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 | 白毫银针:既相见,缓陈情
2016/9/25 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人饮的第一口茶是什么味道?那是个太过久远而无法还原的故事了,但是今天的茶客们也许能从白茶里寻到一些痕迹。

    

     ▼ 打开音频,聆听白毫银针的故事

     春季采茶期来临,热闹的的光景开始出现在闽北政和县山间的茶园。清晨,采茶人的双手熟练地在茶树之间掠过,手指落力,白茶的芽头被仔细取下,成为制作“茶王”白毫银针的原料。银针的采摘要求苛刻“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头不采,开心芽头不采,虫伤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

     对待这些采摘的“银针”,茶人们是不会怠慢的。不忍施以炒制和双手揉搓的激烈——所以白毫银针的茶汤里也尝不出烈的品性,而是迅速轻快的将茶芽薄摊匀摊于竹帘上。茶芽在晴天里的晾青架上,等待阳光和风的自然萎凋——这一切要轻,白天避开正午的强烈日照,只有早晨和下午微弱的阳光才最懂得怜惜;晚上则移交室内,隔绝雨露的侵袭。既然是自然参与的工事,耗时就要长一些,不像人工,凡事都求个迅速,容易用力过度。白毫银针的自然萎凋是个漫长的失水过程,少了许多人间惯用的刻意为之,成全了更多天地谋划出的本色。明朝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称道这种本色“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

    

     经过人和自然的合作,白毫银针最终发于水中,幻化成一出异于平白的景色,芽叶密披银毫,仿若身着素衣,银针竖立,光影闪烁。眼看着白毫浸了水,微黄的颜色四散而去。尝下去,清香里却是温和滋味,没有烈的品性,仿佛那些溢美之词都是平白无故。

     这时候要听从老茶客们的劝告:不急,且等。闲话讲过几番,喉韵仍逗留不散。“平淡”轻悄悄地入了喉咙,又不离去得那样迅速,长久过后再现,那回甘真算得上是情深意重。等待的时间越久,最后的结果也多了几分意义,滋味慢慢体会,情分缓缓讲来。这“久等”的原因还有一层:白毫银针加工时未经揉捻,茶汁不容易浸出,冲泡时间一般来说相对较长,算是个性“慢热”。而这“慢热”不止体现在一时的滋味上——将白毫银针放置越久,“平淡”将日渐厚重,香气日渐浓郁,甘甜也将来得更为绵长。白茶性凉,由时间去温热,再凉的性子也能趋于柔和。有些茶总要图求个新鲜,像是换季的潮流一样,过了季,观众们的心气和兴致就不高了。白毫银针却不同,不受潮流左右也不以新旧判断,对于与茶为伴的人来说,这种不被时间催老损耗反而愈加亲切香醇的茶,才可作为常年的陪伴。

    

     起初遇白毫银针,闻香品味,总觉得它“欲说未说”,后来成了老相识,越聊越发现有“太多可说”。真正懂得它的茶客则不发一句牢骚,点上一盏,静待其缓缓陈说。白毫银针来历久,和人的情分久,滋味久,让人等的也久。不过,它总会告诉你一切都值得久等。

     人间烟火,自然本真,你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哪种更好,懂茶的人常常讲白毫银针贵在天然,可一杯茶里所包含的日久的情分,不论是来源于人间还是自然,都是各自用了心的。我更倾心于白毫银针的是,它能将这一切情分缓缓道来,茶长情,喝茶的人也要长情,才能把故事听个齐全,前因后果,全在这一杯茶里了。

    

     生 活 市 集

     【白毫银针】

    

    


     杨丰手制白毫银针,属白茶,采自福建政和、福鼎,春茶头一、二轮的顶芽,只取一芽一叶。其被称作“茶中美人”,茶芽肥壮,茸毛密披,银光闪闪,宛如身上蒙了一层厚厚的白霜,名贵又天然。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两件及以上享8.8折优惠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