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爲《五十度灰》頒發了一個小獎
2016/6/18 今天文学
“
他們每個月在餐廳聚會(對于這一會面地點的選擇,讀者們大可不必奇怪,請記住這是一個巴黎的文學獎項),選出一年中最有價值的作品。評價的標准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品的文學品質。嘲諷的是,龔古爾獎的獎金僅有10歐元。
——[英]約翰·薩瑟蘭《耶魯文學小曆史》第39章 何爲最佳
▎文學獎項、慶典及讀者群
古往今來,我們從不缺乏對于最高文學成就的嘉獎。從古時用月桂樹葉編織的王冠,到(幸運的)現代作家們所獲得的至高殊榮,各種獎項令人眼花缭亂。“桂冠詩人”的稱號便是獎項中的一種。丁尼生連續42年占據英國桂冠詩人的頭銜,這一點足夠證明他在詩歌領域至高無上的地位。與之共同授予丁尼生的,還有爵位、感念友誼的女王和全英國人民在1892年爲他舉行的國葬(這場國葬是實際上存在而未得到官方認可的)。
然而,將文學獎項系統地規劃還是20世紀才有的現象。所謂將獎項系統化,指的是由某個評審委員會來宣布哪部作品是最佳小說、最優詩集、戲劇抑或是終身文學成就獎。我們則正好見證了這樣的評獎和頒獎形式。首個這樣的獎項出現在法國,即1903年首次頒發的龔古爾文學獎。隨後,這個獎項分別于1919年和1921年在英國和美國被頒出。自此,文學獎項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它變得類似于衆所周知的聖誕晚會一樣普遍。因此,玩世不恭的人們調侃說:文學獎項應該人手一份。目前,在英美法等國家,作家們可以直接角逐,抑或由出版他們作品的出版社代爲參評一千多個文學獎項。此外,每年還有更多的文學獎項誕生。
在衆多獎項中,有許多令人困惑的“類別獎”。諸如,年度最佳第二本小說獎(人們頗具智慧地將它稱爲“精彩再現獎”)、年度最佳偵探小說(“埃德加獎”,以偵探小說流派的創始人埃德加·愛倫·坡命名)、最佳曆史小說獎(“沃爾特·司各特獎”,同樣得名于此類型小說的創始者),以及最佳女性小說獎(“女性小說獎”,曾被稱爲“橘子獎”,而自2013年起被稱爲“貝利獎”)。此外,還有不分類別的最佳小說獎(如特斯塔年度圖書獎)和最佳詩集獎(“T·S·艾略特獎”)。這些獎項中,有的授予獲獎者大筆獎金,有的則只有“榮譽”,甚至有的獎項是羞臊作品的“反榮譽”(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說文學最爛性描寫獎”)。獎金最豐厚的是美國的麥克阿瑟基金會所設立的“天才獎勵”,它慷慨地給予幸運的獲獎作家們50萬美金的獎勵,只因爲他們的寫作天才。盡管千差萬別,這些獎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不過于具體地描繪獲獎作品應具備的特質。評委們和評獎委員會都有足夠的自由來選擇自己認爲值得獲獎的作品。
在仔細研究幾個重要的文學獎項之前,我們先來解答幾個關鍵的問題。文學獎項爲何會出現?爲何在這樣的時機出現?我們又爲何需要這些獎項?可以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其中,最具說服力的一個是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競爭的時代,“獲勝”是最重要的目標。有人說,每個人都喜歡看賽馬。然而,他們鍾愛這項運動的原因並不在于馬匹本身。而獎項的設立正好把勝敗輸贏這樣刺激的因素引入了文學世界中。它俨然將文學世界變成了一座體育場,抑或角鬥場。
20世紀末,書商們開始設置賠率,就誰會贏得英國的“布克獎”或是美國的“普利策獎”而打賭。每年,越來越多的頒獎盛典層出不窮,各大獎項也借由這個舞台被宣布出來。這樣的盛事大有趕超奧斯卡頒獎禮的聲勢。文學獎項的頒獎禮唯一沒有的是奧斯卡頒獎盛典的紅地毯。可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下去,紅地毯出現在文學獎項授予儀式上也是遲早的事。
