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钱少事多 期盼属地化
2015/1/29 医学界产业报道

     编者按:在近日召开的卫生行业薪酬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军队医院的管理者们诉说了他们不为人知的重重束缚,甚至当众对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脱口而出:“可怜可怜我们吧!”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

     日,妇产科专家龚晓明在他的微信公共账号里发了篇文章《远离那些不靠谱的军队医院》,提醒大家对解放军、武警标记的医院保持警惕,因为大部分军队医院的妇产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都是被私人承包出去了。过度医疗、唯利是图的事情,就是他们干的!

     这一说法得到江苏省某地方卫生行政领导的证实,他告诉《医学界》:中小城市的军队医院常常被江湖游医承包了。这事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那些看上去高大肃穆的军队医院,每每还有卫兵守门,似乎比一般的公立医院更能给人以安全感,怎么就和江湖游医“同流合污”了呢?!

     军队医院诉苦

     上述状况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失责,另一方面军队医院也有难处。在近日召开的卫生行业薪酬制度改革研讨会上,军队医院的管理者们诉说了他们不为人知的重重束缚,甚至当众对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脱口而出:“可怜可怜我们吧!”

     是次会议上,某军队医院副院长透露,该院要向部队上交毛收入的6.5%,但除了400多位在编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几乎得不到军队系统的投入。医院自己辛苦挣的钱也不能随便分配:有规定称军队医院用于福利待遇分配的部分不得超过毛收入的8%。

     由于待遇太低,军队医院人才流失--上海医疗界一度流传的段子是:当地市级三甲、新华医院的科主任,有一半是从总后勤部部属长海医院转业出来的。

     另一家军队医院某位已卸任的副院长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称,军队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除了要养活自聘的医护人员以外,还要补贴住院的解放军战士。

     此外,较之于地方公立医院,军队医院的政策性任务更多,比如下基层代职、援助卫生所、援疆、备战等等。“军队医院被捆绑得紧紧的,没有自由”,他说。

     在军队医院体系中,也存在差别。一般而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状况要好一些,不过,他们的上缴费用通常更多。在经济压力之下,科室承包成为一些军队医院不得已的选择。

     属地管理改革

     由于军队医院的资产归属在军队系统,地方对之的管理权限呈递减的趋势,特别是涉及资源布局和整合层面,政策往往无法全面落实。在此现状之下,地方对于军队医院话语权的弱势,和其财政投入的缺位互为因果。虽然包括军队医院在内的部属医院,一直为各地提供医疗服务,也履行政府要求的公共卫生责任,但很长一个时期地方政府从来不予补助;后来也只是在部属医院购买设备或学科建设等给予专项拨款,但是不定期的,而且数额非常有限。

     为了改善局面,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推出一些部属公立医院的“部市共建”。

     2009年3月,卫生部分别与上海市政府和广州市政府签署了“部市共管”协议,将卫生部在当地的直属医院纳入地方卫生事业总体规划中,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率先改革的上海6家医院是清一色的“复旦系”,即复旦大学附属的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和眼耳鼻喉科医院。广州的6家医院包括“中山系”的一院、二院、三院、眼科中心,以及肿瘤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的华侨医院。

     一位参与上海医改方案制订的专家认为,“部市共管” 是部属医院属地化管理的重要一步,有利于地方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也为下一步医院管理体制的探索提出了新的命题。

     事实上,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早就写入2008年10月拟就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成为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过改革迄今没有太大进展。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微社区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关于我们《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向、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产业报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