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现场|《弗兰兹》:赎罪与爱情
2016/9/5 三联生活周刊
所有那些,对爱与艺术的信念。

《弗兰兹》剧照
《弗兰兹》威尼斯首映一结束,很多导演朋友就疯狂称赞,说是本届最佳。影评人的反应倒还比较冷静,只是总体持积极态度。细想一下,法国鬼才欧容向来被誉为欧洲电影界的坏小子,关键在他对于宏大话题和故作艰深的反感,更不屑于遵循法国电影的学院派模式。他的天才,在于把看似琐碎化或个人化的事情拍得引人入胜,最终要传递的东西比宏大的说教更有效。不依赖于故事本身,依靠对电影语言完美的掌控而取胜,自然赢得导演们的敬佩。

德国导演刘别谦作品《我杀的那个人》剧照
影片改编自流亡美国的德国导演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名作《我杀的那个人》(Broken Lullaby,1932),讲述两次大战之间的一段赎罪和爱情的故事。热爱艺术和法国文化的德国青年弗兰兹(安东·冯·鲁克Anton von Lucke饰)在一战中死于战场。他的未婚妻安娜(宝拉·比尔Paula Beer饰)是个孤儿,战前便长期住在他家,弗兰兹死后,她对两位老人更是像女儿一样。但一位神秘的法国人阿德里安(皮埃尔·尼内Pierre Niney饰)的来访打破了小镇的平静,他声称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结识的好朋友,却没有人能够确证。“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阿德里安就是在战争中杀死弗兰兹的法国士兵,然而此时,与弗兰兹一样温柔优雅、热爱艺术的阿德里安已经俘获安娜芳心。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三十年代的原作以男性视角为主,但一向妇女之友的欧容想要从女主人公的角度来重讲这个故事,对剧情也有所调整。比如在刻画阿德里安和弗兰兹之间虚构关系的闪回镜头中,将两人关系表现得十分暧昧,又暗示阿德里安对女性身体的抗拒。于是影片又比原作多出一种解读,也即阿德里安是弗兰兹战前在巴黎的情人,但却不得不在战场上面对彼此。至于他们的爱情,是不可诉说的,只能以死亡来掩盖。

《弗兰兹》剧照
影片大部分以黑白拍成,这与欧容一向喜欢玩弄色彩的风格很不相符。他解释说,在采景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的夏日景致在镜头下显得非常艳俗,并不能体现影片需要的那种战后的萧瑟忧伤。然而片中有几个场景还是用了彩色,并且一点儿都不俗。最重要的两场,一是阿德里安在弗兰兹父母的恳求下,用亡者留下的小提琴为老人演奏,音乐响起,幽怨清冷的黑白被温暖的彩色取代,好像音乐给了丧子的夫妇和失去未婚夫的安娜重新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和希望。另一场是男女主人公在野外游玩,安娜逐渐对这个阴郁的法国艺术家产生好感,爱情在牧歌般的背景下诞生,把生命重新染上了颜色,驱逐战后萧索的阴霾。

《弗兰兹》剧照
虽然影片大量刻画战争带来的痛苦和遗留下来的仇恨,对爱与艺术的信念是导演的终极信息,尤其是艺术。弗兰兹和阿德里安都热爱音乐和诗歌,作为德国人的弗兰兹还是个法国文化迷,最爱法国诗人保尔·魏尔伦,后者与兰波的爱情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禁恋故事。魏尔伦最著名的作品《秋歌》(Chanson d’automne)在片中屡次出现,和音乐一样,成为语言尽头人物交流和情感流露的终极手段。也许语言会造成误解,但艺术化的语言,可以帮助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抚平战争的创伤,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马奈《自杀者》
《弗兰兹》中另一件贯穿始终的艺术品,是一幅罕为人知的马奈画作《自杀者》(Le Suicidé),其直接作用是暗示阿德里安在难以承受的创伤下有自杀的愿望。《自杀者》是马奈作品中无法被归类的一幅,让艺评人和艺术史家们伤透了脑筋。最后大家都说,这也许是马奈对当时存在的任何绘画技法和流派的一次全面大背叛,包括对自己的风格。

《弗兰兹》剧照
这幅画现藏于苏黎世,很少与马奈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欧容为了剧情需要,把它的复制品放在了卢浮宫中。因为放下枪支拿起提琴是一种自杀,舍弃辩论选择诗歌也是一种自杀,在这个充满冲突和威胁的世界里,要舍弃自我防卫而选择敞开胸怀常常是一种“自杀”行为。所以很少有人放弃戾气而选择爱与艺术,所以我们常怀仇恨与后悔。但这种“自杀”是真正的涅槃,是人类得以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在卢浮宫无数藏品中,只有选择《自杀者》才能得到永生的幸福,这便是《弗兰兹》中的呐喊,也是欧容作品中最宏大的命题。
* * *
秋歌
(保尔·魏尔伦 葛雷译)
秋声
像悠长
呜咽的提琴,单调、忧郁,划破了我的心。
当钟声敲响,一切窒息,一片苍茫,回首
往事,眼泪汪汪。
我走了,迎着厌人的西风。
风吹我
到这里,那里,像一片枯叶
在飘零。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第一天,让我们彻底怀个旧
《人生若只如初见》,关于那些让我们彼此远离的东西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郎平的价值」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