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14)——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梦幻
2016/9/5 三联生活周刊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梦幻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n,1770-1827)

     我是从一盘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的Philips磁带始进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这盘磁带上,布伦德尔弹的第一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是《月光》,而是《月光》前的第十三号(OP.27.1,《月光》是OP.27.2)。在音粒伴奏下,如歌主题若水波梦幻般一波波荡漾的诗意太迷人了。这个乐章是个三段体,中段速度突然变化,像骤风四起,随后恢复为安闲的荡漾。后来听他人的版本,才知道布伦德尔处理这个乐章,速度其实有点快。布伦德尔慎用重键,其演奏因此更有流水歌唱的梦幻感,是典型的维也纳而非德式解读,与那些弹实的钢琴家截然不同。

    

    ▲ 布伦德尔1977年演奏的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三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第十三号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他的资助人李希登斯坦(Josephine von Liechtenstein,1776-1848))公爵的年轻夫人的,她随他学琴。贝多芬注明,它是一首“幻想风格奏鸣曲”,迷人就在其幻想性。它的三个乐章,第二乐章实际是谐谑曲,两个乐章间的过渡,很短小。若还以它比水波,就有点焦躁了。它也是三段体,中段是节奏的律动。这个二乐章不间断进入最后的第三乐章,充满表情的慢板转快板。慢板像凝思,很短,也是三段体,钢琴家们也有将它作为独立乐章的,那就是四乐章了。最后的快板回旋曲是贝多芬钟爱的表达形式——回旋中能寄托五光十色。它的主题先以活泼的节律呈示,过渡后出现的副主题更有力好听,成为回旋的主要动力。两个主题的装饰发展,构成种种出人意外,结尾前有对慢板主题的美丽冥想,再以急板结束。

     再听智利钢琴家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演奏的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OP.31.2)。

    

     ▲ 阿劳1987年9月在瑞士La Chaux-de-Fonds演奏的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的标题叫“暴风雨”,贝多芬的提示是指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描写普洛斯彼罗公爵因其兄篡位,流落到海岛,收服了岛上诸怪,后又使兄的船倾覆,漂流到岛,最终兄弟和睦。钢琴奏鸣曲当然不能以莎翁剧情去理解,对应莎翁剧情,要听柴科夫斯基的幻想曲(作于1873年),或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戏剧配乐(作于1925年)。但它或许提供了对《暴风雨》情节的一种沉思。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开头是最慢板的幻想,然后追逐性主题出现,幻想与追逐形成主题关系。演奏的优劣就在这种快慢关系的处理。追逐变为轻盈,幻想变得沉重,再变成晶莹,变成警示,追逐锲而不舍。阿劳晚年这个录音,凝思是弹得最有深度的,似乎普洛斯彼罗在岛上,对权力与亲情关系,一层层在剥除迷思。第二乐章是慢板的憧憬,有点清冷感,我特别喜欢这个乐章,在低音部沉钟般的衬托下,第一主题太美了,第二主题则像是升华。第三乐章是轻盈的稍快的快板,许是走出兄弟相戕阴影了吧?舒展摇曳的第一主题,引出有力的第二主题与它激情洋溢的变奏,两个主题、两重性格的交织非常优秀。

     在贝多芬中期奏鸣曲中,最华丽是C大调第二十一号奏鸣曲(OP.53),这首奏鸣曲是题献给华尔斯坦伯爵(Ferdinand von Waldstein,1762-1823)的,因此称《华尔斯坦奏鸣曲》。华尔斯坦是李希登斯坦的堂哥,比贝多芬长8岁,1787年到波恩后,因欣赏贝多芬,成为他的资助人,送他钢琴。1792年,莫扎特刚去世,华尔斯坦就将贝多芬推荐给海顿,赠言他说,亲爱的贝多芬,海顿还在失去其弟子,天才的莫扎特的悲痛中,你去实现一个长期受阻的愿望,从海顿手里接过莫扎特的精神。当然,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不满足为海顿的学生了,他到处寻师,成了雄心勃勃要冲决古典主义的斗士。他另找的老师包括当时最博学、对位技巧最高的阿布雷希茨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1736-1809)与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阿布雷希茨贝格是当时维也纳宫廷和圣斯蒂芬大教堂的管风琴师,车尔尼与胡梅尔都是他学生。萨列里是当时维也纳宫廷的音乐总监,也就是诬传毒害莫扎特的那一位。他当时的地位比莫扎特要高很多。

    

    ▲ 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1972年演奏的贝多芬C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1803年开始作曲,1804年完成,是《克鲁采奏鸣曲》后,与《第三交响曲》(英雄)几乎同时创作。1803年贝多芬33岁,羽翼已丰满,而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展示出那么辉煌的技巧,是因为1803年法国钢琴制作家埃拉尔德(Sébastien Erard,1752-1831)刚送他一架改进后的Erard琴。此琴不仅键盘灵敏,音域也拓展很多,给了贝多芬试探展示辉煌技巧的乐趣。

     这首奏鸣曲其实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精神抖擞的快板,先极弱地出现追逐梦幻性的第一主题,反复渐强后再带出歌唱性晶莹的第二主题,作歌唱性荡漾。然后,第一主题越来越激越,辉煌,第二主题越来越隽永。经过发展部的发展,在再现部回顾中,有一串长长的连音如晶亮的珠串,然后才缱绻、再刚硬地结束。第二乐章开头,只有一个极慢板的导入部,这个导入部有点凄清美,刚缓慢唱出有些无奈的旋律,就结束了。因此有人形容是“天使的微笑忽然被乌云遮蔽”,它是为了导出第三乐章的回旋主题。回旋曲是温和的稍快的快板,主题带着幸福感,由副主题加强后变成喜悦的歌唱。它们的回旋发展,或形成铿锵有力,或变成喃喃低语,最后主题回归,转为最急板,各种技巧综合成灿烂的尾奏。

     这首奏鸣曲有一个后人赋予的“黎明”标题,大约指它表现的是万物如苏醒?吉列尔斯有极强、极有震撼力的击键,却好在用微妙的轻柔细腻,表现出极高超技巧。以极强奏极弱,往往更耐人寻味。

     回顾往期可点击:

     朱伟谈古典(11)—— 拉罗与萨拉萨蒂的西班牙

     朱伟谈古典(12)—— 贝多芬从哪里听起?

     朱伟谈古典(13)—— 悲怆、月光与热情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爱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