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手记
2016/10/6 三联生活周刊

     我坐在和前一天同样的位置上,瑞典皇家科学院大厅里的气氛也与前一天类似,只是讲台上的投影已经由“诺贝尔物理学奖”换成了“诺贝尔化学奖”。我浏览着诺贝尔化学奖的网页,一边准备稍后的采访提问。我旁边是瑞典电视台的主持人,正在准备做现场直播。

    

    Jean-Pierre Sauvage,J. Fraser Stoddart和Bernard L. Feringa 三人荣获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苗千 摄)

     仍然是在11:45,三位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成员:萨拉·斯诺格瑞普·林森(Sara Snogerup Linse),戈兰·汉森(G?ranK. Hansson),奥洛夫·拉姆斯特伦(Olof Ramstrom)走进大厅,未加寒暄就介绍了今年的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并生动的介绍起这三位科学家开创性的工作。结合着图片,拉姆斯特伦教授又拿出两个面包圈,把它们套在一起,为全世界的观众演示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分子机器(molecular machines)。虽然我对于化学一知半解,听了他生动而准确的讲述也觉得大致理解了这项研究的实质。

    

     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介绍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机器(苗千 摄)

     只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发布会结束了,大厅又陷入喧闹之中。几组记者开始做现场直播,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也开始按照预约接受访问。我等候了一段时间,终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前任秘书阿斯特丽德·格拉斯伦德(Astrid Gr?slund)教授有了一次对话。

     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前任秘书,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生物物理学教授阿斯特丽德·格拉斯伦德的访谈

    

     阿斯特丽德·格拉斯伦德(苗千 摄)

     三联生活周刊:您现在仍然在诺贝尔委员会工作吗?

     格拉斯伦德:我做为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秘书工作了将近二十年,在2014年我已经从这个位置上退休了。

     三联生活周刊:这么长的时间,这份工作对您来说有很大的压力吗?

     格拉斯伦德:这是一份非常有趣的工作。我在1993年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随后在1996年我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的秘书。实际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几位得主)已经被讨论了很多年了,我们之前就讨论过(这几个人)。通常都是这样的情况,不会忽然之间冒出一个主意,选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之前都会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

    

     今年的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三联生活周刊:我注意到诺贝尔奖提名的截止日期是每年的一月末,而最终宣布则是每年的十月初,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

     格拉斯伦德:是的。这对于诺贝尔委员会来说是一个逐步进行的工作,我们每个月都在开会讨论,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讨论下一年的诺贝尔奖了。每年从夏天开始准备,在十月份宣布,到了十二月颁奖,需要半年的时间。除了提名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环节,我们还需要专家报告用来评估不同候选人的工作,实际上我们一年到头都有这样的工作,不断有这样的报告被发送到诺贝尔委员会,然后我们就在每月的会议上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诺贝尔委员会总是在诺贝尔奖宣布的这天早上才给新的诺奖得主打电话吗?之前一丁点的消息都没有?

     格拉斯伦德:是的,就是这样。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很难找到诺贝尔奖得主的电话,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像是个侦探一样,必须通过间接的方式得到诺奖得主的电话——你当然不能直接去找他的大学要这个人的电话。尤其是对于美国的科学家来说,你知道,这是时候正好是美国的深夜,你必须给他们的家里打电话,必须有他们的私人电话号码。

     三联生活周刊:这肯定是很多人一辈子最大的惊喜。

     格拉斯伦德:肯定是这样。我想很多人在这段时间一定会不停地猜,到底是今年还是明年?到底能不能得奖?

     三联生活周刊:也许很多人这一夜都睡不着。

     格拉斯伦德:可能真的是这样,我也不知道(笑)。

    

     瑞典皇家科学院内(苗千 摄)

     三联生活周刊:每年会有多少人被提名诺贝尔奖?

     格拉斯伦德:每年都会有几百人被提名。当然有些人只是被提名一次,然后永远都不再出现。我想大概有一二百个候选人会经常被提名,他们才是真正有可能获奖的候选人。

     三联生活周刊:谈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让人印象深刻。在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个技术制造某种药物,在人体内主动攻击癌细胞或是肿瘤?