缺乏耐心是導致近些年人們癡迷于文學獎項的又一原因。正如喬治·奧威爾所言,檢驗文學作品優秀與否的唯一真正標准是時間。當我們初見文學時,我們都是拙劣的評判者。這其中也不乏文學評論家,因爲他們不得不在短短的幾日內做出所謂“權威的”論斷——這無異于魯莽的判斷。這些評判中更有甚者是極其有失偏頗的。例如,早期有位評論家稱《柳林風聲》 中對鼹鼠冬眠習性的描述在動物學上是不精確的。在莎士比亞的時代,有些聲浪支持本·瓊生而反對莎翁。眼光挑剔的讀者則認爲狄更斯的作品“不入流”,人們應該選擇閱讀薩克雷,他的作品才是更有品質的。那麽《呼嘯山莊》呢?持批判態度的評論家會告訴你,別費心了,考慮下一部作品吧。在這樣的爭論發生數十年後,勝負便從迷霧中逐漸清晰起來。這些作品都被奉爲“經典”,進入了我們的教科書中。很明顯,時間已經完成了自己大浪淘沙的使命。但是,缺乏耐心的讀者現在就想知道誰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讀者們顯然無法等待一百年,讓時間來宣判這個答案。而文學獎正好迎合了讀者的這一需求。
導致文學獎項鱗次栉比的第三個原因是獎項具有“指示性的作用”——當我們面對日漸增多到令人卻步的文學作品時,各種獎項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道路;當我們在書海中披荊斬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很顯然,我們十分需要一位向導。那麽,我們應該往何處尋找它呢?它存在于暢銷書排行榜中嗎?莫非它就是所有評論家在本周的報紙中所極力贊賞的那本書籍?又或者,這位向導是地鐵站中擁有耀人眼目廣告的作品?還是我們某位朋友口中的“無法錯過的”好書,即便書名我們都記得不太清楚了。當我們在這種種來源中無從選擇時,專家小組在冷靜地審查各自領域的文學作品後,明智而審慎地選出獲獎作品。他們的判斷無疑給我們提供了最爲可靠的閱讀指示。
對出版業從業者來說,文學獎項也是有益的。其中緣由再明顯不過,因爲獎項將長期困擾出版業繁榮的不確定因素消除了。出版行業從業者經常引用的一個由經驗得來的比率是,每當有4本書讓出版商虧損,就會有一本書是讓他們賺錢的,且這本書的盈利可以彌補4本書的損失。當某一出版社的作品中有文學獎項的獲得者,那麽這一殊榮足以讓前面所說的比率變小,僅僅是獎項的頭銜就足夠讓銷量猛增(獲獎作者的下一本書也會賣得很好)。有時,獲得文學獎項並非書籍成功的必要因素。能夠進入獎項決選名單,甚至初選入圍,就足以讓書籍暢銷。
那麽,頂尖的文學獎項又有哪些呢?首屈一指的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項設立于1901年,也是曆史上最早設立的文學獎項。諾貝爾獎一共分爲5個領域,以獎勵各個領域中的傑出成就者。而文學只是其中一個領域。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是瑞典發明家,他發明了第一種穩定的烈性炸藥。在建築行業和采礦業中,他的發明價值非凡;而不可否認的是炸藥也是可怕的戰爭武器。在遺囑中,諾貝爾以自己的名字創立獎項,將他巨額財産中的大部分作爲獎金發給每年的獲獎者。有些人認爲諾貝爾此舉是想彌補自己道德上的愧疚感。每年的文學獎由瑞典皇家學院參考(匿名的)專家意見選出。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同樣文學巨匠輩出(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如易卜生、約翰·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和克努特·漢姆生等作家)。然而,起源于這裏的諾貝爾獎體系並未將自己狹隘地囿于北歐半島,而是放眼世界所有角落,囊括任何一本可以被稱爲文學作品的書籍。擁有開闊的胸襟,加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于歐洲的角落,這裏無疑是做出客觀與無私評判的絕佳之地。這一獎項毫無爭議的一大成就,是幫助我們打破了觀看文學時的地緣局限,即讓我們能將文學看作世界全人類的財富,而非僅屬于某個國家。我們還需了解的是,諾貝爾獎授予的是擁有終生成就的得獎者,而評判的唯一標准則是這位作家是否在自己“理想的方向上産出了傑出的作品”。