是三两天能学到的。苏民爱琴棋书画,爱读诗写诗,而‘书卷气’就是他多年来注重自我修养的结果。”

1961年《胆剑篇》 苏民饰演范蠡
导演苏民以严谨负责著称,并以注重融入传统文化精神为特点。郭启宏是《李白》的编剧,他印象中的苏民向来和蔼温和,但有一次却在排演的时候为一名演员不遵守排演厅纪律而发火。郭启宏仅此一次见他发火,他说:“我从他身上看到艺术家的认真!”
以写作《人艺往事》闻名的牛响铃记载:我在组织演出《流金岁月》时,自己也在《蔡文姬》里扮演侍书,过过戏瘾。排练时,苏民大大对我说:“小玲子,这戏可跟平常的戏不一样,当年郭老要求这出戏台词要上韵,整出戏要像是一首诗。”他还亲自示范,叫我怎样念台词。后来李婉芬阿姨说,“小玲子虽不是人艺专业演员,但在这满场老演员里倒也是显得个生(北京话,意思是特别)。她哪知道,这是苏民大大给我吃小灶的结果。”北京人艺向来有“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说法,导演要求演员对待每个角色都要认真。
配音演员唐烨刚到北京人艺的时候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是苏民导演的《天之骄子》里的一个群众宫女,唐烨回忆:“剧还没有开始排呢,老爷子就跟我说:‘你回家去翻一下《资治通鉴》第×页到第×页,看一下这个宫女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就无奈了——演个宫女还得看《资治通鉴》,也太严格了!”唐烨说:“作为一个大导演,老师做事认真的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他导演了无数精彩剧目,《王昭君》、《老师!老师》、《遛早的人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槐花曲》、《李白》、《虎符》,其中尤其是《李白》,使他获得巨大声誉。和别的导演不同,他导演的每场戏自己都会亲临现场。

苏民导演话剧《李白》,图为濮存昕饰演李白
他说过,与其说他是个演员,不如说他是个导演,与其说是个导演,不如说是个教师。但他所以名世的并不是因为他门生遍天下,教出来众多的好话剧演员,如任宝贤、修宗迪、韩善续、梁月军、尚丽娟、杨桂香、宋丹丹、梁冠华、郑天玮、龚丽君、徐帆、陈小艺、李洪涛、何冰等,而是因为他是个真正全身心投入到话剧事业中的人,即使他的教学生涯,也是在以另外一种形式从事话剧。苏民曾经说过:做人要做正直的人,做工作要勤恳认真,干一行爱一行。他正是这样做的。
他曾经当过北京人艺的副院长,世俗的眼光看来是“官”,郭启宏说:到了人艺,许多人告诉我,“老苏好人品!”这话说在苏民刚刚从人艺副院长的位子上退下来的时候,颇有嚼头。在位的官,须有建树,才能被人称许;去职的官,须无劣迹,才能摆脱詈骂。在位与去职的嬗变之际,更显出口碑的份量。
苏民说过他一生有四不能忘情:“不能忘情书画,我是学这个的;不能忘情戏剧,我是干这个的;不能忘情旧交,既能定交,就是知心的朋友;不能忘情山水,只可惜看得太少。”
从骨子里来说,苏民有点文人风骨,他像个传统的士人,这种士人之风就是中国式的知识分子,这种风骨体现在郭启宏的这一句对苏民的总结上: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有社会责任心,无投机取巧意,能孜孜于学问,惟兢兢于艺术。

苏民
苏民生于1926年,原名濮思荀,苏民是字,之所以取名苏民,一方面是纪念自己的出身,不忘其为江苏子民,一方面是要效仿三苏,希望在道德文章上追赶他们。他以字行世,则是为了革命事业。
苏民的父亲对他很严厉,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很小就开始接触旧学,背了唐诗,学习了古文。濮父本在东北当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得不从热河迁往北京定居。在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民又只得在家接受父亲的私塾教育。这两次教育,使得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热爱,一生不改,也使得他的演戏和导演时有所侧重。
1942年,苏民和几位同学第一次组织话剧演出,并成立沙龙剧团。他于1946年加入中共北平地下党,开始有组织地领导地下话剧运动。在演出期间,他认识了一生的爱人——贾铨。贾铨在中学时候很喜欢演戏,她哥哥说:“给你介绍一个人来帮你们排戏,这人家庭条件挺好的,可特别能吃苦。”哥哥介绍的那个人就是苏民。看过苏民几次演出后,贾铨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气,也很踏实,因为大家互相都有好印象,所以很快就明确了关系。
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金雅琴回忆说:“解放前,旧社会那么糜烂气氛里,男演员有几个不花哨的?可是人家苏民长得是一表人才,平时却一本正经。演戏以外,常看他抢着扫地干活,半点架子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敢情人家是地下党。”除了因为苏民是地下党,还因为他和贾铨爱情笃深。

苏民和儿子濮存昕
著名演员濮存昕是二人的孩子。苏民有一次说:过去,濮存昕小的时候,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苏民的儿子”;现在,苏民老了以后,别人说起来,都说“这是濮存昕他爸”。
对于这种名气倒置,苏民笑道:“父亲是不会吃儿子的醋的。”
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濮存昕曾经说过:“从不懂事到逐渐成为一个有悟性的演员,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有老爸的一分关注、一分恩情。我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老爸的心血。”
但父子之间在艺术上并不是没有龃龉,曾经因为话剧《李白》,父亲是导演,儿子是主演,在剧场上意见不合。年近古稀的苏民意识到“年轻人有他们独特的见解,要择善而从,对年轻人不尊重是很落后的想法”;对濮存昕来说,“当孩子认识到父亲的局限性时,他才算是真正成熟了。”
苏民,这位人艺曾经的“苏才子”,后来的“苏大师”,28日凌晨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老艺术家身后留给我们的是孜孜以求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话剧这种剧场艺术的坚持。郭启宏说:道德与文章,绝非两张皮。若只有艺术和人品双炮齐鸣才能称为大师,那么苏民则当之无愧。
(参考郭启宏《奔来逸兴写苏民》,邢星《大道自然——访话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苏民》、刘玉琴等《北京人艺,六十年风华依旧》等,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