     格拉斯伦德:现在谈这个还有点早,但是对我来说,显然这个成果有潜在的医学用途。人类的体内就有某种生物分子马达,它们有时会出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分子马达进行医疗,当然这肯定是在未来了。在这之前,我想我们可能会发明新型的材料,只要对它照射光线,它就能改变形状,变长或者变短——有这样的性质我们就可以制造出各种工具,这可能是一种更直接的应用。而且(在刚才的发布会上)他们提到了一种“分子内存”(molecular memory),你可以根据这种材料的某种状态存储“0”和“1”的数据。

     三联生活周刊:这听上去像是一个电子开关。

     格拉斯伦德:是的,他们(诺奖得主们)一开始就是想制造这样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另一方面,有没有可能利用分子马达,制造出另外一种太阳能电池?现在人们利用半导体材料收集太阳能,利用数量非常多的分子马达,是不是有可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动能,进而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

     格拉斯伦德:是的,确实有可能利用它来转换和存储能量,但是现在肯定还没有这样的设计雏形,一切都太早了。我相信下一代的化学家一定会把它运用到不同的领域里。就像刚才提到的,最早的电动马达出现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种机器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会遍布全世界。虽然这两者的情况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但是这(分子马达)肯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我不是一个化学专家,对化学不很了解,但是我的一些学化学的朋友经常开关于诺贝尔奖的玩笑。他们说诺贝尔化学奖从来不给真正的化学家,而是给物理学家或是生物学家....

     格拉斯伦德:是的,我也听过这个笑话。实际上今年的化学奖相对于前几年来说,是一个更纯粹的化学奖,它是关于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如果你回顾诺贝尔化学奖的历史,你会发现之前也有几个人在这个领域得奖,这属于有机化学的领域。

     三联生活周刊:那我们深入的谈一下,您能否告诉我化学的精髓是什么?它与其它任何学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格拉斯伦德:我会说是“分子”(molecule)。化学是关于分子的。你可以说物理学是有关原子,或是更小的粒子,或是恒星之类,但是化学是有关分子的学科。

     三联生活周刊:可不可以说对于“化学键”(chemical bond)的研究是化学研究的本质?

     格拉斯伦德:是的。我们以前有传统的化学键,现在(本届诺奖的发现)我们又有了一种全新的化学键,一种机械性的化学键的存在,它们是不一样的,但是都属于分子研究的领域。

    

     瑞典皇家科学院大厅内(苗千 摄)

     三联生活周刊:一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发生了什么变化?

     格拉斯伦德:化学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你回顾化学发展的历史,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学科在一百年前根本就不存在(注:生物化学领域是获诺贝尔化学奖最多的研究领域)。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生物化学领域产生了很多新的分支,诺贝尔奖也必须遵循科学的进展。

     三联生活周刊:我刚刚在诺贝尔网站上发现,在172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一共只有4位女性。

     格拉斯伦德:我只能评价说诺贝尔奖在这方面是绝对的,我们只看重研究者的学术成就,而不可能兼顾研究者的性别。在以前,女性研究者人数比较少,取得的成果也不如男性研究者,这就反映在了诺贝尔奖的得奖人数中。直到现在,女性研究者的条件仍然不如男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偏向于授予女性研究者。

     三联生活周刊:您会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吗?

     格拉斯伦德:当然了,现在有越来越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

     三联生活周刊:诺贝尔化学奖委员有有没有考虑过把奖授予超过三个人,或者是一家机构?

     格拉斯伦德:不会。原因就在于诺贝尔基金会的规则(Statutes of the Nobel Foundation),在其中的一段提到了,获奖者不能超过三名。另有一段似乎有所松动,提到了诺贝尔奖可以授予个人,或是机构,这就取决于各个奖项了。你知道诺贝尔和平奖通常会授予某一个机构,而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决定永远不授予某个机构。我们还没有最终决定(是否会授予某个机构),但是在最近肯定不会。

     三联生活周刊:最后一个问题,您能否说一位令您印象最深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格拉斯伦德:我想说一位,实际上他和中国也有关系,就是Roger Tsien(钱永健),他刚刚去世。我私下也认识他,我曾经到他的实验室访问过,他的去世让我非常难过。他是一位非常谦逊,非常勤奋,也很和蔼的科学家,他在他的研究领域“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绿色荧光蛋白)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三联生活周刊: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再见。

     格拉斯伦德:谢谢,再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学会幸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