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谈古典(16)——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
2016/9/19 三联生活周刊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如果加上未完成作品,莫扎特其实一共有41首小提琴奏鸣曲。Philips公司1991年为纪念莫扎特逝世200周年发行的全集唱片,小提琴奏鸣曲套共7张,录齐了这41首。

    

     Philips公司1991年发行的莫扎特全集中的第15集:小提琴奏鸣曲

     这41首中有20多首是比较稚嫩的早期作品。比如,最早,1763年他7岁时就作了4首(K6-9),1764年8岁作了6首(K10-15),1766年10岁又作了6首(K26-31)。这些早期作品短小,印着同时代他人的印记,小提琴其实是为钢琴自由伴奏的附属声部。Philips公司的这套奏鸣曲中,早期奏鸣曲的演奏者是法国小提琴演奏家Gérard Poulet和羽管键琴演奏家Blandine Verlet,占了3张唱片。后面的4张,从K296始,才是Arthur Grumiaux(1921-1986)与Walter Klien(1928-1991)合作的录音。这是我非常珍爱的一套唱片,1991年发行的莫扎特全集,总共包括45小套,以我当时之经济能力,只能陆续选其中几套买,最早买的就是这套奏鸣曲,第二套才是谢林的协奏曲。这套唱片中用羽管键琴伴奏的3张早期奏鸣曲其实特别宁静,也好听。两位法国演奏家,大约也是早期这3张的最佳版本选择了。

     莫扎特1770年后成熟期的小提琴奏鸣曲一共19首。这19首奏鸣曲的开端,应该是1777年他21岁时为其钢琴学生,当时曼海姆宫中官员Hofkammerrats Serrarius的女儿,15岁的Theress Pierron而作。据传记作家的说法,莫扎特此时爱恋着一个叫Aloysia Weber的姑娘。这首充满青春期情感的作品,是他小提琴奏鸣曲中演奏概率最高的一首。它共有三个乐章:活泼的快板,持续的行板与回旋曲。

    

    ▲ Goldberg与Lili Kraus1934年演奏的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K296)

     这个录音有点早:1934年。但演奏者Szymon Goldberg(1909-1993)与Lili Kraus(1903-1986),我以为是莫扎特奏鸣曲版本的首选,30年代他们的莫扎特无与伦比。资中筠原来写过一篇文章叫《弹不好莫扎特有感》,说的是,要奏出莫扎特轻盈的天籁,节奏与轻重其实很难把握。这首奏鸣曲中,第一乐章欣悦着弹性十足而又十分干净的节奏,第二乐章松弛悠扬中的恬美,第三乐章回到自得的节奏,青春美好,轻盈要飞翔的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两人二战前的珠联璧合,别人真难超越。他们留下两张三十年代的莫扎特奏鸣曲唱片,听了他们,总觉别人的味道不足。

    

    

     这是法国Dante公司1998年发行的他们三十年代录音的两张CD

     Szymon Goldberg之后,才是Arthur Grumiaux与Henryk Szeryng(1918-1988)。Arthur Grumiaux是埃奈斯库的学生,他的更佳搭档是Clara Haskil(1895-1960)。但他们在一起,似乎只留下两张唱片6首的录音。Henryk Szeryng与Ingrid Haebler(1929-)则与Arthur Grumiaux、Walter Klien一样,录了成熟期全部19首奏鸣曲,有4张一套的录音。Grumiaux与Szeryng难分伯仲,但Haebler肯定排在Haskil之后。

    

    ▲ Grumiaux与Haskil1958年演奏的《降B大调奏鸣曲》(K378)与《E小调奏鸣曲》(K304)

     这两首奏鸣曲,第一首《降B大调奏鸣曲》(K378)作于1779年,莫扎特23岁。这一年Aloysia Weber离他而去,他失恋了;母亲又去世,他回到萨尔茨堡。但这首奏鸣曲中,你听不到任何悲哀。它有三个乐章:中庸的快板,如歌持续的小行板与快板,回旋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那样明媚的阳光,我将它听成助己的疗伤曲,第二主题稍有一点点凄凉,也很快被温暖所包裹,第一乐章就像是在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第二乐章如将自己放松在阳光、清风中的感觉,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则是一首快速的舞曲,裙裾飞舞,轻盈极了。

     第二首《E小调奏鸣曲》,是19首奏鸣曲中唯一的小调,有点阴郁。它作于1778年,只有快板与小步舞曲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有点忧郁的如歌,第二主题马上给以轻盈,然后,第一主题就变成妩媚了,你能清楚感觉轻盈在其中的调解作用。第二乐章的主题其实也来自第一乐章,这是莫扎特奏鸣曲中比较特别的一个乐章:有点缱绻,但换一个角度,也像是他特殊的心灵摇篮曲。

     最后再听Szeryng与Haebler演奏他晚期,1787年所作篇幅最长的《A大调奏鸣曲》(K526)。

    

    ▲ Szeryng与Haebler1969年演奏的《A大调奏鸣曲》(K526)

     这首奏鸣曲共3个乐章:很快的快板、行板与急板。Szeryng演奏此曲中间的慢乐章比Grumiaux的版本多了反复,以超过10分钟的篇幅,将柔美展示到极致——钢琴召唤出的小提琴主题像仙子翩翩而来,钢琴反复静极了。这首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是洒脱的回旋曲,其主题据说来自德国作曲家Carl Friedrich Abel(1723-1787)的一首三重奏鸣曲,是对阿贝尔的纪念。阿贝尔逝世于这一年6月,而莫扎特自己的父亲逝世于这一年的5月,此曲作于8月。

     如果你仔细对比Grumiaux与Szeryng、Haskil与Haebler,其实是能觉察出气质不同的。这就是版本比较的魅力。

     回顾往期可点击:

     朱伟谈古典(13)—— 悲怆、月光与热情

     朱伟谈古典(14)—— 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梦幻

     朱伟谈古典(15)—— 贝多芬的老师与师弟胡梅尔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爱乐」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