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始終認爲自己在國際政治中扮演著具有影響力的角色。當他們曾經授獎給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和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時,委員會已經充分地意識到蘇聯政府絕不會讓這兩位作家來領獎。每年,有關于誰會得獎的揣測與爭論伴隨著某些可預測的規律層出不窮。與之一同出現的,還有籠罩著(或許是僞造的)諾貝爾桂冠的烏煙瘴氣。難道約瑟夫·康拉德未獲獎的原因就是他在《間諜》(The Secret Agent)一書中塑造了“使用炸彈的”惡棍?那麽格雷厄姆·格林呢?他莫非是因爲在《英國孕育了我》(England Made Me)中對于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克羅伊格(Ivar Kreuger)有攻擊性的描述而與諾獎失之交臂?如果出生于英國的W·H·奧登(據說他是1971年的先驅者)沒有在錯誤的時間——也就是在當時血腥的越戰期間,獲得美國公民身份,那麽他是否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于作家們來說,諸如此類的流言蜚語般的揣測無疑給每年獎項的宣布增添了不少樂趣。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全世界不容置疑的最主要的文學類獎項又因爲這些小插曲而顯得更加重要。
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文學金獎)創立于1903年。從文藝評論的角度評價,龔古爾文學獎是衆多文學獎項中最“純粹的”。這一獎項是由法國傑出作家艾德蒙·德·龔古爾(Edmond de Goncourt)捐資創立的,以紀念他崇高的文學理想。龔古爾文學獎的評委會由10名著名的、長期在相關領域任職的文學界巨擘組成。他們每個月在餐廳聚會(對于這一會面地點的選擇,讀者們大可不必奇怪,請記住這是一個巴黎的文學獎項),選出一年中最有價值的作品。評價的標准只有一個,那就是作品的文學品質。嘲諷的是,龔古爾獎的獎金僅有10歐元。這也是爲了再次闡明龔古爾獎的宗旨:關注文學品質而不在于金錢。可是,評委們聚餐的花費應該不菲。
美國的同類獎項有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它又被稱爲“文學界的奧斯卡獎”。1936年,也就是在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出版商和美國書業協會爲了在行業低迷時期提高人們的閱讀興趣和圖書銷量而首次創立了這一獎項。經過數年,它逐漸發展成了一系列全面的獎項——獎項數量之多堪比任何一家城市書店中類型書架的數量。2012年,他們甚至爲E·L·詹姆斯的《五十度灰》頒發了一個小獎。有人甚至打趣說,林林總總的國家圖書獎甚至掩蓋了全美籃球賽的光芒。這種情況類似于奧斯卡頒獎,隨著一個接一個裝有獲獎者名單的信封被頒獎嘉賓打開,觀衆們忍不住哈欠連天。
與此相比,每年10月的“布克獎之夜”上,是不會有觀衆打哈欠的。布克獎始創于1969年,被稱爲“英國的龔古爾獎”,如今被公認爲世界傑出的小說類文學獎。然而,布克獎與它隔英吉利海峽相望的先驅者不同,它欣然地接受了商業元素的懷抱,並且授予獲獎者不菲的獎金(此外,有了獎項的宣傳,獲獎作品無疑會創造巨大的銷售量)。布克獎的最初贊助者布克·麥康內爾(Booker McConnell)從西印度糖料種植園獲取利益。曾經的一位獲獎者約翰·伯格就曾在得獎演說中抨擊他的“殖民主義”捐助者,並且將自己的一半獎金都捐贈給黑豹黨運動(Black Panther Movement)。近些年,布克獎的獎金提供者變爲一項避險基金,且改名爲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秉持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實用主義處世哲學,獎項的管理者完全能夠與資本主義的獎金提供方式和睦相處。
說回龔古爾獎。它的10名評委都來自于文學界。而布克獎的5名評委每年均要更換,他們都來自于“世俗世界”——頗具爭議的是,有的甚至來自于娛樂界。出版行業不僅鍾愛文學獎,而且青睐于獎項並生的爭議——那些在頒獎儀式前後甚囂塵上的爭論聲。獎項的管理者們有意地泄露誰在評委會中任職、誰進入了初選而哪位又已經進入了決選名單。電視直播收視率、懸念以及激烈的爭論,所有這一切在頒獎之夜達到高潮。而在爭議發酵的整個過程中,許多小說被爭相購買,銷量激增。那麽,文學界目前出現的獎項文化究竟是好是壞呢?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件好事,因爲這一現象的出現至少促進了人們閱讀文學作品。但是這仍然代表了人們對于書籍和文學早已改變的和正在快速改變的一部分看法。
20世紀的又一新生現象是在“二戰”後品目越來越多的各類書籍和文學節日。這些活動無論大小,都將書蟲們聚集到一起。它們俨然以自己文雅的方式成爲文學界的流行音樂盛會。一般情況下,這些圖書愛好者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家和出版商;反過來,作家也與他們的讀者面對面接觸,而出版商們也可以借此機會近距離地了解目前傳統“書攤”上都在熱銷什麽書籍。這樣的節日活動或許可以被稱爲思想的聚會。
近期,急速增長的本地讀書會也是主流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場合下,志趣相投的讀者可以相聚討論他們最近購買和閱讀的書籍。這樣的小組並不具備明顯的教育性或者自我提升意識。它們不收費,不設任何規章制度——人們只用在活躍的交談中交換自己對于文學的有建設性的看法,告訴彼此什麽樣的書籍值得一讀。總之,當探討文學時,思想的碰撞總是最有價值的。
讀書會改變了我們以往討論文學的方式,也在作家、出版商與讀者之間開辟了新的交流渠道。如今,許多出版商們將新出版的小說和詩歌與介紹作者的訪談和問卷一同打包送給讀書會的成員們,供他們品鑒。這些材料處處體現著精神上的民主。裏面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閱讀指示。相反,它們是更加從讀者的感受出發的,選集中的文章也多出自于“奧普拉的選擇”,而不會選擇在《紐約書評》《倫敦書評》或《法國世界報》上獲得好評的作品。正是這些讀書會讓閱讀習慣生生不息地傳遞著。如果沒有了這樣的生機,文學之花亦會凋零。
作者:約翰?薩瑟蘭(John Sutherland),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現代英語文學系諾思克利夫勳爵名譽教授,曾教授各階段學生課程。近期著有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的《小說家們:小說的294段生命史》。
題圖:Máquina de coser electro-sexual,Oscar Dominguez 繪

書名:《耶魯文學小曆史》
作者:[英]約翰·薩瑟蘭
譯者:王君
出版發行:中信出版社
《耶魯文學小曆史》由耶魯大學權威出版,全書共分40章,附精美木刻版畫插圖。約翰·薩瑟蘭用一種獨有的、讓人無法抗拒的方式介紹偉大的文學經典,並使他的指引輕松活發而又極富啓發。
點擊標題閱讀:
第14章 如何讀書:約翰遜博士第19章 以文爲生:勃朗特三姐妹第22章 桂冠詩人:丁尼生
第29章 女性文學:伍爾夫(節選)
第31章 小說的錦囊:複雜的故事(節選)
第33章 荒誕的存在:卡夫卡、加缪、貝克特和品特(節選)第34章 崩潰的詩意:洛威爾、普拉斯、拉金和休斯(節選)
第36章 魔幻現實主義:克萊斯特、格拉斯、拉什迪與馬爾克斯(節選)
■ 回覆“目錄”可獲取往期推送總目錄。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資訊均為“今天文學”編輯製作,轉載請注明出處。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今天文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